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1 / 1)

在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国崔杼虽然拥有极大的权势,但是他仍然不满足,于是他设计把当时的国君齐庄公杀害了,还鼓动别人一起另立国主,扶持齐庄公的兄弟杵臼。因为杵臼的年纪很小,根本没能力管理事务,手上也没什么权力,刚好可以被崔杼利用。

在当时,杀害国君是要遭到死刑惩罚的,但是大家迫于崔杼的权威,都不敢指责他,可心里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崔杼害怕自己的罪行会被史官记录下来,一直流传下去,遭到后人的唾弃,于是他决定把史官叫到面前,亲自监督史官写史书。

崔杼命人把专门写史书的太史伯叫来,假装非常担忧地说:“昏庸的国君已经被杀死了,我是为了百姓才这样做的,为了不让后世的人误解我,就请你在史书上记录他是死于重病吧。希望你看清楚现在的局势,可不要在史书上写我的坏话。”

“我可是一位记录史书的专员,断断不可扭曲事实。记录史实的时候应当按照事实来写,而不是为了迎合个人的需求而写,你的这个要求我很难做到。”太史伯摆摆手说道。

崔杼听了非常生气,他大声地恐吓太史伯说:“那你打算怎么写?我劝你不要违背我的意思,你这样一个小小的史官,我随时可以让你消失。但如果你写得好,我可以提拔你,赐给你金银财宝,让你拥有权力。”崔杼心想,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史官,怎么敢和自己对抗呢,这样吓一吓他,肯定行得通。

然而太史伯没有被崔杼吓倒,反而拿起笔不紧不慢地在竹简上书写,一边对崔杼说:“我这就写给你看。”

崔杼满心欢喜地等着太史伯写完,接过竹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夏五月,崔杼杀害了国君”,顿时就火冒三丈,怒斥太史伯说:“你好大的胆子!居然敢忤逆我的意思,直接在竹简上写下这样的话!你不怕掉脑袋吗?”

太史伯板起脸来,一脸不悦地回答道:“我的脑袋里装着的就是事实,我的家族本来就是为了记录史实而生,如果你非要我违背本心写下不符合事实的情况,那我宁愿不要这个脑袋。”

崔杼非常生气,他恨恨地说:“那你就去地底下写吧!”接着就让人把太史伯拖出去杀掉了。

太史伯死后,他的位置就要由弟弟来继承,于是太史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代替哥哥来书写史书。

崔杼叫来太史仲,决定给他一个下马威,就带太史仲到太史伯的尸体旁边,指着太史伯恶狠狠地说:“看到没有,这就是忤逆我的下场。你哥哥认不清现实,已经被我处理掉了,我希望你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就照我说的那样写。不然,你知道你的下场是什么。”说完,他站在一旁冷眼看着太史仲书写,以为太史仲一定会听从自己的话。

太史仲拿出竹简,在上面认真地书写着,写完后交给了崔杼。

崔杼接过竹简,定睛一看,居然和太史伯写的一样,还是“夏五月,崔杼杀害了国君”。他气得把竹简往地上狠狠地一扔,跳起来指着太史仲的鼻子大骂:“你不怕死吗?为什么还要执意这样写?”

“哼,”太史仲捡起地上的竹简,紧紧地握着,不屑地回答崔杼,“你就不要妄想了。作为太史,我们只能也只会按照事实来书写史书,让我们写虚假的东西无异于侮辱我们的天职。我们不怕死,死也要维护史官的尊严,你尽管杀了我吧。但是就算你把我杀掉,你的罪行也不会因为我的离去而消散,总有人会偷偷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知道。”

崔杼气得几乎要晕过去,立马儿叫人来把太史仲也拖出去,把他给解决掉了。

接着,崔杼还不死心,又唤人把太史叔叫来,警告他说:“你看到没有,现在你的两位兄长都因为不按照我说的那样去写,丢掉了性命,难道你也要像他们一样吗?我劝你还是乖乖听话,这样我还能放过你。”

太史叔听了,没有说话,拿起笔就开始在竹简上写,写完了递给崔杼看。崔杼见那竹简上写的话,居然还是和太史伯、太史仲写的一模一样,他冷哼一声,问道:“我看你们这些太史实在是固执得很,就这么不爱惜自己的性命吗?”

“我不过是做着太史该做的事情,把事实写下来而已,要是因为正直而丢掉性命,那也值得。”太史叔面不改色地说道。崔杼没有办法,就把太史叔也杀掉了。

崔杼害怕了,他仿佛明白了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可能被掩盖的,心里十分慌张,但他还是叫来了太史季,做最后的尝试。哪知太史季来了,也还是在竹简上写下同样的话。

崔杼心里又急又气,他慌张地问道:“你难道不知道你的哥哥们都被我杀掉了吗,为什么还是要这样写?你就不想活着吗?”

“我当然想活下去,但我不能为了活下去而违背自己的本分,去扭曲事实。”太史季面不改色地回答道,“您也看到了,我的哥哥们一个个被杀掉,仍然有我来继续书写,就算我也被杀掉,也还会有别人来替我写。您可以不让人讨论这件事情,或者是扭曲事情的真相,但真相就在人们的心中,总有人会记录下来的。反倒是您,越是为此杀人,越坐实了事情的真相。”

崔杼深深地叹了口气,无奈地放走太史季,说道:“事情已经发生了,看来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掩盖了,你还是走吧。”

于是太史季拿起写好的竹简,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在路上,他碰到了急匆匆赶来的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南史氏喘着粗气,好一会儿才缓过来说:“我怕你也会被崔杼所杀,所以特地来接替你,替你写下真相。”

太史季拿出写好的竹简给南史氏看,南史氏见那上面确实写着“夏五月,崔杼杀害了国君”,知道崔杼不会再企图掩盖真相了,就放心地回去了。而崔杼杀害国君的事情就这样流传了下来,让后人都知道了当时的真相。

成语寓意

意思是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不歪曲。

近义词 直言不讳、实事求是

反义词 隐晦曲折、躲躲闪闪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