第四节 老子智慧拾珠(1 / 1)

十大思想家 秋至乐 1574 字 5天前

老子小故事

点化阳子居

公元前5l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与旧僚卷走周王室的典籍逃亡到了楚国。时任

周王室图书馆馆长的老子受牵连而辞职,决定出函谷关,游历秦国。

这一天,老子正骑着他的青牛,优哉游哉地行进在梁国的郊野,突然听到有人唤他。老子勒住牛儿,回头一看,见是阳子居正匆匆赶来。入周都之后,老子学识日渐渊博,名声也与日俱增。从各个诸侯国、各个地方慕名而来的求学者络绎不绝,魏国人阳子居就曾求学于老子。

阳子居赶到老子面前,翻身下马,恭敬地跪下,拜见恩师。老子从牛身上下来,将他扶起,让他上马与自己同行。

两人边行边聊。老子问弟子道:“不知你近来忙于何事呀?”

阳子居闻言,恭敬地施了一礼,谦恭地答道:“来此寻访先祖故居,购置房产,修整房屋,再招聘一些仆役,整治一番家规。”

老子听了发问道:“有卧身之地、饮食之处就足够了,何需这样张扬呢?”

阳子居解释说:“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没有深宅独户,如何能够达到要求?购置了深宅独户,却不招聘仆役,不准备各项用具,又如何能够支撑生活?招聘了仆役,置备了用具,却不立家规,又如何能够治理好一个家族呢?”

老子笑着回应道:“大道自然,哪里需要强迫自静。行动若是无求,便自然松弛;饮食若是无奢,便会自清;寝卧若是无欲,边自会安宁。修身哪里必须有深宅?肚中饥饿了便吃,身体困乏了便休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里又哪里需要众多的仆役?顺应自然而无为,就可以精神安宁,身体康健;违背自然而急于追求,就会导致精神混乱,身体受损。”

一番话说得阳子居哑口无言。他知道自己原先的认识过于浅陋,不由得羞愧地低下了头,道:“弟子鄙俗,多些先生指教。”

老子爽朗地笑了两声,伸手拍了拍牛首,问阳子居道:“你现在住在何处?”阳子居答说住于沛地。两人正好可以结伴东行。

师徒二人来到难水边渡河,老子先登舟,阳子居牵着马后上。上船后,老子与船里人交谈、说笑,一派其乐融融,阳子居却昂首挺胸地端坐在一边。别人不由得对阳子居心生敬畏,有客人给他让座,有船主人给他奉茶献巾。

渡水之后,二人继续一牛一马前行。“刚才看你的神态,昂首挺胸,一副唯我独尊、狂妄自大的模样,这状态不可取啊。”老子忽然如此感叹。

阳子居立马面生愧色,语气恳切地说道:“弟子的习惯成自然了,以后一定改。”

老子对他点了点头,说道:“君子与人相处,就如同是冰溶化于水;和别人一道做事,就要像童仆一样的谦恭。人纯洁无瑕的内心在世俗看来就似含垢藏污,高尚的品德性情就似庸俗鄙陋。”阳子居听后,一改以往的高傲、清高,从此面貌不矜也不恭,言语不骄也不媚。

老子对他称赞了一番,又说道:“人由父母赐以生命,生存于天地之间,我们是自然的产物。以自己为贵,视他人为贱是违背自然的,以他人为贵而视自己为贱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将万事万物视作平等,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自然,就合乎于道了!”

答南荣养生之道

老子离开周都后,在宋国的沛地开始了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他自己织衣,自己耕种,过得衣食无忧,逍遥自在。怎奈老子名声在外,慕名而来的拜访者和求学者接踵而至,问讯老子以修道之术、学术之旨、处世之道。渐渐地,老子的弟子愈加遍布全国,可谓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

一个名为庚桑楚的学生学得老子思想的精髓,自己也身为人师,传道授业解惑。一日,一个名叫南荣的弟子来向他询问养生之道。庚桑楚推辞说自己的才学有限,不足以很好地回答他,让他南去宋国沛地求问老子。好学的南荣听从了先生的建议,辞别了庚桑楚,餐风饮露地赶了七日七夜的路,终于来到了老子的住处。

南荣拜见老子,说自己有求而来。老子问他何求,南荣答以“养生之道”。

老子答说:“养生之道,在于神静心清。静神心清,就是洗涤内心的污垢。心中之垢,一是对事物的欲望,一是对知识的渴求。去除了欲望和渴求,我们就会心中坦然;心中坦然了,那么就会动静自然。动静自然了,就会心中无所牵挂。如此,应当睡卧就睡卧,应当起身就起身,应当行进就行进,应当停止就停止,外物不能扰乱我们的心。因此学道之路,就是内外两除;得道之人,就是内外两忘。‘内’就是我们的心;‘外’就是外物。内外两除,就是于内去除欲望和渴求,于外去除事物的**;内外两忘,就是于内忘却欲望和渴求,于外忘却事物的**。由去除达到忘却,就可以内外一体,一切归于自然,这样也就抵达大道了!如今,你心中对学道念念不忘,这也是欲求啊。除去求道的欲求,你就会心中清净;心中清静了,大道就可修了。”

南荣闻言,马上打消了苦心求道的念头,顿感如释重负,身心舒畅。“先生的一席话,胜过了我十年的修学。如今弟子不请教大道,希望可以知道养生之经。”南荣拜谢道。

老子微微一笑,缓缓道来:“养生之经,要点在于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阳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这就是养生之经。”南荣问道:“这是完美之境界吗?”老子回答道:“非也。这是清理、调和自己的内心,融入自然的开始。倘若进入了完美的境界,就会与禽兽共居于大地之上而不感觉卑贱,与神仙共乐于天界而不感觉高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荣认真地听完,又发问道:“如此就达到境界了么?”老子又否定道:“未也。身体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人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那么赤日炎炎也不觉得热,冰雪皑皑也不知道冷,剑戟不能刺伤,虎豹不能害命。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就会苦乐皆忘了。”

老子名言选录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