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1 / 1)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

先说诗体。《过故人庄》是一首五言律诗。五言律诗又叫五律,属于近体诗。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一共四十个字。按照格律诗的要求,中间的两联诗,也就是三、四句(颔联)和五、六句(颈联)需要对仗。

再说诗题。《过故人庄》中“过”是拜访的意思。“过故人庄”,也就是拜访老朋友的田庄。当时,孟浩然在湖北襄(xiāng)阳的鹿门山隐居,这位故人,应该就是襄阳当地人。在历史上没什么名气,但是在孟浩然的心中自有其地位。这样的题目很亲民,像是现在小学生经常练习的作文题目,如《记一个愉快的周末》。

先看几个知识点。

第一,“青山郭外斜”的“斜”,这个字现在读xié,不过,在《平水韵》中,它属于下平“六麻”部,和“家”“麻”“花”押韵,所以为了押韵,可以读成xiá。

第二,“还来就**”的“还”,这个字在字典里有两个读音,一个是hái,是副词,意思是还要,仍旧。另一个读音是huán,是动词,意思是回来,再来。在这句诗里,究竟是还要来看**,还是再回来看**呢?通篇看下来你就会发现,还是理解为再回来看**比较好,所以读huán。

第三,“还来就**”的“就”,在这里不是连词,而是动词,意思是接近,亲近。

明白了这些知识点,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老朋友预备了鸡和黄米饭,邀请我去看看他的家。

绿树围绕着小小的村庄,村外横卧着青青的山崖。

我们推开窗户看着谷场和菜园,又手举酒杯闲谈起地里的庄稼。

等到九九重阳节的时候,我一定会再回来跟你一起笑对**。

这首诗貌似平淡,却自有一种悠闲恬淡的田园风范,值得细细品味。它好在哪里呢?

先看起承转合好。说到起承转合,就涉及律诗的基本写法了。格律诗自有套路,这个套路就是起承转合。律诗一共八句,每两句是一联,因此就是四联。这四联又有专门的叫法。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下巴)联,第三联叫颈(脖子)联,第四联叫尾联。这四联诗跟起、承、转、合相配合,就是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起、承、转、合到底怎么用呢?借这首诗分析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先说起。首联是起,也就是开头,讲写诗的缘故。这首《过故人庄》,写诗的缘故是什么?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我到这个农庄,不是临时路过,而是老朋友请我过来的。这就是我来故人庄的缘故,也是我写这首诗的缘故。这个写法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给后面留了不少的余地,是个不错的开头。

再看承。颔联是承,承就是承接,也就是顺着写。既然是“过故人庄”,自然要接着写一写这村庄的样子。所以,接下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律诗的第三、四句要对仗,这一联对仗多工整!“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合”对“斜”,上下句相同位置一一对应。绿树就像篱笆一样,环绕着小村子,让小村自成一统,别有天地。这是眼前的近景。再往远处看,一座青山就横卧在小村背后,仿佛一道天然屏障,让小村有了厚实的依托。这景色平平常常吧?不像《桃花源记》那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它没有那种神仙气。可是,也正因为它平常,才显得真实,它就是唐朝的农村,实实在在,却又透着富足和踏实。

然后看转。颈联是转,所谓转就是转折。既然题目是《过故人庄》,光写“庄”肯定不行,总要转到“故人”身上。怎么转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按照律诗的规矩,颈联也需要工工整整地对仗。所以,诗人用“开轩”对“把酒”,“面”对“话”,“场圃”对“桑麻”。可能有人会疑惑,这里也没有“故人”啊!怎么会没有呢?“开轩”是开窗户,谁开的窗户?当然是“故人”;“把酒”是端起酒杯,谁端起酒杯?当然也是“故人”。所以,这一联诗,是从静态描写转到动态描写,也是从景转到了人,老朋友殷勤地招待,诗人多么开心啊!这才是这首诗的重点。

转完该合了。尾联是合,也就是收尾,一般用来升华主题。这首诗怎样收尾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你看,这一次做客还没有走,就早早地又把下次见面的日子约下了。诗人对这次做客毫无疑问是满意的。如果我们真把这首诗的题目改成《记一个愉快的周末》,那么,“还来就**”无疑就是对“愉快”最好的注解。这样一联诗,虽然没有抒情,也没有议论,但是我们都感受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轻松愉快,这就叫一切尽在不言中。收尾含蓄而又深情,是一个特别好的“合”。

我为什么要借这首诗来讲起承转合呢?是想给大家一点儿启发。如今我们写文章和古人写律诗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把起承转合处理好了,思路就清晰了,结构也清楚了,就容易写出一篇好文章来。

再看写什么像什么。文学作品很容易犯千人一面的错误。比如好多古装戏,无论是丫头还是小姐,士兵还是将军,说话都一个腔调,文绉绉的,特别不真实。但是,这首《过故人庄》不一样,它是一首田园诗,诗里就真有田园范儿。什么叫田园范儿呢?看首联就能找到感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老朋友准备了鸡和小米饭,邀请我到他家的田庄坐坐。这一个“鸡黍”,就活脱脱地把田园风情写出来了。“黍”就是自家种的黄米。菜呢?就是现杀的一只老母鸡,这可是典型的乡村美食。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看见外来的打鱼人,不也是赶紧“设酒杀鸡做食”吗?为什么一定是杀鸡呢?因为鸡是小家禽,公鸡能打鸣,母鸡能生蛋,一般农家,总会散养着十几只鸡。平时自己舍不得吃,但是来了客人,杀一只鸡,就是一道挺像样的菜。这样的招待,诚意是有的,可也没那么夸张,绝不像李白所写的那样,“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

普通农家,就是这么一个生活状态,不可能那么豪奢。所以,我们一看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自然就会觉得一股田园风情扑面而来,这就叫写什么像什么。正因为他写得太像了,所以,南宋的陆游才跟着写“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游山西村》)。这也是传承。

最后看炼字精妙。我们现在说古人炼字,往往会讲“推敲”的故事,讲贾岛那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其实,但凡是好诗人,都讲究炼字。一个字用好了,整首诗都有光彩。这首《过故人庄》,哪个字用得最好?首推“还来就**”的“就”字。诗人为什么不写赏**,醉**,而单单要写“就**”?这里就涉及**的意象了。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重阳节的当令花卉,它还是高洁的隐居君子。当年,陶渊明在《饮酒》里写下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此之后,**就跟陶渊明一样,成了隐士的象征。既然是隐士,是君子,那怎么能赏,能醉呢?那不是亵渎(xiè dú)**吗?这样一来,你就会发现,这个“就”字用得太好了,它的意思是亲近,这亲近可不是把玩,而是君子之间的惺(xīng)惺相惜。

孟浩然是一位隐士,而且是唐朝鼎鼎有名的隐士。连李白都对他崇拜得不得了,曾经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的名句。既然如此,他当然有着跟陶渊明一样的精神追求,也有和陶渊明一样欣赏**的傲岸风骨。所以,他才要跟老朋友相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这一个“就”字,不露痕迹地把诗人的高洁风骨写出来了,这就是炼字的好处。

我为什么要选这首诗呢?其实是想用它来代表唐朝富足的物质生活和温厚的人情。我们都说唐朝是盛世,怎样才叫盛世?老百姓都能吃上饭就是一个重要标准。唐朝鼎盛的时候,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七百斤,这在整个中国古代都是最高水平,这才能支撑起这首诗的头一句“故人具鸡黍”。可是,光有物质富足还不能叫盛世,一个真正的盛世,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一定是和谐的,大家都是朋友,也都愿意交朋友,这就是“邀我至田家”。这两方面都有了,才真是一个家给(jǐ)人足的好时代,是值得我们悠然神往的盛唐。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五言律诗有哪些基本规律?

2.你理解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了吗?

3.**的意象是什么?

4.什么叫炼字?炼字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