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独立人格:每个孩子都有独自探索的欲望(1 / 1)

曾经刷微博看到一个热搜话题,讨论家长该不该让孩子独自回家。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孩子虽然学富五车但能力很差,甚至有的孩子根本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对“孩子独自回家”是否可以提高认路能力没有什么感想,比如我爱人小时候天天自己回家,现在出门还是要靠导航。实际上我相信家长们都不太会特意去关注认路这个能力,当代家长养个孩子操心的事太多,且轮不到讨论孩子能不能自己回家到底是多大本事。

当你看到满街都是速度赶超踏板摩托的电动车飙起,转弯时连头都舍不得摆一下,好歹装作看行人的快递三轮横飞,共享单车造就的基本上不怎么会骑自行车的人们歪歪扭扭地在路上猛蹬,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在小学阶段甚至初中阶段,大多数家长都会用各种方式接送孩子。各种校外的接送班才能让家长同志们踏实放心,谁也不会拿安全问题去锻炼孩子的能力。

我只是可惜,现在的孩子没办法自己回家,真的是少了很多乐趣。

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班里就几乎没有人需要家长接送。在放学时,大家通过学校按胡同建立的路队分配,戴着小黄帽、举着“让”字牌浩浩****,跟一群鸭子一样横行于街巷之中。

当年孩子放学后是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在学校逗留的,课外辅导班更是绝无可能,放学就得回家——最起码是往家走。父母在这个阶段会赋予孩子们一个神圣的权利,所有双职工家庭的孩子们,都会经历妈妈把家门钥匙挂在自己脖子上的仪式。当年我在被授勋时很激动,内心涌起的使命感不亚于入队戴红领巾。

妈妈们会嘱咐孩子们钥匙绝不能摘下来,最好塞到脖领子里。

我妈曾经告诉我丢了钥匙的巨大危害——如果被人捡到,那个人会跟踪我回家,家里会被洗劫一空。

我当年比较稚嫩,相信了这样的说法,以至于日后我丢钥匙时,慌张之中还不忘记母亲的叮嘱,走三步一回头,故意穿堂、钻院、贼眉鼠眼、躲躲藏藏,不时停下来在树后暗中观察是不是有人跟踪,最终绕了三条胡同迂回到家,其间还被一老太太误认为我要偷她晾晒的白薯干。

挂在脖子上的钥匙成了当年最早流行在少年儿童间的装饰品。拥有钥匙,就有了打开家门的无上权利,这是一种身份。

若干年后,某国际珠宝首饰品牌的钥匙形项链才在身边流行起来,好多钱才能买一个挂脖子上。当年这个西方珠宝首饰品牌刚进入中国市场时一定没有想到,这种形制的装饰品已经悄然在这个神秘东方古国的少年儿童之间流行多年,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是走在时尚前沿的弄潮儿。

但我说的乐趣不是这个。在爸妈下班前的这段时间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我刚拿到钥匙的时候,认为自己终于获得了掌控家门的最高权限,心里那份激动不能自已,第一天放学时我就招了三五个同学来家里耍。大家平时混迹在一起,如今我得了些好处,岂能不跟兄弟们分享?在外面疯的日子里,大家都没有归属感,现在哥几个仿佛有了落脚点,我更是充满了主人翁的自豪和一定要尽到地主之谊的使命感。

那天把大家领入家门,我便作了个揖,说了些我父母迎宾时说的诸如“请进请进、不要客气、随便看、随便坐、就像在自己家一样”的社会话,非常江湖。当年我们淳朴的儿童哪懂得成年人世界的虚伪和险恶,大家都回了个礼后开始四处翻箱倒柜、摸爬滚打,有人在**滚成一团,有人卷着被子追跑打闹,有人躺在沙发上看小人书,玩得十分尽兴。

直到我妈进了门。

我们当年是八拜之交,在彼此心中都是“你妈就是我妈”那种过命的交情,我妈进门时大家虽各自以不同姿势在不同地方折腾,但在那一刻竟同时很有礼貌地齐声喊道:“阿姨好!”

兄弟们声音洪亮、整齐划一、充满默契。那一刻我甭提多有面子了。

妈妈,你的儿子长大了,也有一班兄弟跟着我吃饭了,今后有事你就说,儿子为你撑起一片天!我按捺住被自己反哺感动的心,热泪盈眶。

我母亲回望着我,突然大踏步向我走来,似有千言万语要诉说。我于是也喊着“妈妈你下班了!”高兴地迎接上去,伸手去接我妈手里提的买菜兜子。兄弟们,今日大哥就做个表率,让诸位看看什么叫作母慈子孝。

我妈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走到近前,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你是要造反吗?!”

那天,我母亲让兄弟们见识了什么叫真实的狂野。她首先把手里的菜兜子抡圆了拍向我的脑袋,遗憾的是菠菜、韭菜、油菜我都没赶上,那天我妈买的是大白菜,那玩意儿抡起来跟板砖是一个威力级的。

我还来不及清理头上的菜叶子,我母亲又向我挥出了八十五拳,拳拳到肉,切实地完成了把天马流星拳这种二次元高精尖技术带到现实的壮举。

就在她转身冲进厨房寻找工具,打算给兄弟们上演一出穆桂英挂帅的时候,兄弟们顺着墙根儿全溜了。

我心如死灰地站在擀面杖形成的暴风雨中,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痛,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我妈就是你妈”的交情。

彼时还未有星座一说,我当年倘若有机会研修处女座的痛点和底线,恐怕不至于允许他们到**去,这是处女座的命门。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不敢再往家招人,招了人家也不敢来,因为我母亲会使天马流星拳的消息已经传遍四野,大家都觉得为了玩会儿犯不上把命搭上。这让我很寂寞。直到家里有了彩电,我无处安放的放学时间才又有了驰骋的疆场。

在那个年代,家长虽然对孩子远不如现在看得紧,但爹妈们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放学看电视是绝对禁止的,就算写完了作业也不成。

不让看的理由无非是费时间和费眼睛。但孩子跑到外面去野的那种费时间的方式则是被允许的,为省电家里装一个八瓦小灯的那种费眼睛也没太大问题。现在来看,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家里大人舍不得,彩电在当年正经算家里的一个大件,大人不愿意让孩子瞎碰。

我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除了对眼睛不好等理由外,那时为了控制彩电使用,在父母圈内还流行着一些说法,比如游戏机插上彩电玩是伤电视的,或者是彩电开时间长了容易烧,现在想起来,绝对是家长为了蒙孩子胡说出来的伪科学。若干年后,我在糊弄我儿子说iPad会定时关机和电视到点儿就没电了的时候更确认了这种想法。

彩电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它让整个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我们的**之大实难抵御,以至于在按开开关时电视响起的嘤嘤声都足以让我们兴奋,一切理由都不能阻止我们看它。

于是,如何偷偷摸摸地看电视而不被发现,成了当年儿童的必备技能。当然爹妈也不是吃素的,在彩电上的斗智斗勇,成了当年广泛存在的亲子互动。

围绕着电视这个战场,我跟我妈进行了多番较量。

当年孩子们最早是折在电视的散热问题上。彩电的发热量巨大,开上个把小时足以产生肉体可明显感知的热度,妈妈们会首先在这个问题上下手。

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自然是提前把电视关掉,留给它足够长的时间散热。但真正的战士对这种丝毫没有技术含量甚至近乎向黑恶势力低头的方法是嗤之以鼻的,在我们圈子里只有最(上尸下从)的孩子才会这么做,我是要脸的人。

我跟我妈这种张良计和过墙梯的角逐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互有胜负的过程,而我可能要比大多数孩子更加艰辛,因为我妈是处女座,但我还是执着地坚持着。

第一阶段,我在我妈回家前关电视。

我妈通过摸电视,破案。

我妈赢。

第二阶段,我在我妈回家前关电视,用湿抹布反复擦拭电视各个部位,保证电视无热度。

我妈摸组合柜放电视那格的后壁,破案。

我妈赢。

第三阶段,我在我妈回家前关电视,用湿抹布反复擦拭电视各个部位,保证电视无热度,并把组合柜相关部位进行擦拭,保证组合柜无热度。

我妈摸电源插头,破案。

我妈赢。

第四阶段,我在我妈回家前关电视,用湿抹布反复擦拭电视各个部位,保证电视无热度,并把组合柜相关部位进行擦拭,保证组合柜无热度,再对电源插头进行擦拭,保证其无热度。

我妈通过我们家盖电视布的形态与其早上离家时不一致,破案。

我妈赢。

第五阶段,我在掀开电视布之前反复确认前后左右的长短距离,在我妈回家前关电视,用湿抹布反复擦拭电视各个部位,保证电视无热度,并把组合柜相关部位进行擦拭,保证组合柜无热度,再对电源插头进行擦拭,保证其无热度,还原电视布。

我妈通过天线角度与其早上离家时不一致,破案。

我妈赢。

第六阶段,我长志气,我不看了!

第七阶段,我在掀开电视布之前反复确认前后左右的长短距离,记住天线的位置,在我妈回家前关电视,用湿抹布反复擦拭电视各个部位,保证电视无热度,并把组合柜进行擦拭,保证组合柜无热度,再对电源插头进行擦拭,保证其无热度,还原盖电视布,还原天线位置。

我妈看了一圈转去厨房,通过摸抹布破案。

我妈赢。

第八阶段,我这回真就不看了!

第九阶段,我在掀开电视布之前反复确认前后左右的长短距离,记住天线的位置,在我妈回家前关电视,用湿抹布反复擦拭电视各个部位,保证电视无热度,并把组合柜进行擦拭,保证组合柜无热度,再对电源插头进行擦拭,保证其无热度,还原盖电视布,还原天线位置。所有擦拭用沾湿的手纸进行,擦完扔马桶冲掉。

说实话,这可真算是天衣无缝了,我都不能不佩服自己心思缜密,但这时已经不仅是看不看电视的问题,我的胜负欲是来自一个少年对自己尊严的维护。尊严是无价的!

我做完这些,我母亲的脚步声从楼道里传来。多年的锻炼,让我可以通过力度、频率准确辨识我妈回家的信号,我已然胸有成竹,气定神闲地等待着光辉时刻的到来。

我妈下班进门瞥见我冷静地坐于沙发之上,走到电视前看了一眼,连摸都没摸一下,冷笑着说,她早上起来盖电视时在电视上放的一根皮筋不见了。

斗争已经进入设置陷阱的阶段,太阴险了。

明儿我就把家里的皮筋都扔了!!

第十阶段,我故意消停了几天,也观察了几天,对一些在电视周围莫名其妙出现的小纸片、小线头什么的进行了统计,几天后,我动手了。开关电视前我以福尔摩斯的方法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精确测量和细致观察,消灭了一切可以消灭的,还原了一切应该还原的,整个过程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教科书般严谨。

我妈回来后前前后后查看了一圈,手眼并用,试图找到我的漏洞,无奈我工作过于严密,她最终毫无证据落手,只得悻悻地去厨房做饭。

这是一次振奋人心的胜利。我看到她一副不甘心的样子,忍住狂喜,控制表情,千万不可功亏一篑——在心里叉着腰仰天狂笑道:苍天不负有心人,这段日子难为自己了,辛苦是辛苦了点,曲折是曲折了点,卧薪尝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自此,我肆无忌惮地看起电视。

两个礼拜后的一天,我妈下班回家,进门就对我进行了看电视的指控。我梗着脖子说我没看,如果说其他日子我也许还会有些微心虚,但那天是星期二,上半天课,我准备的特别充分,所以口气无比强硬。

我妈举着个单子在我眼前晃:“这个月电费可没少涨。”

出来混,迟早要还。我在那天一次性偿还了两周的量。

第十一阶段,我学会了终极大招:放学后觍着脸去别人家看。

我小小年纪就参悟了想要永久解决问题,有时候就得不要脸的人生道理。我太难了。

当年诸如此类的较量广泛存在于少年儿童和自己的爹妈之间,放学后有很多事情可以偷偷摸摸地做,这些事让孩子们快乐。事情本身也许没什么特别的,但那是一种挑战父母权威的刺激,是一种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快意,失过手,也有不少胜利的经验。

现在看来,胜利并不是因为我们有多聪明,更多的是得益于那个时代:家校关系并不紧密,联系全靠小本本;科技不发达,无法从技术上在源头控制,让那时的儿童在斗争中尚有获胜的机会。

现在的孩子则完全不一样,在很多方面都欠实战的环境。我儿子偷看我卧室的电视,看完连电源线都不知道拔,战斗力弱爆了。

下了学到处去疯一疯的好事就别想了;留了什么作业、发了什么卷子、学校有什么事儿,孩子人还没到家爹妈就全知道了;孩子身在何方、人在何处,手机定位显示得清清楚楚;解决偷偷摸摸看电视这类问题,一个密码就搞定了。

科技把当代孩子限制得死死的,几无翻身的可能。

我在回忆自己的那些往事时经常替当代孩子们惋惜,一天天过得怪没劲怪憋屈的。比如我儿子,他爸爸在耍心眼方面相当富有经验,不大好蒙;妈妈虽然很朴实,却是处女座,人盯人,防守做得很到位。所以在能放孩子一马的时候,我一般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都不容易。

当然,一个时代自有它的特色,环境变了,当代儿童也有他们自己的战斗方式,他们一般选择正面刚,比如在撅自己爹妈时的稳、准、狠上,当年耍小聪明的我们也只能自叹弗如。

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仍然固执地认为,没给电视降过温的孩子,不足以谈人生。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当年的孩子在“对付”父母方面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在我的留言中显示,偷看电视之类的动作几乎是“全孩行为”,很多当年的孩子为确保行动安全无误,锻炼出了高超的技能,比如可以精准判断父母上楼的脚步声,甚至是楼下锁车的声音,或者在父母开门的几秒钟之内就可以完成善后和坐到书桌前的一系列动作。

当代孩子在具体行动上虽已有了一些变化,但在“背着父母偷偷摸摸做一些事”上还是一样。当你完全允许甚至表示愿意跟他一起做那些偷偷摸摸的事时你会发现,他们还会在其他时间偷偷地做,或者找一些新的事情来弥补“偷偷摸摸做事库”。

比如,看电视这件事,即便是拿出足够的时间来陪他看电视,或在你的看护下允许他尽情看,他还是会在你不在家的时候看。

这并不是孩子对看电视不满足,而是孩子在一定年龄段,开始对“独自”做一件事有了心理需求。你能陪伴他做的事,并不能抵消他在同样一件事上独自去探索的欲望。所以,即便是你给所有东西加上密码,孩子还是会发掘新事物来“偷偷摸摸地做”。这是独立人格形成的必经之路。

随着孩子的成长,诸如此类的事可能会越来越多,有一些事情难免表现为对“家长权威的挑战”,但那些可能并不是对立产生的,而是孩子对独立人格、剥离附属感、行动权利的需求。家长对此不必过于紧张,毕竟你教育的目的,是让他走好他自己的人生路,而不是攥着他的手腕一直陪他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