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很有名的段子:
记者问农民:如果你有一百亩地,你可以捐给穷人吗?
农民:可以!
记者:如果你有一百万元钱,你愿意捐出来吗?
农民:我愿意。
记者:如果你有一头牛,你愿意捐出来吗?
农民:不愿意。
记者:为什么一百亩地、一百万元钱你都能捐,一头牛却不愿意呢?
农民: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啊!
这个段子很经典,看起来是讲了一个笑话:胡吹可以,真到做起来就没那么痛快了。但其实它的内核是阐述了一个“非对称风险”的理论。这个理论不算新潮,一位叫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作家把它说得很明白。
他提出的非对称风险的核心大意就是,在黑天鹅这种不确定事件遍布的时代做事情,你得认清非对称风险,你得有风险共担意识——说白了就是,要想把事情做成、做好,耍鸡贼不行,大家都要出点血才能理解如何去做。
我对这句话在创业和合作关系上没有什么感触,但它可以用来形容有了女儿之后的我,以及我所见过的有了女儿的爹们。
我周围有很多父亲都是这样。通过各种渠道相识的父亲们有时候会聚在一起聊天,以至于形成一种我称之为“女儿局”的社交。这种局没有油腻的吹牛,没有自以为是的指点江山,没有噪声一般的劝酒说辞,大多数都是冷静地交流,如何在这个社会中保护和培养好一个女孩,有时候谈得很深入。
老父亲们的境界都在有了女儿的那一刻得到了升华。
虽然21世纪已经过了二十年,但大多数男士在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上,还仅仅处于“嘴上捐一百亩地”的阶段——我说的是有一些先进意识的男性,其他人可能还不如那位农民。当然我这个结论仅仅是个人结论,不做广泛推广——我本也不是为了争论才说这些话——但我也不是空口无凭张嘴就来。
有一回,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讨论女性职场歧视的话题,我浏览了一会儿,发现下面的大量回复不忍卒读。比如,“怀孕加休产假的时候女人就是要休上几个月啊,别人开公司为什么要付出这样的成本养着她们呢”“人家老板也是人啊,老板也要赚钱呀”“我要是老板,我也不爱要未婚未育的,我要考虑成本呀”云云。一副巨客观、巨公正的样子。
倘若是老板说出这些话,我恐怕还能有丝毫理解,这本也不是某一个人或者企业能解决的事,但通过“别人”“人家”“我要是”等字眼就可以轻松判断,你一届加班狗——搞不好连班儿都混不上——也要假装自己坐在老板的位子上说话,这很让我费解。
说到底,能让这些人大言不惭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就是,男人不用生孩子,所以他们才可以高喊着“我们没有因生孩子休假的需求!”,但如果要他们勇敢而真诚地说一句“我们没有要孩子的需求”,很可能就没有这么硬的底气。当然这个话题很大,可以扯得很远,女性职场之艰难不止于此,说一说可能就又要跑偏,我不打算继续聊。
不过,我估计作为一个男人说出这样的话,会有人批评我:你一大男人,现在不也是坐在女性的位子上说话?
那必须的,因为我真有一个女儿啊。
说回老父亲们对自己女儿的期望。
在没有女儿之前,我曾经想过很多对她的设想,我不吝惜用全世界最美好的词汇来装点她,期待她的未来。后来她出生了,我又写过一篇文章,比起以前的爆吹彩虹屁式的祝福,我用更实在的语言把我对她的想法写到了她十八岁。
我说了这么几句话:
我希望你永远为自己是一个女性自豪。有些人会试图从各个方面打压这种自豪,否定女性的成就和能力,越是面对他们,你就越要抬起骄傲的脖颈。
去尽可能多地实现自我价值,人生不长,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那么就去做。但你实现的一定是自己的愿望,而不是任何别人的期待。你的愿望即便并不高远,但只要遵从了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快乐,就都是正确的。
永远不要听那些“女人应该怎样”的话。除了法律和你自己,没有人能够给其他人定下规矩,更何况以性别为标准。为何女性不能做这个?为何女性一定要那样才是美德?说这些话的人,内心龌龊,要远离。
要独立,不管在任何时刻,都要保证自己有生存的能力和思维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应对任何冲击,并保持冷静、理智、客观的判断。
不以任何别人的观念为生活目标。别人的价值观,倘若不是你认同的,就不用妥协。不论婚姻还是生育都应该是你自然而然地认为是你的生命需要,而不是为任何人、为任何价值观、为任何世俗之见去做的事。
不要让任何人物化你,更不要自己物化自己。
眼界要开阔。开阔的眼界能避免很多卑微的、肮脏的事物污染你,你关注到它们,它们就千方百计阻挠你的脚步。你无视它们,就能踩着它们走过去。
爱和被爱都是严肃的,它们很重要,但都比不上爱自己。如果你发现婚姻并不是你所想的,要及时止损出局。你的人生远不止这些,路,长得很。你一定要好好爱自己。
这些话现在说起来仍然是我的心声,但如果让我现在再聊一聊,我可能会说得更具体。比如,现在问我最希望她具备的一种品质,我首先会说是勇敢,因为这个世界太需要女孩子们勇敢起来。
我作为父亲,自然有成为她坚强靠山的觉悟,但我真正希望的是,她不需要任何靠山。
她如果是个勇敢的姑娘,就再好不过了。
我曾经做过一件事,就是在给女儿讲童话的时候,淡化了几个所谓王子公主的童话结尾,有一些甚至完全省略掉了这个人物。
我觉得王子不能因为他是王子,就成了女孩子的幸福归宿——这种归宿就连公主也逃不脱。我当然也理解王子公主可能是一种所谓门当户对的美好愿望,但我不认为这种观念应该出现在女孩们必须要做到的人生目标中。
这些年,迪士尼的童话也都在向这个趋势发展,公主就是公主自己,女孩们不是公主也无所谓,她们人生的美好是她们努力的结果,爱情虽然仍旧不可或缺,但幸福是因为她们自己聪明、善良、勇敢、无所畏惧、敢爱敢恨、有勇气追逐梦想。
大约在我儿子可以应付基本阅读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套罗尔德·达尔的童话书。这位老绅士不用我介绍,在孩子们中人气很高,他本人是一个拿奖拿到手软的作家,写了不少相当好看的童话,比如《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这套书里有一些我没读过,所以在他看之前我先读了几本。其中有一个叫《玛蒂尔达》的故事我觉得很有意思。
《玛蒂尔达》比起其他童话,并没有超越现实的神奇魔幻背景,整个故事是在相对更贴近生活的家庭、学校、老师以及同学之间展开的,而我的女儿不到三岁,跟这个故事的小女主角出场时的年纪很像。玛蒂尔达这个小姑娘坚强勇敢的性格又是我心目中优秀女孩的形象,所以印象很深。
玛蒂尔达是一个三岁就可以阅读成人书籍,四岁就具备了阅读世界名著和数学心算能力的天才女孩,但可惜她的父母是一对庸俗贪婪、目光短浅的奸商,他们对这个正直善良的天才少女极尽侮辱和嘲讽,父亲宁可教他儿子如何在生意里弄虚作假,也不对自己的女儿进行任何培养,甚至跟她说她读的书是下流的废物。而她的母亲更是告诉她,女孩子只要美美的、嫁得好就是幸福了。
玛蒂尔达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到了学龄期,在学校里,这个可怜的姑娘又遇到了对孩子怀有巨大仇恨的恐怖校长,她可以用三天三夜不重样的脏话辱骂孩子,也可以把孩子当链球一样扔到草丛里去。这样一个人因玛蒂尔达的父亲而对她怀有极强的敌意,经常侮辱和冤枉她。
玛蒂尔达在这种困境里没有放弃继续学习和读书,她坚持着她的标准,从不向那些恶毒的批判和评价妥协。她在学校里结识了善良的、可以理解她的亨尼老师,并且依靠自己的勇气、智慧、学识和超能力帮助了亨尼老师和同学们。
这是一个教人勇敢和坚持的童话,展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告诉孩子如何勇敢面对这个世界的丑恶,从这一点上看,《玛蒂尔达》比起一些历经苦难走到一起的王子公主的故事更加纯粹。它向我们展示了知识和勇气的力量,尤其是对于一个女孩。即便她不过五六岁,也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甚至改变自己和其他人的人生。
这并不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故事,甚至在某些角度上很有现实意义。
当代世界对女性远达不到“友好”的程度,当你关注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诸如玛蒂尔达愚蠢的父母嘴里那些对女性的“标准”“限制”“禁锢”“刻板印象”,以及邪恶校长的“侮辱”和“冤枉”并不鲜见。
我并不认为罗尔德·达尔所塑造的父母和校长在当代看还是真实的父母和校长的社会角色本身——毕竟当代父母和教育的进步是可见的——我更认为这位老绅士笔下这些人的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一种对孩子的命运和人生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这种力量在校园、职场和生活中都会出现——毕竟谁也不能保证,孩子们的一生不会遇到这种不公正和不正确的决定性力量。它跳出来虎视眈眈地横在孩子们面前,试图阻挡他们的脚步。这个时候,孩子们唯有自己懂得充满勇气而不轻易言败,坚持追求智慧和知识,才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
这种能力就是当代父母希望自己亲爱的马蒂尔达能够具备的超能力吧。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如果总结我在文中对于我女儿的那些期待,我认为最核心的应该是完全独立的意识。只有意识独立,才有可能屏蔽掉狭隘的眼光束缚,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不被其他人的意志左右,发展出独立判断的思维,并生出“自豪”“自爱”“开阔”“实现”等可能。
当然,这些所谓期待,也不限于“女儿”,当代男性也无法避免被世俗的标准贴上各种标签。何为成功,什么是失败,简单粗暴,不要为了别人的一些虚妄的眼光放弃了不少东西,甚至是人生的快乐。
我们都希望孩子以他自己认为最快乐的方式生活,但这需要在他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之前就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可能又远在某一个具体知识、专业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