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是谁呢?我们讲白居易《问刘十九》的时候提到过他,他是白居易的好朋友,跟白居易合称“刘白”。他还有个美称,叫“诗豪”。为什么叫“诗豪”呢?因为他性格特别豪迈,特别潇洒。
刘禹锡本来是少年得志。孟郊45岁进士及第,还高兴得不得了,号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是刘禹锡21岁就高中进士了,这在整个唐朝都不多见。这还不算,到33岁的时候,刘禹锡又被当朝皇帝唐顺宗看中,让他进入中枢部门,主管财政工作。大家都知道,李白40出头的时候被唐玄宗赏识,进入翰(hàn)林院,得到的不过是个虚职,李白还高兴得不得了,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而刘禹锡,30出头已经手握财政大权,当然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当时已经是唐朝后期了,外有藩(fān)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权,朝政混乱,民不聊生。唐顺宗是个有理想的人,早就对这些问题恨之入骨,所以一旦当了皇帝,就马上启用了刘禹锡、柳宗元等志同道合的年轻官员,发起了一场变法维新活动,打击宦官和藩镇,抚恤老百姓。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因为唐顺宗身体太差,得了中风,根本说不出话来,自己无法处理朝政,而刘禹锡他们又过于年轻,政治经验不足,威望也不够,所以,变法只推行了一百多天,就失败了。唐顺宗被迫退位,让唐宪宗接班,刘禹锡他们这些革新派也纷纷被贬官。因为唐顺宗年号永贞,所以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永贞革新”,又称“二王八司马改革”。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当了朗州司马。朗州就是今天的湖南常德,朗州司马算是常德市的副市长。有人可能会说,这也不错呀!今天的湖南常德确实可以,但在当时可还是一片荒蛮之地,非常落后。而且,“司马”虽说相当于副市长,可是在当时已经成了专门安置被贬官员的一个官职,没有任何权力。刘禹锡在朗州司马这个位子上待了多久呢?差不多有十年之久。直到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十二月,才又回到长安,等待新的任命。一般人若是经历这么一番挫折,再回到京师,一定会谨言慎行,再也不想惹祸。但刘禹锡不是一般人,他不觉得自己有错,也不想夹着尾巴做人。他不是元和九年年底回到的长安吗?转过年来,就是元和十年,又一个春天降临了。长安城的春天繁花似锦,当时的人和今天的人一样,也喜欢赏花。刘禹锡赏花之后心生感慨,就写下了这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个题目很长,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元和十年”,这是写诗的时间;第二部分,“自朗州至京师”,这既是写诗的前提,也给出了写诗的地点;第三部分,“戏赠看花诸君子”,这是写诗的缘故——你们去看花,我给你们写首诗。另外,“戏赠”说明什么?说明这诗有点儿戏谑,有点儿讽刺。
先看知识点。首先是两个名词,“紫陌”和“红尘”。所谓“陌”,就是路。所谓“尘”,就是土。陌和尘,为什么还要加上红、紫两种颜色,变成紫陌和红尘呢?这就涉及人们对繁华道路的感受了。京城的道路上,一定是车马簇簇,人流滚滚吧?这车马一定是花团锦簇,这行人也一定是非富即贵。路上有了它们,那就不是一般的陌和尘了,而成了紫陌红尘,也就是说,连大道上飞扬的尘土里都带有一种荣华富贵的气息。
再看一个地名——玄都观。玄都观是长安城最著名的一座道观,紧挨着长安城的中轴线朱雀大街。长安城是个特别整齐的城市,108个坊(住宅区)被长长的朱雀大街分成了东、西两半。玄都观在朱雀大街的西边,跟东边的大兴善寺隔街相望,一道一佛,都是长安城著名的宗教场所,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
知道了这些知识点,再看这首诗怎么翻译。
长安城的大道上,尘土扑面而来,人人都说自己是看花刚刚回来。
玄都观里那红花灼灼的一千多株桃树,全都是我刘禹锡贬官之后才栽种起来的。
这首诗的好处,就是用烘托、比喻和讽刺,给我们留下了一段历史,也留下了一位大写的诗人。
先说烘托。哪里是烘托呢?第一、二句运用的就是烘托的手法。“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这两句写什么?写看花。这花是什么样的?诗人完全没写。但是,我们知道,这花必定特别好看。为什么?就因为“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为了看花,大家都出门了,搞得满街尘土飞扬。而且,人人都说自己刚刚看花回来,好像不看花就不入流一样,这不就意味着花好看吗?这就叫以人托物,不直接描写,而是侧面烘托。
中国古典诗词,经常用这种烘托的手法,比如《陌上桑》,讲罗敷美貌,怎么写的呢?“行者见罗敷,下担捋(lǚ)髭(zī)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qiào)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就是用各色人等的反应来烘托罗敷的美。烘托的好处是什么?是侧面加强。你说花美,怎么说都有局限,但是,说一句“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马上这花的魅力就显露无遗了。
再看比喻。哪里是比喻呢?第三、四句是比喻。“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玄都观里桃千树”真的只是指那蔚为壮观的桃花林吗?才不是。它还指那些政治舞台上的新贵,这些新贵就像春天的桃花一样当红。所以,“玄都观里桃千树”是比喻。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这里用的是哪一种比喻呢?是借喻。如果是明喻,就要说“新贵像玄都观里的桃花一样”。如果是暗喻,就要说“新贵都成了玄都观里的桃花”。只有借喻,才会写成“玄都观里桃千树”。根本就没有出现权贵,也没有出现比喻词,直接一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我们就知道,那些赫赫扬扬的新贵,不过是发迹没多久的暴发户,当年刘禹锡当政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在哪个角落呢!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说新贵正当红,哪如说“玄都观里桃千树”那么形象生动!
最后看讽刺。这首诗哪里是讽刺?句句都是讽刺。“紫陌红尘拂面来”讽刺什么?讽刺京城里颇有一些人气焰熏天。“无人不道看花回”讽刺什么?讽刺众人巴结权贵的谄媚姿态。“玄都观里桃千树”讽刺什么?讽刺新贵们的趾高气扬。“尽是刘郎去后栽”呢?讽刺他们一点儿根基都没有,只不过是暴发户罢了!这些讽刺太厉害了,不仅让新贵脸红,也让巴结新贵和提拔新贵的人都跟着脸红。
如此有战斗性的诗,怎么可能不引人注目呢?这首诗马上就在长安城传颂开来。这一下可得罪人了,那些被讽刺的家伙浑身难受,马上借助手中的权势,又把刘禹锡打发到了偏远地方。这一次,是把他派到了连州,也就是现在广东的连州市,比之前的朗州还偏僻。此后,他又辗转去过夔(kuí)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直到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才再度回到长安。这时,距离他最初被贬出京,已经整整23年;距离他写《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也已经过去14年了!为了一首诗,又付出14年的代价,这样的代价真的是太大了。所以,白居易才会写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面对这样的人生磨难,有的人会一蹶(jué)不振,有的人会心灰意懒,还有的人,可能会摇身一变,变成自己当年看不起的坏人。但刘禹锡不一样,他有一颗最豪迈的心。再回到长安,又是一个春天。他大笔一挥,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当年游人如织的玄都观怎么样了?早就不是什么风景名胜地,变成菜园子了!当年那栽培新贵的“种桃道士”,那打击报复我的权臣哪里去了?他们早已死去,而我刘禹锡,如今又回来了!
这是一个多么不屈不挠的诗人啊!有这种不服输的劲头,才能叫“诗豪”。这样的人,哪怕到了唐后期那样黯淡的历史时刻,也照样写得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写得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为什么说是“紫陌红尘”?
2.“永贞革新”是怎么一回事?
3.什么样的诗叫讽喻诗?
4.刘禹锡是一位怎样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