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也是对中国儒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中国儒学的发展,前期有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后期有朱子,是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无人质疑,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朱熹还是一位诗人,在《全宋诗》里,朱熹留下的诗作有一千多首,比李白还多。在这一千多首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应该就是这首《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先看知识点。
第一,“胜日”。所谓胜日,就是好日子,也就是春天那种风和日丽的大晴天。
第二,“等闲”。“等闲”就是随便,寻常。比如,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个“等闲”也指寻常。
第三,“东风面”。“东风”就是春风。我们中国是温带季风性气候,春天刮东风,夏天刮南风,秋天刮西风,冬天刮北风。在诗词里,经常会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风来代表一年四季。比如,“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夏日联句》),那是夏天的光景;“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定是秋天;而“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曹雪芹《红楼梦》),自然是冬天。同样,这句“等闲识得东风面”指的就是春天。问题是,用“东风”就罢了,为什么还要说“东风面”呢?春天又不是人,怎么会有脸呢?这里是拟人的用法,所谓“东风面”,也就是春天的模样。
知道了这些知识点,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寻芳来到泗水之滨;这里无边无际的春光让人耳目一新。
任何人随随便便就能认出春天的模样,那到处盛开着的万紫千红就是新春。
这首诗的好处,第一是大处着眼,第二是即物说理。
先说大处着眼。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日》,所谓春日,就是春天。春天的景致怎么写呢?有些诗人是从微观入手。比如,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是从小草入手;刘方平的“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月夜》),是从小虫入手;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是从小鸟入手。那朱熹怎么写呢?朱熹不是从微观入手,而是大处着眼,直接写大场面。
怎样才是大处着眼?看前两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胜日”就是好日子,既然天气好,诗人也就起了游兴,要去寻芳了。到哪儿去寻芳呢?古人讲究春水秋山,春天的景致,就是要在水边才最为明媚,所以,诗人寻芳的地点就选在了泗水之滨。这就是“胜日寻芳泗水滨”,一句诗,七个字,把时间、地点和主题都点出来了。
那么,在春日的泗水之滨,诗人看到了什么呢?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从天上到地下,从山光到水色,一下子,全都旧貌换新颜。大家注意到没有?朱熹没有写花,没有写草,他没有写任何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拉开一个全景镜头。因为春天的到来,这无边的光景一下子都变得焕然一新了。我们能不能找到这种感觉?当然可以。闭着眼睛想象一下,春天是什么样子的?你不见得能说得出那么多细节,但是,你会有一种感觉,硬的一下子变软了,暗的一下子变亮了,黑白照片一下子变成了彩色图画,一切都仿佛活了起来。这不就是“无边光景一时新”吗?这种整体感受,就是大处着眼。
诗人是来“寻芳”的,他寻到没有呢?看后两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个“识得”,让我们知道,他寻到了。按照诗人的说法,我一下子就认出东风那张脸了!这张脸有什么特征呀?不是大眼睛,也不是小嘴巴,而是“万紫千红总是春”。所谓万紫千红,那就不是任何一棵草,不是任何一枝花,也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颜色,而是所有的花都开了,所有的色彩都绽放了,这才是春天的样子。大家想想,这个拟人的用法多么形象,这个模样的春天,又是多么鲜亮,多么蓬勃啊!这“万紫千红总是春”跟“无边光景一时新”一样,还是大处着眼。大处着眼的好处是什么?是大气象、大场面、大格局,能够营造一种整体性的效果。
再看即物说理。诗人真的只是在写春天的风景吗?又不是。这其实是一首说理诗。怎么看出来的呢?因为诗人在第一句已经给我们卖了一个破绽。这破绽,就在“泗水滨”三个字上。泗水在哪里?泗水在山东,是一条北方的河。而朱熹是南宋人。当时,南宋和金朝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属于金朝,淮河以南属于南宋。也就是说,朱熹春游,是万万到不了泗水之滨的。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要写“胜日寻芳泗水滨”呢?因为这泗水可不是一般的河,它在春秋时期属于鲁国,是孔子的家乡,也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当年孔子居于洙泗之上,在这里传道授业,弦歌不辍,这是儒家历史上最引人入胜的盛事。朱熹作为理学家,对这样的场景特别向往。可是,当时的泗水已经落入金朝手中,按照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说法,是“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了。
朱熹无法亲临泗水,但是他的心始终在这里,他愿意在精神上追寻孔孟遗宗,这才是真正的“胜日寻芳泗水滨”。也就是说,他是在神游泗水,到这儒家精神的发源地来追寻圣人之道。那么,“圣人出,儒学兴”,到底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那正是“无边光景一时新”。也就是说,因为儒家思想的指引,整个世界,从至大到至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古代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如果没有孔子,没有儒学,古代中国就没有精神引领,人们就好像生活在暗沉沉的深夜;然而,一旦孔子开讲,儒学兴起,人们有了精神引领,黑夜一下子就变成了白天。这不就是“无边光景一时新”吗?
那么“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又怎么理解呢?所谓东风,指的是儒家的教化。儒家的教化就像浩**的春风一样,一下子就催开了思想的花朵,让人心、让世界,都显示出了如春天般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了如图画一样的万紫千红,这是多么动人的表达啊!
我们之前说过,唐诗以情胜,宋诗以理胜。但是,说理诗并不好写,一旦写不好就会让人觉得生硬,充满说教的味道。就比如这首诗吧,如果你说,自从有了孔子,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就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儒家学说就像春风,催开了思想的鲜花。是不是非常无趣?但是,朱熹这首《春日》并没有这样写。他一会儿用比喻,一会儿用拟人,把所有深奥的道理都包含在具体的形象之中,即使你不把它当成说理诗,它也仍然是一首充满活力的春日赞歌,而一旦你体会到他所说的道理,又会觉得这首游春诗的层次是那么丰富,剥开一层还有一层。能够这样情理兼具、收放自如的说理诗,才是真正的好诗。
我为什么要给大家选这首诗呢?其实是想通过它来讲南宋思想方面的伟大成就。如前所述,宋朝的特点是内盛而外弱。这个内盛,不仅仅是指老百姓生活富裕,文人情趣高雅,还指整个社会有思想引领。
两宋时期,传统的儒家学说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叫作“理学”。理学就是讲天理的学问,它号召所有人都学着做圣人。怎么做呢?就是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这些思想对整个中国古代史后期,也就是宋元明清时代影响特别大,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而朱熹这首诗其实就是在讲理学对人的影响,只要你心里装着儒家思想,你的心里就有万紫千红的春天。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一年四季都刮什么风?你知道哪些写四季风的诗词?
2.怎样写一首说理诗?
3.理学是一种怎样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