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携全家前来拜访,并共进晚餐。我们岁数相仿,他儿子也跟我儿子同岁,大家比较聊得来。孩子吃饭快,吃完就下桌疯去了。我们几个大人久不见面,酒酣耳热之际神侃胡聊,聊到家庭关系时,我朋友及其妻突然做唉声叹气状。
他的事业算是朋友圈里相当不错的。脾气不错,人也开明,又无任何不良嗜好,平日里也是能不应酬就不应酬,在一众中年男子中算着家率较高的,辅导孩子学习的事也从不推脱。
他妻子则是职场强人,知书达理,亦是可厅堂可厨房的一把好手,与他有共同的追求,夫妻和睦。
孩子在名校就读,学习成绩中等偏上,正经算不错——总之从各方面看,他们家是相当优质的,我所能想到的有关中年危机的任何矛盾点,他们都不沾,应该全无叹气的道理才对。
“兄台何以叹气?”我举起酒杯,“你们家这样的,还有什么可叹气的?”我尽量压住八卦的嘴脸,做出一副人间指南之相。
哥们儿仰天长叹一声:“别的倒没什么,就是我感觉我儿子嫌弃我。”
此言一出,他妻子也附和道:“他也嫌弃我。”
我问他俩何出此言,他妻子说:“我儿子跟我话越来越少,以前小时候妈妈、妈妈地叫,喊得可亲热了,现在基本上是没事不找我,找我就是‘妈,我那个本儿你放哪儿了?’,要不然就是‘妈,我今天穿哪身衣服?’,其他时候一概不怎么搭理我。我都从妈妈变成妈了。我说话他也不爱听,一脸嫌弃,根本不服。”
说到此处,情绪激动。
我看了一眼朋友:“那你呢?爸爸变成爸?”
他摇头:“那倒没有。”
我心说怪不得如此淡定,混得比妈妈还强点。
他喝了口酒,深沉地说:“那天我下班早,提前回家,我儿子放学推门看见我说:‘哟!’”
他仰脖一饮而尽,眼角带泪:“我是‘哟’。”
哟先生当时对我进行了各种夸赞,说我是一位深刻了解当代儿童心理的家长,我儿子跟我也很亲热——最起码还能拥有爸爸的名号,让我给分析分析是不是当代儿童成熟偏早,青春期叛逆提前出现。
“我怎么觉得咱们五六年级的时候爹妈还不至于变成臭狗屎呢?”他原话是这么说的。
这一困扰我不只听到他们俩说过,很多人都觉得跟自己孩子的关系在上了小学之后江河日下,每日的交流方式主要以互撅为主,看对方越看越讨厌,使得爹妈经常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虽然当代儿童确实成熟较早,但这种相看两厌、互相不服的亲子关系的出现其实跟他们是否成熟没什么太大联系。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他只要去幼儿园没哭,会用勺子自己吃饭,擦屁股没弄一手,就足以让家长发出一声惊叹,抱起来亲几口是必须的,情绪激动时还要在朋友圈里发一条:“我的宝宝,恭喜你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简直家族荣光。
但孩子一旦上了学,做人标准就陡然提高,尽管出口成章、学识暴涨,也很难再从自己爹妈嘴里听到好话。浑身上下都是可以提高的,一天到晚都是需要进步的,称呼也从“我宝宝”变成了“你儿子”。将心比心,没有人喜欢听别人数落自己。
哟先生的妻子说:“我总不能不管他吧,哪个家长不辅导功课?我当然希望他越来越好了,而且我讲道理的时候,他也不服气啊!”
我:“一个人不能总是靠讲道理树立地位,讲道理很虚的。”
哟妻:“那不然嘞?”
我想是时候给这位妈妈讲讲真正的道理了,我微微一笑:“现在这么大的孩子不简单,他们知道的东西大人都未必知道,我问你,‘幸有微吟可相狎’,下一句是什么?”
哟妻:“不须檀板共金樽。”
我:“火车过桥、流水行船、环形跑道、钟面行程都知道是什么吗?”
哟妻:“知道啊。”
我:“现在孩子在学校的科学课都开始上编程了。”
哟妻:“是啊,Scratch嘛,我用得贼溜。”
我决定今后少跟这种人接触。
我只好变换战术:“你说孩子小时候跟你亲,那个时候你陪他干吗?”
哟妻:“玩啊。”
我:“那现在呢?”
她没说话。
我继续趁热打铁:“我儿子学习完全是我带,我之所以能带,就是我现在还能跟他疯玩。你要是能跟孩子玩起来,你就是家里的霸主。比如我,霸主爸爸那就是父王啊!”
事实上我儿子跟我撒娇时真这么叫过。
我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把我儿子喊来说:“儿子,你平时有玩相求的时候你喊我什么?”
我儿子想了想:“爸爸啊。”
我提示:“不是这个,你叫我什么来的,其中一个字是王?”
他:“爸王?”
我:“不是,你那是叫项羽,再想想!”
他:“嗯……王爸?”
大家都喷了不少酒,真的很浪费。
我虽然抖了机灵,但有一个事实不容置疑:在一个家里,掌握娱乐者,得天下。
有没有陪孩子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其实是家长能否顺利行使爹妈权力的关键。
我说这话绝不是胡扯。
即便用最朴素的价值观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孩子并不需要家里再多个老师。如果回家看见父母仍旧觉得跟面对老师没什么区别——以我个人生活经历来看,大多数情况下妈妈会比老师唠叨得多(这骨节掐了)——那孩子估计不会怎么痛快。
如果换作我自己,每天下了班推开家门,我儿子坐于沙发之上问我:“已经九月了啊,今年KPI完成得如何了?”“上次我听你电话里跟你老总说的那个方案修改得怎么样了?”我可能就要扯掉自己的头发。
孩子不喜欢家长盯着学习,而家长必须要关注孩子学习,双方都没什么错,这个问题是不可调和的,但不可调和并非不能解决,要讲究点技巧。
家长懂得多固然很好,但懂得再多,孩子不爱听你说话也是白搭。
家长总是高估血缘关系在亲子相处之间的作用,把自己那点聪明才智、趣味幽默都用在了维护社会人身上,但其实亲子关系才是这一辈子最需要维护的。
这种关系有点像公司里的产品经理和开发人员,即便大家都是为了公司赚钱,但也依然会有很多想抽对方大嘴巴的瞬间。我所见过的产品经理无一不是异想天开,而开发人员却要保证这些异想天开的东西可以做出来,即便有上层协调,也很难保证双方不互相啐唾沫,所以这就是很多公司还要靠纸醉金迷胡吃海塞的团建活动改善各部门关系的原因。
亲子关系说白了也是一样,家长的话语权,来自孩子喜欢和愿意跟你交流。他喜欢你,绝不是因为你的脸一周七天都能坚持保持比较臭;他愿意交流,也绝对不是看上你只会数落他。
想要带孩子顺利、和平、血压稳定地做好一些枯燥的事,就要找时间一起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匹配。
说到这里,我必须为广大妈妈们叫屈。
我听过很多来自妈妈们的抱怨:自己呕心沥血、掏心掏肺也没落个好脸,当爹的带着孩子胡玩胡吃,一副不顾后果的样子,反倒被孩子爱得不行,人气贼高,说话还管用。
但事实是,大多数妈妈真的“不太爱玩”,在很多孩子心里,在提高生活乐趣上,找妈没用。
妈妈们大多心灵手巧、任劳任怨、责任心巨强,考虑的东西也更细腻、更长远,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她们不太会主动做一些“家庭团建”活动设计以及花心思做一个不被孩子嫌弃的家长,从而可以更顺利地让自己巨靠谱的育儿计划落地,她们往往主动把这个绝好的改善亲子关系的活动拱手让给爸爸们。
很多妈妈会说:我真的没时间,人生伴侣猪队友不考虑的那些问题,我难道也不管吗?我要想那么多事,哪有心情玩?
首先我得说,猪队友其实并没有那么多,这是很多所谓的育儿文章故意放大猪队友之猪性的造势行为。当代父亲的觉悟和责任感已迅速提高,他们是一个非常可以团结的群体,先入为主地建立“他屁用没有只会带着玩”的对立情绪,真的没必要,要学大家一起学,要玩大家一起玩。
我觉得妈妈们应该去找回自己。婚育之前谁还不是小公主?主动建立“我可没时间玩”“我哪有精力闹”的意识,简直是给自己上了副枷锁。妈妈就是“唠叨的、细碎的、无趣的”这种简单粗暴的标签,就不要自己往自己脑门儿上贴了。
亲自计划,到外面来几个周末短途旅行,多让一些亲子时间耗费在路上,让孩子建立“放松时间也有妈”的意识。
休息日带孩子一起来一场疯狂KTV,既能了解孩子喜欢听什么、唱什么,也让孩子看看当年的小百灵不是靠吹,自己那张嘴除了细数语、数、英,还敢于展现五音不全,唱痛快了跳畅爽了,母慈子孝三天问题不大。
关注一下最近又上了什么大片儿,偷偷把影院最中间的位置买了,主动邀请孩子一起去看。当你掏出票的那一刻,孩子就知道了你不仅是挑辅导班的一把好手,当时你在孩子眼中身高至少两米八。
意识打开了,做法就有很多选择。
去除妈妈的刻板印象,人人有责。
我理解大家平时时间都很紧,比如我自己,说得这么热闹,平日也过不出花来,该上班的要上班,该上学的也不能上天,但到了周末就不要再拒绝自己了。
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搞一搞家庭团建,学习娱乐两手抓,可盐可甜——相信我,亲手把娱乐问题搞定,你会发现周一到周五大家在进行严肃对话时会少废很多话,自己的话语权也会肉眼可见大幅度提高。
所谓得周末者,得人心。
做一个掌控周末的家长,做一个会玩的人,因为没有一个孩子会嫌弃有趣的人。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很多人问我,如何成为在孩子心里有分量的父母。他们觉得我在这方面貌似做得还不错,认为我有什么秘诀。
我必须得说,很多家长对于如何在孩子心里建立地位有一种错误的思维:形象越伟岸,地位越稳固。这一标准如果开公司带团队,恐怕还有点用,但是当爹妈就完全不能套用。什么总裁、主任、经理、总监,在孩子眼里统统都一样,什么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在孩子那里全都不重要。
我问过很多孩子,什么样的父母对他们来说是好父母。他们的回答各种各样,但标准几乎都不是大人认为的那一套。总之,就是好的父母得足够好玩。
很多父母放不下身段,结果就是不了解做什么能真正让孩子开心一笑。很多家长瞧不上的无聊的事,在孩子心里却是最棒的事。
如何不被孩子嫌弃?首先要不嫌弃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