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阙台》(1 / 1)

明朝的边疆有两个大敌,一个被称为南倭(wō),另一个被称为北虏(lǔ)。所谓北虏,就是漠北的蒙古人,上一讲《石灰吟》的作者于谦,就是抗击北虏的名臣。南倭则是东南沿海的倭寇,也就是日本的海盗。《望阙台》的作者戚继光,就是抗倭名将。倭寇的活动范围从北边的山东一直延伸到南边的广东,戚继光也就追着敌人,一路从山东打到广东。这首《望阙台》,就是他担任福建总督的时候写的。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chén)銮(luán)。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先看题目。所谓阙,就是宫阙,也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代指皇帝。“望阙台”自然就是登高眺望皇帝的高台。戚继光到福建之后,在福清县驻军,福清县有一座瑞岩山,戚继光经常到那里登高望远,就修了一座高台,取名为望阙台。福建那么远,戚继光有没有可能真的望到北京,望到紫禁城啊?当然不可能。既然不可能,为什么还要叫“望阙台”呢?这其实表达的是古代大臣时刻不忘皇帝的忠心。比如,唐朝的“诗仙”李白,到南京游玩,还要感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埋怨天上的浮云让他看不见长安。“诗圣”杜甫,晚年流落在夔(kuí)州,也要写“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其二),按照北斗星指引的方向,遥望长安。这都是在表达身为臣子,时时刻刻不忘皇帝的心情。同样,戚继光这首《望阙台》,抒发的也是忠君爱国的心情。

这首诗的知识点有三个:一是驱驰,二是孤臣,三是宸銮。

先说“驱驰”。“驱”和“驰”都是“马”字旁,按照造字原则,肯定跟马有关系,指的是策马奔跑,引申出来,就是奔走效力。比如,诸葛亮《出师表》的“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就是给先帝效力。同样,这首诗里,“十年驱驰”,也是说十年之间,为抗击倭寇奔走效力。

再看“孤臣”。古代有个成语叫“孤臣孽(niè)子”,指的是孤立无援的远臣和妾生的儿子,这两种人都不受重视。因此,孤臣本意是不受重视的远臣。但是,在这首诗里,“孤臣”代指的是戚继光本人。戚继光当时已经是福建总督,很受重视,怎么还会说自己是“孤臣”呢?这其实是一种谦称,同时也表达诗人远离皇帝,内心孤独无助的心情。

再看“宸銮”。“宸”是北辰,也就是北极星所在的地方,引申开来,就是皇帝的住所。“銮”是皇帝车驾上的铃铛,也代指皇帝。“宸銮”放在一起,代指皇帝的住所,也代指皇帝,跟“望阙台”的“阙”是一个意思。

知道了这两个知识点,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整整十年,如今,我站在望阙台上,遥望着京城宫殿。

这满天的寒霜犹如我心头的鲜血,洒在千山万岭的秋叶之上,让秋叶殷红如丹。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两句,写望阙台的原因。诗人在外面待了十年,想皇帝了,所以要登台北望。第二部分是后两句,写望见的内容。诗人当然没有看到皇帝,但是,他看到了满山红叶。整体结构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是这首诗确实写得好。好在哪里?好在巨大的苍凉和壮丽。

苍凉体现在哪里?在前两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大家想想,同样是来到海边的高山之上,曹操《观沧海》是怎么写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来到海边,就面向大海。可是,戚继光来到海边,却是“孤臣于此望宸銮”。他不是望向大海,而是背对大海,回望宫阙。在曹操的眼里,海是什么样子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有着吞吐天地的气势。可是,在戚继光的眼里,海的描述只有三个字——“海色寒”。大海泛着寒光,让人觉得寒冷,觉得畏惧。

为什么曹操和戚继光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因为曹操有一颗海纳百川的皇帝心,而戚继光有的,是一颗忧愁幽思的大臣心。作为大臣,戚继光已经跟倭寇打了十年的仗了。这十年之间,他孤身在外,既要时刻跟倭寇打明仗,还要经常跟朝廷里的反对派打暗仗,这两方面都带给他很大的压力,让他胆寒,也让他心寒。所以,他才会说“十年驱驰海色寒”。

正因为十年来如此不容易,他才格外渴望来自皇帝的支持。他想要跟皇帝倾诉他的忠心,想要寻求皇帝的理解和帮助。可是,天高皇帝远,他只能登上高台,遥望京师,这就是“孤臣于此望宸銮”。想想看,这个背朝大海,面向京师,默默无言,孤独站立的身影,是不是让人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苍凉感?

壮丽体现在哪里?在后两句,“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不是回望京师吗?京师固然是看不见的,但是他却看到了满山的红叶。这样的红叶,之前有没有人写过?当然有人写过。唐朝的杜牧就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把红叶比成红花,真是才子风流。可是,戚继光不是才子,他是将军。他不写红叶像什么,他写红叶为什么这样红。

到底为什么呢?“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浓重的秋霜都是我心头的鲜血,是我的心血洒向了千山万壑,才让这秋叶变得殷红如丹。这个说法多奇特呀!本来,霜都是白的,谁也不会把繁霜比成鲜血,诗人为什么要说“繁霜尽是心头血”呢?因为霜打在秋叶上,秋叶就变红了,所以,诗人想象着,霜也是红的,红得像心头的鲜血一样,所以才能洒向千山,染红枫叶。问题是,诗人真的是拿心头血来比喻繁霜吗?又不是。诗人不是说繁霜像心头血,而是说,“繁霜尽是心头血”。不是诗人的心血像繁霜,而是诗人的心血凝成繁霜,这才染红了满山的红叶。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又是一种多么壮烈的情怀呀!这种想法,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小学生加入少先队,戴上红领巾的时候,老师会说,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这其实就是“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满山的红叶,其实就象征着诗人的一片赤诚之心。这十年来,诗人和倭寇艰苦战斗,不就靠的是这犹如红叶一样的丹心吗?诗写到这里豁然开朗,巨大的苍凉变成巨大的壮丽,这才是抗倭将军忠君爱国的英雄本色,让我们看了都激动不已。

我为什么选这首诗呢?其实是想让大家看看古代武将的精神。本来,写诗属于文人雅事,武将只要弓马娴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就行了,完全可以不会写诗。但是,我们中国又是一个崇尚儒将的国度,所以,抗金名将岳飞,会写“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怒发冲冠》)。抗倭名将戚继光,也会写“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武将写诗填词的意义是什么?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体现他们的精神追求。一个会舞枪弄棒的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可能只是街头的无赖,但是一个有着崇高精神追求的勇士,却能成长为保家卫国的将军。

整个明朝部分,我们就选了于谦的《石灰吟》和戚继光的《望阙台》两首。我用这两首诗代表明朝抗击南倭北虏的斗争,这是危及明朝江山社稷(jì)的两大问题。同时,我也用这两首诗代表明朝的文臣和武将不怕牺牲,忠君爱国的高贵精神。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望阙台的来历是什么?

2.戚继光有着怎样的忠君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