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瑾握瑜(1 / 1)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非常有想法的政治家屈原,他也是我们都熟悉的杰出诗人。可惜他所处的时代非常黑暗,各国连年战争,百姓生活困苦,楚国和秦国都是当时强大的国家,但最后楚国却被灭国,而秦国最终统一了六国,从而开创了秦朝。

屈原的心中装满了国家,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家庭,但是从小就在民众之中生活,家庭也给了他良好的教育,使得他对普通百姓非常同情。在他年纪还不大的时候,他就做出了许多体贴百姓的好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

屈原成年之后,一次遇到秦国的军队来冒犯他所在的乐平里,于是他组织那里的青年一起抗击秦军的入侵。屈原虽然才二十岁,但是他对青年们号召的时候,一字一句都铿锵有力。他大声地向青年们呼喊:“现在秦军已经入侵我们的家园,难道我们可以这样看着他们占领楚国的土地吗?诸位朋友,请你们拿起手中的武器,和我一起抵御秦军吧。”大家听了他的号召,都热血沸腾,纷纷拿起武器来追随屈原。

屈原在面对训练有素的秦军时,并没有感到畏惧,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指挥才能,巧妙地运用各种战术,带着青年们灵活地行动,给了敌人沉重的打击。抗争胜利后,大家都高兴地欢呼,认为屈原是个有勇有谋的青年。

楚怀王听到了屈原的事迹,十分欣赏屈原的才华,把屈原召唤到都城来,亲自面见他。楚怀王见了屈原,发现屈原的年纪并不大,却有着非凡的器宇,问他:“我听说了你在乐平里组织大家抗击秦军的事情,真是让人非常欣赏啊。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志向呢?”

屈原虽然是第一次面见楚怀王,却一点儿都不因他的威严而惧怕,挺直了身子,恭敬而从容地回答说:“回大王,我从小阅读了许多书,经世报国乃是我心之所向,如果能有这样的机会,我希望能为百姓多做一点儿事。”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他在鄂渚当县令。

后来,屈原在鄂渚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也使得楚怀王更加欣赏他,命他在自己的身边当左徒,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

屈原尽心尽力地在自己的职位上做事,诚心辅佐楚怀王,为了振兴楚国而劳累,积极劝导楚怀王进行变法,以求得国内的繁荣。虽然屈原是贵族,但他是真心实意地为百姓考虑,变法也是为了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从而使国内的发展更加迅速。在屈原的辅助下,楚国发展得越来越好,逐渐与秦国比肩,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霸主。但是屈原这么做,使得贵族的权力受到了侵害,那些原本就嫉妒屈原才华和高职位的小人趁机联合其他贵族一起在楚怀王面前污蔑屈原。

可怜那屈原正在呕心沥血地替楚怀王起草宪令,下一刻楚怀王就对他大发脾气,逐渐疏远了他。

没过多久,楚怀王因为受了小人的蒙骗,与齐国的关系破裂,使得原本交好的两国出现了裂痕。此时楚怀王再次想起了才华横溢的屈原,命屈原前去出使齐国,希望能够重新和齐国交好。虽然之前无缘无故被楚怀王疏远,但这并没有浇灭屈原的信心,他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个重任,启程前往齐国。

还没来得及和齐国达成联盟,在张仪的破坏下,秦国和楚国正式达成了一致。于是屈原又被屈辱地流放出都城。

几年光阴流逝,被遗忘的屈原再一次被楚怀王想起,召他前来,屈原听到消息依然义无反顾地前往。在秦王约楚怀王会面时,屈原情真意切道:“大王,万万不可啊!您就这样应邀而去,恐怕是有去无回啊!”但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却坚持要父亲前去赴约,不料楚怀王真的没能再回来。

屈原明明一片真心为楚怀王好,但楚怀王总是听信别人的谗言,将屈原拒于千里之外,这让屈原很是难过。更难过的是,楚襄王即位之后,为了苟且偷安,居然答应与秦国联姻,不论屈原怎么劝诫都没有用。权贵们再一次诋毁屈原,使得屈原第二次被流放。

屈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看着昔日在自己的变法改革下强大起来的楚国,现在成了这样荒凉的模样,忍不住放声大哭。他呆呆地站在湖边往水里望去,看见自己的身影,不解地问:“我明明有着美玉一般的品德,才能卓越,为什么大王看不到呢?为什么他们宁愿国家落入秦国的手里,也不愿意让我把这个国家变得强大呢?”

到了秦国攻破楚国的这一天,屈原知道国家彻底无望了,他失望地走在路上,不时问自己:“我的志向远大,即使遭到诬陷也不曾改变,因为不愿意向贵族低头,不愿意变得圆滑世故,这样的我为什么不值得信任呢?为什么大王宁愿听信小人的谗言,也不愿意睁开眼睛看看我这块闪着光芒的美玉呢?”

屈原本想要逃到别的国家去,但是他因为对楚国的土地爱得深沉,感到悲伤而愤怒,就跳进汨罗江里,追寻自己的梦去了。楚国的民众听说了这个消息,哀恸不已,纷纷来到汨罗江打捞屈原的尸体。但他们怎么都找不到,只好用叶子包住食物,投入江中,希望鱼儿们吃饱了就不再去啃食屈原的身体。

成语寓意

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近义词 高风亮节、高节清风

反义词 卑鄙无耻、寡廉鲜耻

成语出处 《楚辞·九章·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