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好施(1 / 1)

在北魏末隋朝初,有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叫作李士谦,虽然他家里有很多的财富,但是他自己过得十分俭朴,把帮助别人当作是自己的责任,用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的生活,大家都认为他是个品行高尚的人。

他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为了严格要求自己,也为了祭奠父亲,他从不吃肉喝酒。当家族里的人来李士谦的家里吃饭,李士谦给大家都摆上丰盛的饭菜,却在自己面前摆上黍米。大家都称赞他是个真正的君子,面对这么多的美食却不动摇,坚持吃着黍米。

李士谦对邻里都很热心,常常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一次,有人家里有亲人去世,因为家境太过贫穷而没钱下葬,李士谦听说了,就带着银子找到那家人,帮他们安葬了去世的亲人。附近有一家的兄弟为了家里的财产而争吵,闹不和,非要均匀地把家产分好。李士谦知道这件事后,居然拿出自己的钱来给分到财产少的人,使他们两个的财产平均。

兄弟两个看见李士谦这样热心的态度,都感到非常羞愧,互相紧握着手说:“我们两个为了这么点儿财产而闹得不愉快,还闹得让李先生知道了,多么惭愧呀。没想到他为了平息我们两个之间的矛盾,居然主动拿出钱财来使我们平均,他真是个大好人啊。”兄弟二人被李士谦的和善感动,不仅化解了矛盾,还成了像李士谦那样热心帮助别人的人。

有人因为没有牵好耕牛,使得耕牛到处乱跑,走进了李士谦家的田地,把田里的庄稼都毁坏了。李士谦远远地看见了,并没有生气,反而走上前把耕牛拉到凉快的地方,细心地喂耕牛吃草,比耕牛的主人喂得还要好。

后来,李士谦看见有人在他的田地里偷偷地割走成熟的庄稼,但是他没有声张,反而默默地避开了,不让那小偷感到难堪。有一回,李士谦的家仆捉到了一个偷庄稼的人,把他带到李士谦的面前,气愤地说:“大人,这可恶的小贼居然敢在我们家的地里偷割庄稼,请您处罚他吧!”

没想到李士谦走上前,把绑着贼人的绳子解开,安慰那人说:“唉,这都是因为世道不好,使得你吃不饱饭,我相信这也不是你想成为的模样。”那贼人感动得痛哭流涕,不住地向李士谦道歉,于是李士谦就这样把他放走了。

“大人!您这是做什么?这可是贼啊!”家仆看见贼人远去的身影,气得直跺脚。

李士谦转过头拍拍家仆的肩膀,解释道:“这都是贫穷的错,不能怪罪到他的身上啊。现在世道这么艰难,他不来偷我的庄稼,又能怎么办呢?这次放他回去,我相信他一定会改正的。”这件事情传了出去,大家都深受感动,再也没有人去偷李士谦家的庄稼了。

有一年遇到灾荒,大家都吃不饱肚子,周围怨声载道。李士谦听说了这件事,就把自己家存放着的几千石粮食拿出来分给乡亲,和他们立下契约,只要来年丰收了再还给他就好。多亏了这些粮食,周围的乡亲还能坚持到第二年。

可是到了第二年,由于天气不太好,庄稼依然没有丰收,谷子都还没成熟,那些借了粮食的人拿不出粮食来偿还李士谦,心里非常着急。他们不好意思地敲开李士谦家的门,嗫嚅着说:“大人,实在是抱歉,今年的谷子收成晚,恐怕一时半会儿还是不能偿还您的粮食。”

李士谦听了,和颜悦色地说:“不要紧,那本来就是多余的粮食,不用来救济他人,还能用来做什么呢?我把粮食借给你们,是希望帮助你们渡过难关,难道是为了贪图那一点点好处吗?”听了李士谦的话,大家都舒展了眉头,敬佩李士谦的大度。

过了几天,李士谦把所有欠着粮食的人召集到家里来,摆满了丰盛的菜肴供他们吃。在宴席上,李士谦突然拿出上一年写下的契约,当着大家的面烧掉了。在一片目瞪口呆中,李士谦缓缓说道:“现在大家与我的契约已经被烧掉了,也就不需要再担心偿还粮食的问题了,希望你们都能放下这个心结,回家去安心地过日子。”李士谦的举动震惊了在场的人,他们都感念李士谦的恩德,当场哭了起来。

到了谷子成熟的时候,大家迎来了大丰收,都争着要到李士谦家里来还债。可是无论他们怎么说,李士谦总是以“没有契约”为由拒绝,大家只好又把谷子拿回去。

后来,又遇到饥荒的时候,李士谦拿出家里的米来救济乡里,还专门拿钱去别的地方为大家购买米,煮成粥让大家每天来喝。靠着这样的施舍,大家都在这次饥荒中活了下来。到了春天的时候,李士谦又拿出种子来分给农民,让他们安心地去种田。那个地方的人都非常感激李士谦,把李士谦当作再生父母。

李士谦去世的时候,附近的村民都赶来为他送葬,哭声回**在李士谦家的上方,久久不曾消散。

成语寓意

意思是喜欢做善事和施舍。

近义词 助人为乐、矜贫救厄

反义词 落井投石、一毛不拔

成语出处 《史记·乐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