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妖镜:家长的言行,孩子会全方位模仿
一天早上,我送完老大上学,正往回走,远远地看见一位女士,怒气冲冲地大步迎面走过来,后面跟着一个小胖墩儿,推着共享单车,慌忙地跟着。这应该是一对母子。
离近了,我听见那位女士愤怒的声音:
“你骑个车真费劲,本来骑车能快点儿,结果比走路还慢,一会儿不但你迟到了,我也要迟到了!”语气相当急躁。
小胖墩儿推了两步跟不上,打算骑上去,车有点高,蹬了两下没起来。他尝试了两次,都是晃几下就掉下来。这时候妈妈转过头来又是一声怒吼:“没说你吧!快点行吗?”转头继续疾行而去。
小胖墩儿看见妈妈走远了,急得有点想哭,终于一咬牙从车上下来,把车往路上一推,横在路中间,跑着去追妈妈了。
果然,他追到妈妈那里也没落好,我看见那位妈妈站住后很严厉地指着他,我已经听不清妈妈具体在说什么,但很明显妈妈是在责怪他不能这么放单车。然后,她嘴里没有停,一直在唠叨着折返回单车旁边,操作手机,弯腰,锁上车,转身走了。
车还是横在路中间。
上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玩,带了足球和飞盘。玩飞盘的时候,我们把足球放在坐垫的旁边就走远了。
然后走过来一对母子,儿子大概四五岁的样子,妈妈举着手机一直拍他走路。看起来她儿子走路并没有什么特别,没有麦克的弹簧腿,也没有滑出太空步,只是在一片干草上蹚出一裤子土,但妈妈拍得非常认真。
我也是过来人,特别明白这种为人父母敝帚自珍的感情,比如我就相信我闺女的鼻涕都比别的孩子的更美味,这么看来我比人家妈妈没出息多了。
母子俩非常霸气,那么大片草地,他俩目不斜视地向我和儿子玩飞盘的那七八米之间走了过来。虽然我特意买了安全的软飞盘,但我还是怕飞盘打到“敝帚”,他母亲会不依不饶,于是就停下来让他们先过去。
然后母子二人就停在了我们俩中间,不走了。那孩子什么也没干,就是站在那里,看我拿着飞盘。
“你要一起玩吗?”我问。
“我们不玩。”他的妈妈接了话。
我儿子做了个表示莫名其妙的摊手的姿势,我继续看着那位母亲,她并没有要引导孩子离开的意思,而且展开了她手里的风筝,显然是看上了这块地方。于是我向我儿子扬了扬手,他换了个方向,我们继续扔飞盘。
然后,那个孩子突然冲向了我垫子边的足球,高喊着“谁家的破球”,一个大力出奇迹,一脚把足球踹到了远处的一个松树坑里。
“嚯,劲儿真大,”妈妈夸赞道,“下次咱们自己也带个球来!”说完,她就领着她儿子向另外一个方向走远了。
是的,他们俩就这么走了。
那个球就躺在树坑里。
点亮智慧人生的《法治进行时》有一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10接到一则报警,报警人说有大人打孩子。
原因是两个三四岁的孩子因为争抢玩具打闹起来,双方家长因此发生纠纷直至动手。
一位老太太在镜头前声情并茂地控诉:“我什么话都没说,他上来就给我们家孩子扽起来了。换位思考,我要提拉你们家孩子你能不急么?”
另外一个膀大腰圆的汉子说:“急!”
老太太接茬:“那不就得了!”
汉子掷地有声说:“所以说,你动我我就得动你!”
话说得相当彪悍,“动动动”的黑话里透着一股匪气,仿佛捍卫着不得了的尊严。他俩的孩子就在边上看着。
说到这里,我似乎显得有点高高在上——就会批判别人,坏事全让你看见了,你自己就没做过?
为了不陷入一个如此被动的装孙子的形象里,我必须要坦白自己的恶行。
那天我跟我儿子生气了,我很生气,非常生气,具体的事说出来一定会被人耻笑我没有风度,现在想起来不是什么大事,所以我决定对原因缄口。
总之在叫嚷后,我一时兴起扬起了手,虽然在电光石火间我还是非常专业地排除了头、胸、腹、背、腰等危险部位,最后决定落在脚面上——你们也不要脑补我恶狠狠地揍孩子的脚面时是一个什么诡异的姿态,但我必须承认,这手还是下了的。当时我看起来一定是面目狰狞,很不体面。
几天后,我看到我儿子跟他妹妹生气,叫喊着捶了她的脚。
我觉得我没办法去张嘴说“不能跟妹妹动手啊”。
我那天扬起的手,终于落在我自己的脸上了。
就是这么快。
孩子经常眼馋地看着我的手机,一脸想玩的表情。我责怪他不爱读书,后来我发现我天天晚上兴致勃勃地摊在沙发上玩手机,自己像一摊烂泥,却妄想培养出个莲花来,还真是有点异想天开了。
我现在会拿出一部分时间跟孩子一起看一会儿书,时间不用太长,但要专注。我们在一起讨论了《丁丁历险记》,我说我小时候那只狗还叫白雪,现在孩子们已经叫它米卢了。
我最近尝试着跟孩子一起多看一些优秀的动画电影,而不是像原来那样犯懒,开了电视就走,留下孩子独自看那些为了卖玩具的冗长的无脑动画片。
我发现同样是看电视,孩子们思考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好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冲突的设置、人物的对话和神态、分镜的艺术、天马行空的创意,给孩子留下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你真这么做了,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把横扫各大少儿台的某些弱智动画片给戒掉是一件相当简单的事,他再也不会跟你说“哎呀妈呀”“这是啥呀”——相信我,我对“哎呀妈呀”和“啥”绝对没有瞧不起的意思——我只是觉得孩子费了半天眼神儿,脑子里只留下这些玩意儿,实在有那么点儿得不偿失。
我特别不喜欢“熊孩子”这个词,因为不太准确。这个词本应形容的是散德行的成年人,不雅也就算了,信、达也一点儿不占,关键是很容易跑偏——成年人看到这个词,有几个人会往自己身上揽的?
倘若我表现得像个垃圾,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就没权利让我的孩子表现得彬彬有礼。
如果我自己都做不到所谓的准则,先不谈对错,有什么脸让孩子遵守?
人多少要给自己留点儿面子,不能自己散完了德行然后觍着脸说:你看那儿有一个熊孩子!
熊大,快别说熊二了,你瞅他像谁?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孩子对家长的模仿几乎到了全方位的程度。家长的语言、动作、表情、行为、性格、处事方式、价值观等,是孩子最初形成的“一个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标准。我们经常说的“小大人”,就是儿童对家长的简单模仿,他一本正经说大人话的样子一定是像极了父母和老师中的一位。
我们在看到一个孩子的时候,一定会同时看到他父母的影子。如果孩子特别容易生气,那一定是家长有诸如此类的性格特征;而行事稳重、待人温柔的孩子,父母一定不会是暴脾气、急性子;孩子做事情没有耐心,父母大概率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也是同样的状态。
有一句话说,孩子就是父母的照妖镜,家庭教育远远不是讲大道理那么简单,因言行不一而翻车的例子太多了。家长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看看他的孩子就知道了。所以,家长倘若对孩子有所要求,还是要先从自身着手,有点约束自己言行的意识,才不至于让孩子学出个熊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