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七八岁就能够写诗词,大家都称赞他是小神童。杨时早早地荣登进士榜,却一直保持着认真学习的态度,不曾因为自己的才智而骄傲自满。
杨时曾经在程颢门下求学过一段时间,又转到了程颐的门下进行学习。那时杨时已经到了不惑之年,长年累月的学习使得他拥有很高的学问,但他依然觉得不够,谦虚地向老师程颐求教,尊敬老师,被程颐称赞为“得意门生”。
在一个冬天,杨时和同窗好友游酢对一个问题争论不休,谁也得不出答案,于是他们决定到老师的家里向老师请教。那时正是最寒冷的时候,鹅毛大的雪花飘落下来,路面的积雪直把膝盖也埋进去。一阵风吹过,两人都哆哆嗦嗦地裹紧衣服,不让寒风从缝隙里灌进去。即便天气如此恶劣,他们也还是坚持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
待走到程颐的家门口,发现程颐正躺在**睡着。暖暖的火炉烤着屋子,和外面完全是两个世界。
他们俩站在屋外,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游酢拔腿要往屋里走,杨时却拉住了他,轻声说:“还是不要进去了,老师正在歇息呢。”游酢回头看了一眼杨时,惊讶地问道:“难不成我们就一直站在这里吗?这天寒地冻的,我们怎么扛得住呢?”
杨时掸了掸身上的落雪,示意游酢站到自己身边来,小心翼翼地说:“我们就这样走进去把老师吵醒,这样多不尊重他呀。既然老师在睡觉,那我们也唯有站在外面等着了。”
“可是,等老师醒来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干脆进屋里去等吧,还能借着烤火暖和一下。”游酢张开嘴往手心里哈气,迅速地搓起手来,但还是感觉非常寒冷。
“我们走进屋子里,会把寒气带进去的。再说了,我们两个人的脚步声难保不会把老师吵醒。我们还是恭敬地站在外面吧,毕竟我们是来求教的,而不是来烤火的呀。”游酢听了杨时的话,终于不再想要进屋子里,而是陪着杨时站在外面。
渐渐地,雪越下越大,都快要把杨时和游酢给冻僵了。但他们就像是两个雕塑一样,一动不动地站在屋外,等待着老师醒来。
突然,老师的小书童走了过来,应该是要来给老师的暖炉添柴火的。那小书童从杨时和游酢的身旁路过,居然没有注意到这里站着的两个大活人。等他轻轻地从老师的房里出来的时候,才突然注意到这两个“雕塑”,可把他吓了一跳。他差点儿惊叫起来,幸好杨时及时朝他“嘘”了一声,他这才捂住嘴巴没有叫出声来。
小书童急忙为杨时和游酢拍去身上的落雪,不解地问:“两位大人站在这里做什么?这冰天雪地的,雪下得这样大,风也刮个不停,站在这里不冷吗?”
杨时和游酢笑了笑,回道:“不碍事,我们是来这里找老师问问题的。看见老师在屋内睡着了,不忍心打扰他,于是就站在外面等着老师醒来。”
“大人站在这里好久了吧?先生他近来疲惫,不知要睡上多久才醒呢。既然是有问题来问,何不直接进去把先生唤醒呢?”
杨时摆摆手,不好意思地笑着说:“老师为我们教学已经非常劳累了,我怎么能因为一个问题就把老师从睡梦中叫醒呢?我们在这里等一等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还是老师的身体要紧些。”
小书童见杨时和游酢实在不忍打扰程颐,于是热情地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屋子里。“两位大人还是别在外面等了,到我的屋子里等着吧,起码还能烤烤火呀。等到先生醒来,自然会叫我,到时候我再领着两位大人前去就是。”
杨时看看屋内,又看看落了一身雪的游酢,叹了口气道:“既然已经等了这么久了,也不差这一时半会儿,我看老师过不了多久就会醒来,干脆在这里等着就好。”
小书童看他们如此执着,只好作罢,拿了两杯热水递到杨时和游酢的手里,让他们暂时暖暖身子。
过了许久,程颐终于醒来,等到他站在门口伸懒腰的时候,突然看见门外站着两个雪人,定睛一看,原来是学生杨时和游酢,急忙把他们俩请进屋里,责怪他们说:“你们怎么站在雪地里?这么冷的天守在外面多冷啊,直接叫醒我不就好了吗?”
杨时和游酢凑到火炉前,好半天才缓过来,笑着回答说:“不过是有个小问题请教您,不忍心把您叫醒,就站在屋外等候,不碍事,不碍事。”
程颐被杨时和游酢的恒心感动了,急忙与他们一起讨论起问题,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倾囊相授,三个人一直讨论到半夜才罢休。
成语寓意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尊敬有学问的长者。
近义词 尊师重教
反义词 班门弄斧
成语出处 《宋史·道学传二·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