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作为孔子的传人,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年少的时候就显示出了自己的才华,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孔融还小的时候,就因为谦让兄长而受到大家的赞扬。
在孔融四岁的一天,孔融的父亲从外面回来,带来一袋子梨,招呼孩子们说:“快吃梨啦,挑一个喜欢的拿去吧。”于是孔融兄弟几个就一拥而上。
那一个个梨长得水灵灵的,散发着甜甜的果香,谁不想多吃两口呢。但是梨的个头儿都不是一样大,该拿哪一个呢?一众孩子看着这些诱人的梨,都犯起了难。
孔融看了看,对比之后率先拿走了最小的那个梨,来到父亲面前说:“我就要这个好了。”
孔融的父亲看了十分吃惊:明明孔融是最先拿的,为什么要拿最小的呢?于是父亲问孔融:“你走在兄弟们的前头,最先拿走一个梨,可是你为什么要拿最小的那个呢?你难道不喜欢吃梨吗?”
“梨肉晶莹剔透,梨汁酸甜可口,我当然喜欢吃啦。不只是我,相信兄弟们也喜欢吃,所以我才拿了最小的。”孔融恭敬地回答说。
孔融的父亲听了,还是觉得有些疑惑,就问他:“你既然喜欢吃,那拿个大的,不就吃得更多一些吗,怎么还专门挑了个小的呢?”
孔融摇了摇头,仰起他那稚嫩的脸庞,懂事地说道:“我作为弟弟,应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不和哥哥们抢夺大的梨。我是小孩子,吃个小梨就可以啦。”
孔融的父母听了,都为孔融的谦让感到欣慰,没想到孔融还这么小就懂得谦让的道理,不因为自己年纪比较小而要求得到大的梨。不过,孔融当时并不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还有一个弟弟呢。
孔融的母亲拉过孔融,怜爱地摸着他的头,问他:“你说因为你年龄小,所以要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但是弟弟的年龄不是比你更小吗,那弟弟应该得到这个最小的梨,为什么你拿走了最小的呢?”
“对于哥哥来说,我是弟弟,我应该谦让哥哥。但是对于弟弟来说,我是哥哥,我应当拿出做哥哥的样子,疼爱弟弟,把大的让给弟弟,所以我拿走了最小的这个。”孔融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笑着回答道。
孔融的父母听到这番话,感到更加惊喜,不住地夸赞孔融说:“没想到你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懂得长幼有序,对哥哥们谦让,对弟弟又疼爱,和兄弟们相处总是为他人考虑,宁愿自己吃点儿亏。这么小就有这样好的品德,实在是让人喜爱呀!”没过多久,孔融让梨的事就传遍了他的家乡,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都对他十分赞赏,还拿他的事例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几百年后,也有这样一个孩子,和兄弟姐妹们一起时不争不抢,非常懂事。这就是梁朝时期备受敬仰的目录学家王泰,他小的时候也十分聪颖好学,为人谦卑,悟性很高。
他七八岁的时候,一天,他的祖母得到了很多干果,但是因为年龄已经大了,牙口也不太好,祖母便想:我得到这么多大枣和板栗等干果,看起来非常好吃,可惜我的牙齿已经稀疏,恐怕是无福消受了,孩子们肯定喜欢这样的干果,不如给孩子们吃吧。于是,祖母就把干果都放在**,喊孙儿们进来。
一众孩子循着香味走进房间,看见祖母**撒满的大枣和栗子等干果,不禁“哇”了一声,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有人拍着手大笑道:“这么多的大枣和栗子,一定好吃极啦!真想尝尝啊!”
祖母慈爱地抚摩着孙儿们圆圆的脑袋,弯下腰对孩子们说:“去吧,东西都在**呢,想吃什么尽管去拿吧。”小孩子们听了,都爬到**去拿,两只手挥舞着,都想要拿多点儿。
有人挤了进去却被压在下面,大喊着“让开点儿”;有人在边上挤不进去,焦急地大喊“快让我进去瞧瞧”;有人两只手都抓满了东西,还喊着“我还想要,还想要”。祖母也宠溺地朝孩子们喊道:“慢着点儿,慢着点儿,小心摔下来。”
这一群孩子中却没有王泰的身影,他定定地站在原地,看着兄弟姐妹们抢着大枣和板栗。祖母以为他不喜欢,就问他:“阿泰呀,你不喜欢吃这些干果吗?”
王泰摇摇头回答道:“回祖母,我很喜欢吃这样的干果,尤其是香甜的枣子,更是我的最爱。”
“那你为什么不去拿呢?”祖母不解道。
“兄弟姐妹们都还小,吃不了这么多的,就让他们先拿自己喜欢吃的,剩下的我再去拿,总还有的剩,不用这个时候去和他们抢。”王泰回答祖母说。
听了王泰说的话,祖母非常高兴,王泰这是让其他人先去拿喜欢的呢,多么懂事呀。祖母对王泰更加喜爱了,不停地夸奖他,还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父亲。父亲也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高兴,还单独奖励了王泰呢。
孔融和王泰都懂得谦让的道理,先是让梨,后是推枣,无一不体现着两人身上兄友弟恭的良好品德,一直流传到今天,勉励我们要和兄弟姐妹和谐友爱。
成语寓意
这是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爱。
近义词 兄友弟恭、情同手足
反义词 兄弟阋墙、骨肉相残
成语出处 《后汉书·孔融传》《梁书·王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