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是南宋的状元。所谓状元,就是科举考试中最后一个环节—殿试的第一名。殿试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试,所以,状元就是皇帝钦点的全国第一名。可想而知,这是多大的荣誉!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仪式感特别强,每次发榜,新科状元都要站在宫殿前的鳌头上迎榜,这叫“独占鳌头”,独占鳌头之后,还要披红挂彩,跨马游街,真是风光无限。更重要的是,中了状元,也就走上了做官的快车道,不少人都能官至宰相。所以,直到今天,说起中状元,还是人人羡慕。
文天祥当年也享受过这样的荣耀,中状元,当宰相。但是,他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做状元不仅仅是享受第一等的荣耀和第一等的权力,更是要承担第一等的责任,付出第一等的牺牲。这首《过零丁洋》就是明证。
诗题中的零丁洋,就在广东省的珠江口外,北起虎门,南到香港、澳门。现在著名的港珠澳大桥就跨越在零丁洋上。文天祥是南宋的宰相,南宋的都城是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文天祥为什么要过零丁洋呢?因为1276年,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挥师南下,攻破了南宋的都城,俘虏了南宋的皇帝,南宋基本算是亡国了。但是,有十多万军民却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他们在文天祥等几个大臣的领导下,先后拥立了两个小皇帝,南下到福建、广东,坚持抵抗。可是元朝的军队太强大了,这些抵抗力量屡战屡败。到1278年,文天祥本人也被俘虏了。元朝人把他押到船上,经过零丁洋,送到崖山去。这时候,已经是1279年了。崖山的南宋遗民正在和元朝的军队进行最后一场殊死战斗。元朝人把文天祥押到崖山,是希望他能够招降坚持抵抗的陆秀夫、张世杰等人。
那么,文天祥是怎么回复元朝人的呢?他拿出来的,就是这首《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先看知识点。
第一,“辛苦遭逢起一经”。所谓“遭逢”,就是遭遇;“起一经”,就是起自一本经书。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要考儒家经典,文天祥既然是状元,肯定是经典念得好。所以他才说“辛苦遭逢起一经”,也就是说,我如今遭遇的种种艰难,都是因为我念通了一本经书啊。可能有人会想,文天祥这是不是在抱怨啊?这不是抱怨。要知道,中国的儒家经典就是讲如何做人的。
那到底要如何做人呢?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没有什么比仁义更重要的了。所以,必要的时候,人就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什么叫念通了经书?并不是背下书中所有的字句,而是理解了经书的真正含义,并且亲身践行经书的教导。所以,“辛苦遭逢起一经”其实是在说,既然我学习了儒家经典,就必然会做出今天的选择。这不是抱怨,这其实是一种沉痛的宣誓:我知道,而且我愿意。
第二,“干戈寥落四周星”。所谓“干戈寥落”,是指战斗渐渐停止,而“四周星”,则是指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开始起兵勤王,到1278年被俘,跨越了四个年头。这四年下来,抵抗的力量越来越微弱了,失败已是无法挽回。
第三,“惶恐滩”。“惶恐滩”是赣江中的一处险滩,原本叫“黄公滩”。当年,苏东坡贬谪广东,经过此滩,向当地人打问滩名,误把“黄公滩”听成了“惶恐滩”,还写下了“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八月七日初入赣(gàn)过惶恐滩》)的名句。这首诗流传开来,“黄公滩”也就改成了“惶恐滩”。1277年,文天祥在这里被元朝军队打败,妻子儿女都被俘虏。
第四,“汗青”。“汗青”指的是史册。古代没有发明纸之前,用竹简写字。要先将竹板刮去青皮,还要用火烤出水分来,让它变干,才方便写字。竹简烤火的时候,冒出来的水像出汗一样,所以竹简又叫“汗青”。因为竹简用于记载历史,所以后来汗青又泛指史册。
知道了这些知识点,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如今艰难的遭遇全是因为我通晓儒经,经过四年苦战,我们的人马已逐渐零星。
山河破碎,好像狂风中飘零的柳絮;自身漂泊,好像被急雨打散的浮萍。
当年在惶恐滩头,我诉说着自己的惶恐;如今到零丁洋里,我又慨叹着身世的伶仃。
人生自古谁能长生不死?我要留下一颗忠君爱国的红心,照亮汗青。
这首诗好在哪里?好在情感的冲撞。悲能痛入骨髓,壮也能耸入云霄。
这首诗一共四联,前三联都在写悲,而且是一句悲自己,一句悲国家,情感交替上升。
先看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悲谁?悲自己。因为通经而入仕,那就要践行儒家精神,拼死报效国家。“干戈寥落四周星”悲谁?悲国家。四年过去了,抵抗力量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亡国已经不可避免。
再看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悲谁?悲国家。山河破碎,有如被风撕扯着的柳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悲谁?悲自己。命运沉浮,有如被暴雨击打着的浮萍。
再看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悲谁?悲国家。当年,文天祥兵败惶恐滩,身为战将,国运所系,他岂能不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悲谁?悲自己。此刻,文天祥已经成为阶下囚,老母妻儿也被俘虏,家人天各一方,他岂能不孤苦伶仃!一句自己,一句国家;一句国家,一句自己,真是悲从中来,悲不自胜。
但是,仅仅是一句国家、一句自己这样慨叹还不足以表达悲痛,这首诗之所以有力量,还有高超的技巧。什么技巧呢?
第一处,用“风飘絮”对“雨打萍”,动词用得好。柳絮本来就没有根,在天上纷纷扬扬,再遇狂风,岂不是更加飘零!浮萍本来就随波逐流,再遇暴雨,岂不是更加沉浮不定!所以,这“风飘”“雨打”两个动词用得好,让人一下子产生了身临其境的动态感。
再看第二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词两用,既是地名,又是心情。“惶恐滩”是不是地名?当然是地名,那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文天祥兵败的地方。可是,惶恐又恰恰反映了他当时不知所措的心情。“零丁洋”是不是地名?当然也是地名,是他当时正在漂浮的海面。然而,零丁也正反映他孤身一人,无依无靠的心情。“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好像是信手拈来,其实是精心雕琢,这才将诗人悲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痛入骨髓。
可是,悲情并不是这首诗的主旋律,这首诗最大的好处是情感的冲突——不仅有悲情,更有壮气。壮在哪里呢?在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前面三联都写悲,心情已经悲到谷底了,可是,结尾一联,笔锋一转,忽然跳起来了。跳到哪里了呢?从现实跳到未来了。人谁不会死呢?失败者会死,胜利者也会死。我此刻是个失败者,可是,青史之中,必定留下我的铮铮铁骨,凛凛英风!
我们中国人是最重视历史的民族,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所有的牺牲都有了最终的意义,之前的悲伤沉郁也一扫而光,只剩下一片豪迈洒脱的感情,收得大义凛然,气贯长虹。连元朝的将军看了之后都连连感慨:“好人,好诗!”
我为什么讲这首诗?其实是想说,宋朝虽然军事力量薄弱,但并不是没有骨气。北宋末年,有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南宋末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一个人有了风骨,才会受人尊重;一个民族有了风骨,才有资格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整个宋朝,一共讲了七首诗。我用《江上渔者》讲北宋官僚先忧后乐的情操,用《题西林壁》讲北宋文人的反思能力,用《惠崇春江晚景》讲北宋的文人雅趣,用《四时田园杂兴》讲南宋的农村生活,用《春日》讲南宋的思想成就,这些都反映了整个宋朝内盛的特点。此外,我用《夏日绝句》讲宋金战争,用《过零丁洋》讲宋元战争,这两首诗反映了宋朝外弱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宋朝文人的风骨和气节。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诗中的“零丁洋”,是现在的哪里呢?
2.文天祥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了这首《过零丁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