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1 / 1)

《上京即事五首》(其三)

这首诗的作者萨都剌是位少数民族诗人。到底是哪个少数民族呢?一般认为是回族。回族是从元朝开始逐渐形成的民族。萨都剌能够进入中国诗人的行列,写下这首诗,本身就跟元朝的时代特点密不可分。这个时代特点,就是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

大家都知道,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中国。从1206年到1279年,中间隔了七十三年,这么长的时间,蒙古人在干什么呢?他们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灭亡了南宋的老对头金朝,第二件事是进行了三次西征。这三次西征,横扫中亚、西亚和东欧,最远一直打到多瑙河畔。而且,随着这三次西征,他们也带回来一大批色目人。所谓色目,并不是说这些人都有彩色的眼睛,而是各色各目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些人的民族、人种都非常复杂。不过,尽管来源复杂,但主体还是中亚、西亚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这些人因为归顺较早,比较受蒙古贵族的信任,被编进军队里,到处驻防。他们跟汉人通婚,这才逐渐形成了中国的回族。萨都剌就出身于一个这样的家庭。他的爷爷、爸爸都是色目军人,驻守在代州,萨都剌就出生在代州的雁门(在今山西代县)。不过,萨都剌虽然出身于军人家庭,但他从小就喜欢读书,长大后还考中了进士。考试的时候不是要填籍贯吗?萨都剌填的就是雁门。以后,人们都称他为“雁门才子”,他的诗集就叫《雁门集》。这就是元朝的时代特色。一方面,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疆域很大,民族也非常复杂;但另一方面,这些来自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人到了中国,就在中国成长、在中国学文化、在中国做官,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我们也认为,他们就是中国人。这种大迁徙、大融合本身,既是元朝的特色,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再看“上京即事”。元朝的都城在哪儿?很多人都会说是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这么说并不算错,但是也不全面。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一直是一个大国,国土面积非常大,而古代交通、通信都不发达,一个都城照顾不过来,所以往往实行两京制。比如,元代之前的唐朝,就有东、西两京,西京在长安,东都在洛阳。元代之后的明朝,则是南、北两京,就是今天的北京和南京。元朝更是如此,它一方面要管着草原,另一方面又统一了中原,领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大,所以它也有南、北两座都城。在南边的都城是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北京地处中原,相对比较炎热,皇帝和官员冬天在这儿办公。在北边的都城叫上都,也叫上京,在北京的正北方,也就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这个地方属于草原,相对凉快,皇帝和官员们夏天就到这儿来避暑办公。所谓“上京即事”,写的就是诗人在上京见到的事情。萨都剌当时一共写了五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先看知识点。这首诗的知识点就是一个词——行帐。所谓行帐,就是我们讲《敕勒歌》时候提到的穹庐,也就是如今的蒙古包。因为可以拆下来拉着走,适合游牧生活,所以又叫行帐。

知道了这个知识点,再看这首诗怎么翻译。

牛羊在落日下星星点点,空气中弥漫着野草的清香和乳酪的甘甜。

忽然间狂风大作,飞沙如雪,家家都赶紧躲进行帐,放下毡帘。

如果说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写农村生活写得亲切,那么,这首诗的好处就是写草原生活写得亲切。亲切在哪里呢?第一,特点鲜明;第二,情感亲切。

先看特点鲜明。什么特点呢?草原特点。第一句“牛羊散漫落日下”,写没写到草原?当然写到了。太阳落山,东一群,西一群的牛羊都纷纷走回家里,这正是草原上最常见的景象,是视觉中的草原。第二句“野草生香乳酪甜”,有没有草原特点?当然有。牛羊归家,牧人们也该吃晚饭了,草原到处都弥漫着青草的芳香和奶酪的甘甜,这正是草原独有的气味,是嗅觉中的草原。这两句,活色生香,是真正的草原牧歌。

到第三句“卷地朔风沙似雪”,风景一下子变了,从宁静变成了狂暴。这狂暴里有没有草原特点?当然有。我们经常说“六月天,孩儿脸”。其实草原天,更是孩儿脸。刚刚还是那么甜美的黄昏呢,忽然间刮起一阵狂风,沙子都被卷到了空中,又打在人的身上、脸上,像下雪一样。唐朝诗人李贺不也写过“大漠沙如雪”(《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吗?只不过,李贺的诗是静态的,是月光下像雪一样的沙丘,而萨都剌的诗是动态的,是狂风吹起的沙粒像雪渣一样打着人的脸。可能有人会疑惑,这不是草原吗?怎么会有那么多沙子呢?因为草原本身就意味着降雨量少。如今你到内蒙古自治区看看吧,东边的大兴安岭地区水草丰美;到中部锡林郭勒盟一带,沙子就多了;再往西走,就干脆成了库布齐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一看这句“卷地朔风沙似雪”就知道,这才是真正在草原生活过的人写出来的诗,诗人知道,草原里不仅有草,还有沙子,这沙子会被风吹起来,像雪一样,打得人脸生疼。所以,这风沙骤起也是草原特色,是触觉中的草原。

那最后一句“家家行帐下毡帘”,有没有草原特点?仍然有。且不说那一个个的行帐本身就是草原特有的居住方式,单说“下毡帘”这个动作,就特别有草原风韵。如果在中原地区,起风了,我们怎么办?我们的反应一定是“关房门”。因为古代中原的房子都有木头门,这个门是可以开关的。但草原民族不一样。他们住在行帐之中,行帐是用毡子围成的,所谓的门就是一个毡帘。这帘不能开关,而是要卷上去,放下来。此刻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家家户户都赶紧放下毡帘来。这是什么?这是动作中的草原。

这四句诗,从视觉、嗅觉、触觉、动作等方方面面写草原,一下子就把草原的风光写活了。让我们知道,元朝的上京虽然是都城,但毕竟是草原上的都城,它跟内地那种由大街小巷、亭台楼阁构成的都城不一样,它还保留着那么自然的风光和那么古老的生活方式,这是多么不一样的感觉啊。而且,这四句诗前两句写宁静的场景,后两句写狂暴的场景,两相对比,一下子又把草原的性格写活了。草原之中,本来就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要不,元朝怎么能够迅速崛起,横扫欧亚呢!这就是第一个好处,特点鲜明。

再看情感亲切。我们之前讲唐诗宋词,写没写到过草原?当然写到过。但那是纯粹的中原人写草原、写塞外,往往感觉比较萧瑟。“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也罢,“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罢,都让人觉得那么冷,那么硬,让人心生怯意。但是,萨都剌不一样。他的家族本来就是沿着这片大草原一路走过来的,虽然已经定居在中原,但若再有机会回到草原,他的心情仍然是亲切的,充满着温情。所以他会写“野草生香乳酪甜”,这香和甜,都是发自内心的感觉;他也会写“家家行帐下毡帘”,这“下毡帘”是那么熟练的动作。这就跟我们之前讲《敕勒歌》一样,是自己人唱自己的歌,才会那么亲切自然,打动人心。

我为什么要给大家选这首诗呢?其实是想说,中国不是只有中原、只有汉族,中国还包括那么广阔的草原,包含着那么多的少数民族。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这个政权不仅仅扩大了中国的领土,也丰富了中国的精神,是我们国家形成的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元朝的时代特点以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2.草原生活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