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这个王朝非常特别,它跨越了古代和近代两个时代。1840年之前,它属于古代,领土面积仅次于元朝,还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之一的“康乾盛世”,要多辉煌有多辉煌。1840年以后,它就属于近代了,落后挨打,割地赔款,要多凄凉有多凄凉。这种从盛到衰的转折幅度特别大,跟它相比,“安史之乱”都是小巫见大巫了。所以,我们讲清朝的诗,不讲开疆拓土,也不讲盛世繁华,首先要选能够代表这个大转折的诗篇。龚自珍这首《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就是代表。
龚自珍是何许人呢?他是清朝最敏感的人物之一。敏感在哪儿呢?敏感在政治判断力。龚自珍生在乾隆末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之后去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太平盛世中度过。但是,龚自珍没有被太平盛世冲昏头脑,他很早就觉得,清朝已经进入了衰世,外强中干而已。要想振作,就必须“更法”,也就是变法。这不是乌鸦嘴吗?当然不讨人喜欢。所以他屡屡遭到当朝权贵的排挤,到1839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终于在北京待不下去了。怎么办呢?他是杭州人,北京无法容身,就干脆辞官南归了。古代长途旅行都是骑马,一整天骑在马上,无事可做,怎么打发时间呢?龚自珍就写诗,一路走一路写,有的是触景生情,有的是抚今追昔,最后算下来,一共写了315首。1839年是农历己亥年,所以,这315首诗就被命名为《己亥杂诗》。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一首,是己亥杂诗中的第125首。
九州生气恃(shì)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先看知识点。
第一,“九州”。“九州”是中国的代称。为什么九州能代指中国呢?九州原本是先秦时代的一本典籍《尚书·禹贡》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把天下分成了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九个州。这九州,实际上就是汉族居民传统的居住范围,也就是传统上说的内地。因为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所以后来九州又代指整个中国。
第二,“万马齐喑”。所谓“喑”就是哑,发不出声音来。这个说法出自苏轼的《三马图赞》。据说北宋仁宗的时候,西域进贡了一匹宝马,头高八尺,马头像龙,马骨像凤,马背像虎,花纹像豹。这匹马嘶鸣一声,其他的马全都不敢叫了。苏轼说“万马齐喑”,只是想用普通马的不敢鸣叫来衬托宝马的厉害,但是龚自珍用这个词,指的却是所有人都不敢发表意见,整个社会死气沉沉。
第三,“不拘一格”。“拘”是拘泥,限制;“格”是规格,标准。“不拘一格”就是不拘泥于一种模式。
知道了这些知识点,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中国焕发生机要靠风雷激**,整个社会无人说话终究令人悲哀。
我劝天公要重新抖擞精神,不拘一格地降下各种人才。
这首诗的好处,第一在于借题发挥,第二在于刚健有力。
先说借题发挥。什么叫借题发挥呢?很多人不知道,这首诗本来是一首青词。所谓“青词”,是道教斋醮做法的时候,献给上天的章奏,也就是祈祷文。这种祈祷文是写在青藤纸上的,所以叫青词。青词早在唐朝就开始出现,到了明朝,因为嘉靖皇帝信奉道教,写青词成了热门,谁写得好,就能讨皇帝喜欢,官运亨通。比如,大家知道的奸相严嵩,就是靠写青词当上的内阁首辅,所以当时号称“青词宰相”。到了清朝,皇帝大多信仰喇嘛教,宫廷里不怎么搞道教的斋醮仪式,所以文人写青词的少了,但是在民间,老百姓祭神时,还会写青词。
当时龚自珍不是回家乡杭州吗?途经镇江,正好赶上当地办赛神会,祭祀玉皇大帝、风神、雷神等各路神灵,老百姓跟着磕头焚香的有好几万人,算是当地的大活动。龚自珍是海内闻名的大才子,此时路过镇江,镇江的道士怎么能放过他呢?就缠着他,让他写青词。龚自珍也正有一肚子的想法要抒发,所以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问题是,怎么写呢?要知道,青词既然是写给神仙的,那么内容无非就是虔诚祈祷,乞求行云降雨也好,祈祷五谷丰登也好,反正得把请求的事写明白,还要让神仙看到你的诚心。那么,龚自珍会不会这么写呢?他才不会。他不是无知无识的普通老百姓,他也不是真的相信什么风神、雷神、玉皇大帝。但是他觉得这个时代的气氛太压抑了,他心里憋闷,他想向上天喊两嗓子。
喊什么呢?“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他说,现在的中国,太像一潭死水了。要想让国家有生气,是真的需要有风雷激**!就让风雷打破这种大家都不敢说话,也不愿说话的消极状态吧,这种死气沉沉的局面,是多么令人悲哀啊!这是不是在祈祷神灵?既是,又不是。说它是,是因为龚自珍确实是在呼唤风雷;说它不是,是因为这风雷并不是大自然的风雷,而是社会、人心的巨大变革。这就是借题发挥。
社会正缺风雷,龚自珍呼唤风雷,他向谁呼唤呢?他向比风神、雷神更厉害的天公呼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天公啊,我奉劝你别再昏睡了,你重新抖擞一下精神吧!请你别再拘泥于以往的模式,给我们降下各路人才吧!龚自珍这个说法多奇特呀!历来只听说老天爷降风降雨,怎么会降人才呢!可是,这正是龚自珍借题发挥的地方,你们不是让我写青词求老天爷吗?我确实是求,可我求的不是风调雨顺,我求的是人才。
为什么龚自珍会把重点落在人才上呢?因为龚自珍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1839年了,距离鸦片战争只有一年时间。外国人已经虎视眈眈,而清政府却还是麻木不仁。这让诗人觉得,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了。要拯救中国,决不能靠那些因循守旧、死气沉沉的官僚,而是必须有大量不拘一格、生气勃勃的人才。
要知道,这次龚自珍辞官回乡,就是想要办学的。他在《己亥杂诗》的第五首里还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儿落了,不是无情,它是要变成春泥,培养新的花朵。那不就是要牺牲自己,培养人才吗?!从这两首诗就能看出来,龚自珍这315首《己亥杂诗》其实并不杂,而是有一条清晰的线索,他就是要救国,就是要培养人才。这种报国之志已经占满了他的心胸,无论看见什么都能联想到这个话题,所以才能在写青词的时候借题发挥,脱口而出的,不是求神拜佛,哀哀求告,而是呼唤变革,呼唤人才。
再看刚健有力。怎么叫刚健有力呢?有两处最能证明,一个是明暗对比的结构,一个是“我劝”这个词的用法。先说明暗对比。这首诗哪里是暗?前两句是暗,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万马齐喑”;哪里是明?后两句是明,也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不拘一格”。前面的万马齐喑是现实,后面的不拘一格是理想,理想和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让这理想显得格外有吸引力,有鼓动性,这就是刚健。
再看“我劝”这个词。这个词太有性格了。想想看,一首写给老天爷的诗,能用“我劝”吗?当然不行,一定得是“我求”。可是,龚自珍本身就是一个风流的才子,是一个敏感的政治家,是奔腾跳跃的骏马,是不拘一格的人才,所以,他才有如此傲视上天的气概:我不是求你,我是劝你,你睁开眼睛,抖擞精神,焕发活力吧!这是多么热切的心情,多么豪迈的精神啊!
正是因为有理想,有气魄,这首借题发挥的青词倒成了古往今来最好的青词,也成了整个己亥杂诗的灵魂。它所反映的痛苦和**,就属于那个剧烈变革的大时代。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作为横跨两个时代的清朝,有什么特点?
2.九州是指什么?
3.什么叫青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