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讲到这首诗,终于来到了向“诗仙”李白致敬的时刻。不过,别急着致敬,还是先看知识点。
这首诗的知识点只有两个地名。第一,“白帝”。所谓白帝就是白帝城,高踞在重庆奉节的白帝山上,是两汉之间割据四川的土皇帝公孙述修造的堡垒。为什么叫白帝城呢?因为当年这座城里有一口古井,经常冒出白气,公孙述认为这是“白龙献瑞”,于是自称“白帝”,这座城也就叫成了白帝城。三国时,刘备白帝城托孤,把蜀国的未来交给诸葛亮,就是在这里。这座城扼守三峡的西口,从这里开始,就进入奔腾咆哮的长江三峡了。
第二,“江陵”。江陵是今天湖北的荆州。在古代,这里是长江流域仅次于南京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大体相当于今天武汉的地位。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讲,白帝城在长江上游,江陵在长江中游,两地之间大约相隔一千二百里。
明白了这两个知识点,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清晨出发,那白帝城仿佛缭绕在彩云之间,千里之外的江陵,我一日之内就已回还。
耳畔只听得长江两岸猿声啼叫不止,轻快的小船早已飞过了万重青山。
人们对这首诗历来赞誉有加,它到底好在哪里呢?我觉得,有三大好处无人能敌:第一,美;第二,快;第三,俊。
先看美。美在哪里呢?颜色美。说到颜色搭配,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就是“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绝句四首》其三),一黄一绿,明媚得不得了。“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两种颜色。“朝辞白帝彩云间”是几种颜色?可能有人会说,也是两种颜色,一个是白,一个是彩。注意,彩可不是一种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加在一起才叫彩色。所以这一句,其实包含着好多颜色。清晨的白帝城笼罩在一片霞光之中,李白就从这七彩云霞中出发,让人一想,就觉得美不胜收。这也是李白写诗的一个重要特点,他无论写什么,都特别华美,有贵族气。
再看快。什么快呢?首先是速度快。全诗几乎句句都在表现速度,“朝辞白帝彩云间”,“彩云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山高,山高才能云雾缭绕。与此同时,山高也意味着落差大,而落差一大,船自然走得快。所以这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虽然没有写快,但是快的势头已经在那里酝酿着了。
第二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就是正面写快了。用“千里”来对“一日”,也就是用一个很远的空间概念来对一个很短的时间概念。日行千里,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速度啊!
那么,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写没写快呢?很多人会觉得没有。仔细想想,其实“啼不住”就意味着快。大家知道,猿在山里活动,一定是这片山头一群,那片山头一群,一会儿这群叫,一会儿那群叫,声音也必定是断断续续的。可是,因为船走得太快了,所以,就好像按了快进键一样,本来不连贯的声音都连成一片了,这才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这不也是侧面写快吗?
最后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又是正面写快了。日行千里路,舟过万重山,数字对比如此夸张,不就是为了突出一个“快”字吗?这就是从三峡顺流而下的感受,速度快。
但仅仅是速度快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第二个“快”,心情快乐。怎么表现出来的呢?我们只看两个字就够了。第一个字,“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还”字。这次远行,不是去流放,而是把家还,这不就是杜甫所说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吗?这是何等快乐呀。第二个字,“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字。轻的不仅是小船,更是诗人的心情啊,轻快的船载着轻松的人,在万水千山之间顺流直下,这又是多么快乐!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个好处——“快”,以船速快捷来衬托心情快乐。
最后看俊。什么叫俊?俊就是英气逼人。这首诗,诗俊,人更俊。先说诗俊。李白这首《早发白帝城》,其实有个蓝本,这个蓝本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本名著,叫《荆州记》。其中有一段和李白这首诗直接相关:“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不就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吗?可是你看,本来平平常常的文字让李白一改造,变得多么明朗!《荆州记》又说:“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不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吗?本来,在《荆州记》中,猿鸣之声是多么哀婉,可是李白一按下快进键,我们立刻不觉得哀婉了,因为船走得太快了,哀伤也就不必细细品味了,于是,哀伤也就被欢乐压倒了。这两句诗看似只是写景,但是,景色背后,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坦途的快慰也让人一览无余。所以后来,人们也往往用这两句诗来表达那种苦尽甘来、一往无前的人生经验。这是诗俊。
再看人俊。李白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很多人都以为,这一定是李白年轻时候的作品,要不怎么会那么轻松、那么得意呢?可事实恰恰相反。这首诗,是李白在58岁的时候写下的,那个时候,唐朝正经历着一场大叛乱,李白的人生也正遭受着一次大挫折。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一个著名的皇帝,庙号叫玄宗。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文治武功都有过人之处。他最初的年号叫开元,所以,人们就把那个时期称作“开元盛世”。但是,开元之后,唐玄宗老了,不愿意工作了,在宫里宠幸杨贵妃,在朝廷信任李林甫、杨国忠等柔佞(nìng)贪婪的宰相;在边疆,又把军政大权交给了一些不怎么可靠的胡人将军。这些事情凑到一起,就激起一场大祸。当时,有一个负责保卫东北地区的将军安禄(lù)山,从今天的北京起兵造反,一路打到了长安,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了,怎么办呢?唐玄宗赶紧往西逃跑,但是,在逃跑的过程中,他又下了一道诏令,让所有在外地的儿子都自行组织抵抗。其中,他的一个儿子永王李璘(lín)就在江陵拉起了一支军队,声称要讨伐叛军。讨伐叛军不仅需要打仗,也需要政治宣传,需要文人。当时大文豪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李璘就三番五次地邀请他参加自己的军队。李白头脑简单,觉得这既是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又是给国家效力,就接受了,还给李璘写了不少赞美诗。没想到,永王是个野心家,他不去打安禄山,反倒要割据江东,分裂国家。这不是叛乱吗?这时候,唐玄宗已经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唐肃宗。唐肃宗派人讨伐这个不争气的弟弟,结果永王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被抓了起来,算是协同犯罪,差一点儿被杀掉。后来还是朋友们多方营救,才改为流放夜郎。所谓夜郎,就是成语“夜郎自大”所说的那个地方,在今天的贵州桐梓,当时是个穷山恶水的鬼地方。李白当时已经58岁了,暮年遭难,心境也非常悲凉。可是,特别幸运,他刚刚走到白帝城,朝廷就因为遭受旱灾,宣布大赦天下,流放的人不用去了,这不是天大的喜讯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白从白帝城顺流而下,吟诵出了这首风流洒脱的《早发白帝城》。
我为什么要交代这些背景呢?其实是想说,这正是李白让人钦佩的地方。中国的文化传统相对保守,很多人都太过少年老成,年纪轻轻就特别沉闷。但李白不一样,他永远像个少年。人生最得意的时候,他能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人生最落魄的时候,他仍然能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他心里永远有七彩云霞,他永远相信未来,这不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吗?只不过曹操说得雄壮,李白说得飘逸罢了。能够飘起来的人,我们管他叫神仙。所以,我们心甘情愿地相信,李白就是“诗仙”。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白帝”和“江陵”分别是指哪里?
2.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
3.李白在什么背景下写出了《早发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