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1 / 1)

唐朝诗坛,有大李杜、小李杜的说法。大李杜是说李白和杜甫,小李杜则是指李商隐和杜牧。虽说杜牧跟杜甫都姓杜,但是他的为人也罢,写诗的风格也罢,倒是更像李白一些,特别雄姿英发。只不过李白的雄姿英发里带着更多的仙气,有点儿不食人间烟火;而杜牧的雄姿英发,就有更多的现实关照。之所以如此,和杜牧的出身有很大关系。

杜牧出身名门望族京兆杜氏。这个家族从西汉时期就人才辈出。唐朝贞观年间的贤相杜如晦(huì)是杜牧的远祖,杜牧的爷爷杜佑也官至宰相,是唐朝中期难得的政治家。出身这样的家族,杜牧从小就有一种政治世家独特的敏锐,他本人也懂政治、知兵法。

怎么叫懂政治?我们中学课本里选了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暴秦灭亡的根源。当年,这篇文章轰动一时,老诗人吴武陵甚至拿着它去找那一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给杜牧要了一个进士科第五名。这也是唐朝科举考试的一段佳话。

再说军事才能。杜牧精研兵法,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还给当朝宰相上过“平虏(lǔ)策”,文人知兵,也算千古美谈。

我为什么讲这些呢?因为这些素质直接影响了杜牧的诗风。杜牧关心政治,却又身处晚唐,积弊难返,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喜欢写怀古诗,借古讽今,这就让他的诗在雄姿英发的基础上又有一种深沉的感慨。这首《泊秦淮》就是典范。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先看知识点。有三个词需要解释。第一,“秦淮河”。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它的干流由东向西横贯南京城,注入长江。南京号称六朝古都,从三国时期的吴国开始,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在南京建都,秦淮河见证了这么多王朝的兴衰,是一条非常有历史感的河流。

第二,“商女”。所谓商女就是歌女。歌女为什么又叫商女呢?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有一种解释说,中国古代有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调,每一个音调既代表五行中的一种元素,也代表一个方向,还代表一个季节。其中,商音在五行属金,代表西方,代表秋天。既然是秋天之音,音调就有阴柔的特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靡(mí)靡之音。因此,唱这种靡靡之音的歌女也就被叫成了商女。

第三,“《**》”。《**》的全名是《玉树**》,是陈朝的末代皇帝陈叔宝所制的曲子,陈后主还为这首曲子填了词。当年,隋朝正摩拳擦掌,想要灭掉陈朝,统一南北。而陈后主根本不考虑怎么抵抗,却整天和张贵妃、孔贵嫔等一干美女填词作曲,这不就是醉生梦死吗?结果隋朝大军打过长江,陈叔宝成了亡国之君,《玉树**》也因此成了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理解了这些知识点,再看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迷离的月光下,轻烟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我把小船停泊在秦淮河畔,靠近酒家。

酒家那卖唱的歌女好似根本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她隔着江水仍然吟唱着《玉树**》。

这首诗第一好在结构巧,第二好在感慨深。

先看结构巧。巧在哪儿呢?第一句就巧。“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个句式,像不像“秦时明月汉时关”?这种句式叫作互文。意思不是轻烟笼罩着冷冷的秦淮河水,月光笼罩着河岸的白沙,而是月光和轻烟笼罩着冷冷的秦淮河水,也笼罩着河水两岸的白沙。为什么要用互文呢?这两个“笼”字有加强意义,加强了笼罩感,也就加强了梦幻感。秦淮河里的水也罢,秦淮河畔的沙也罢,都笼罩在一片月光水雾之中,都那么迷蒙,迷蒙得像一个梦。这种梦幻感一出来,马上,怀古诗的感觉也就出来了。所谓六朝如梦,夜泊秦淮的杜牧,是不是走进了梦里,走进了古人的世界呢?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开头。

除了第一句的互文,这首诗还连用了两处倒装句。第一处倒装在哪里?在前两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按照正常的顺序,肯定应该是先到地方,再看风景,也就是“夜泊秦淮近酒家,烟笼寒水月笼沙”。可是,真要这么写,那就太平铺直叙了,不精彩。怎么办呢?诗人干脆倒过来,先写扑入眼帘的景致,然后再追述夜泊秦淮,这样一来,先声夺人,不就好看了吗?

第二处倒装在哪儿?在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正常的顺序是什么?一定是先听唱歌,再发感慨吧?也就是“隔江犹唱《**》,商女不知亡国恨”。可是,这样一来,不光音韵不对,而且没有了诗的韵味。干脆还是倒装吧,把“商女不知亡国恨”这个结论提到前面来,让人先心里一惊,然后再讲理由:你看,她们还在唱那《玉树**》的亡国之音呢!为什么把“隔江犹唱《**》”放在结尾就好?因为这样,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绕梁不绝的感情在,让你觉得,歌声余音袅袅,这首诗给人的震撼也余音袅袅,使人长长久久地回味,这就是诗的含蓄美。

本来,怀古诗的固定套路,就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这四个元素,杜牧这首《泊秦淮》里有没有?当然有。古地是秦淮河,古人是陈后主,古事是《玉树**》,自己的感情是亡国之恨。可是,他没有平铺直叙,而是用了两个倒装、一处互文,马上整首诗就有了灵气,这是结构巧。

再看感慨深。哪里是感慨?当然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当年,陈后主沉溺享乐而亡国,这是多么惨痛的历史教训!可是,年轻的歌女哪里知道这歌声里藏着如此深重的亡国之痛,她们还在酒家浅吟低唱,给客人劝酒助兴。这让船上的诗人隔江听来,是何等感慨,何等悲哀啊!

那么,诗人是在谴责歌女吗?当然不是。歌女唱什么歌,自然是要随着客人的喜好。秦淮河上的客人是什么人呢?还不是唐朝那些达官显贵!歌女们唱《玉树**》,背后是达官贵人在听《玉树**》,就算歌女无知,官员们岂能不知这是亡国之音?他们什么都知道。但是,他们却选择装不知道,选择掩耳盗铃,选择醉生梦死,这不是和陈后主时代一样了吗?所以这两句诗,妙就妙在“不知”,妙在“犹唱”。“不知”的背后是知道,“犹唱”的背后是不理会。知道而不理会,就意味着不接受教训,意味着历史悲剧即将重演。这不正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讲的那句话吗?“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若是达官贵人都能若无其事地唱《玉树**》,唐朝也就离亡国不远了!

就这样,一首流行歌曲,串起了古往今来的兴亡之感。这种兴亡之感和开篇的烟水迷离情景交融,一下子就让秦淮河的形象定格了。此后我们一想到秦淮河,就再也脱不了杜牧的基调。而且,恰恰是因为杜牧这首诗,秦淮河的名字才最终确定下来。本来,在历史上,这条河曾经叫过好多名字,直到唐朝才改叫秦淮,又直到杜牧的《泊秦淮》出来,它的名字才广为传颂,此后再也没有改过。换句话说,没有秦淮河,当然没有杜牧这首诗,但是,没有杜牧这首诗,其实也就没有今天的秦淮河。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在这部分,我们一共选了八首诗。我们用《登鹳雀楼》讲唐朝的时代精神,用《出塞》讲唐朝的武功,用《登科后》讲唐朝的文治,用《送元二使安西》讲唐朝的丝绸之路,又用《过故人庄》讲唐朝的富裕和温情,这都是盛唐气象。然后,我们又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杜甫的《春望》讲“安史之乱”,这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再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刘禹锡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和杜牧的《泊秦淮》讲唐后期的衰亡。刘禹锡还在抗争,白居易却已经隐退了,到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那一刻,唐朝也就走到头了。

接下去,历史即将进入一个文质彬彬的时代——两宋王朝。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商女是指什么样的女子?

2.《玉树**》是一首怎样的曲子?

3.怀古诗的写法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