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挂剑(1 / 1)

孔子的圣名流传至今,大家都拜他为圣人,以孔子的品德作为自己的标杆。然而,孔子的老师却没有多少人知道,那就是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的儒学大师季札。因为他的封地在延陵,所以他又被称为“延陵季子”,与孔子齐名,合称为“南季北孔”。

能够被孔子仰慕的圣人,一定有着高尚的品德。历史上,他曾经有机会继位成为吴国的国主,但是他就像自己的祖先泰伯那样,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那时泰伯作为周朝的继承人,本来是继承王位的人选,但当他看见父亲太王更中意于弟弟季历之后,怕父亲为难,就逃走到遥远的南方,建立了吴国。几百年过去,吴王寿梦继承了王位,当他传位时,看到季札的德行最受人景仰,深受百姓爱戴,就想要传位给他。尽管哥哥们也非常疼爱季札,都认为季札是最适合继承王位的人,但是季札认为自己是最小的儿子,不足以越过哥哥们成为吴王,就一直拒绝。

就算是哥哥即位之后,因为欣赏季札的才能,一直想要把治理国家的重要事务交给他,也被他拒绝了。哥哥问他原因,他只说:“曹国的人认为君主不够贤德,于是想要拥立贤德的子臧。子臧为了坚守对君主的忠诚,不愿意接受,还特意离开曹国,受到了大家的称赞。我一直想要成为像子臧那样德行高尚的人,怎么能够打破对自己的誓言呢?希望哥哥成全我。”

正是因为季札有着这样的高风亮节,吴王对他非常喜爱,把宝剑赐给了他。

后来有一次,季札出使晋国,路过徐国,本着友好的原则访问了徐国。那徐国的国君见了季札的宝剑,心里十分喜爱,眼睛一直盯着季札的宝剑,脸上流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但他却不好意思说出口。

在酒席之上,徐国国君不时地往季札的宝剑上瞟,看得出来他心里实在喜欢得很,终于他情不自禁问季札:“早就听说您的盛名,心里非常仰慕,今天见到您更是觉得身姿挺拔,再配上这把宝剑,实在是潇洒啊。不知道可不可以让我看一看这把宝剑呢?”

季札见徐国国君这么客气地问了,就欣然解下宝剑献给徐国国君看。那徐国国君接过宝剑,细细地抚摩剑柄上的纹理,又拔出剑仔细地看,嘴里不住地赞叹说:“好剑!真是一把好剑啊!漂亮极了!”

季札见徐国国君这么喜爱这把宝剑,知道他一定非常想要。季札心想:既然徐国国君这么喜欢这把宝剑,那我就送给他吧,君子应当促成他人的好事呀。可是一想到还要出使晋国,这把宝剑还有用处,就回来再送给他吧。

虽然徐国国君没说什么,季札也没有说出口,但是季札已经决定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了。季札和徐国国君告别之后,就带着宝剑去往下一个国家访问。

等到季札作为使者的任务完成,想要再回到徐国,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的时候,突然听到徐国国君已经去世的消息。季札的心里非常难过,但还是想要去徐国,吩咐随从说:“走吧,我们再去徐国走一趟,到王宫去。”

随从以为季札糊涂了,就问季札:“我们已经出使过徐国,为什么还要到王宫里去呢?”

季札的内心十分煎熬,执意要到徐国王宫去,叹息道:“你或许不知道,上次我们出使徐国的时候,徐国国君总是看着我佩带的这把宝剑,看得出来他心里十分喜爱,但是始终没有说出口。尽管这样,我已经知晓他的意图,他一定非常想要得到我这把宝剑。我和徐国国君聊得非常开心,看得出来他是真心欣赏这把宝剑,当时我已经在心里暗暗地答应了他,一定要在回来的时候把宝剑送给他。”随从被季札深深地感动了,连忙雇马车随着季札一起进了王宫。

继位的徐国国君来迎接季札的时候,季札拿出宝剑献给新国君,诚恳地请求道:“上次来到徐国拜访,无意间发现老国君十分喜爱我这把剑,虽然他没有向我索求,但是我的内心已经决定要送给他。现在他不幸去世了,我只有把宝剑送给您,才能安心啊。”

随从虽然十分敬仰季札信守承诺的品德,但还是忍不住劝他说:“您可要想清楚啊,这把宝剑乃是吴国的宝物啊!”

季札赠送宝剑的决心并未动摇,转过头坚定地回答说:“我和老国君相知,彼此都十分欣赏,在他看着那把宝剑的时候,我就在心里默默立下誓言,要把宝剑送给他。现在他过世了,虽然承诺不是对他做出的,但是我不能背弃我自己呀!”说完,季札弯下腰递上宝剑,诚恳地要求新国君收下。

新国君被季札坚守自己信义的行为感动,但还是拒绝了季札,诚恳地说道:“您高尚的品德真是让我折服,但是先王没有留下这样的遗命,我也不想夺走您的心爱之物,不敢就这样收下这宝剑。如果您执意要这样的话,不如亲自去老国君的墓前送给他吧。”

于是季札拜别新国君,来到老国君的墓前,深深地作了个揖,哀痛地说:“真是对不起您,当时没有把这把宝剑送给您,没想到回来的时候您已经逝去了。只能现在把这把宝剑放在您的身旁,好让我不愧对自己的承诺。”说完,季札就走到墓旁的小树前,把宝剑的剑穗缠绕在树枝上,将宝剑挂在上面。

这件事传到民间,徐国人都为季札的行为感动,还编出歌谣来赞美他。

成语寓意

意指要信守承诺,不要失信于自己。

近义词 一诺千金

反义词 见利忘义、摇摆不定

成语出处 《新序·杂事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