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二首》(其一)(1 / 1)

《出塞》本来是汉乐府的曲子,在汉乐府中属于军乐,曲调自然,慷慨激昂。但是这一首《出塞》,已经不是一首真正的乐府诗,而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近体的格律诗。也就是说,王昌龄借用了一个乐府里的老题目,采取的是格律诗的新形式,抒发的也是自己的新感情,这就是所谓的旧瓶装新酒。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内容呢?先看知识点。

第一,“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诗,乍看之下,很多人都觉得不可理解,难道秦朝只有月亮,汉朝只有关?《三国演义》卷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明朝大诗人杨慎,曾经给过一个解释。他说这句诗的意思是秦朝虽然远征,但尚未设关,敌人来了,就在明月照亮的空旷土地上打仗,敌人走了就收兵,不会超时服役;而到了汉朝,在边疆设立大量关塞,这样一来,士兵被迫常年驻守边关,回家也就遥遥无期了。也就是说,明月就属于秦朝,关就属于汉朝。对不对呢?别看杨慎是个大诗人,但他这个解释并不好,显得过于拘泥了。

其实,这句诗用的是我们之前讲过的一个知识点,叫互文。和“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是一个道理。所谓互文,不光是几个句子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一个句子内部的两个元素之间也可以互相补充。这句诗补充完整之后是什么意思呢?不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关,而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第二,“龙城飞将”。龙城飞将可不是来自龙城的飞将,而是龙城和飞将。所谓龙城,又称为龙庭,一般认为,在今天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以西大约470公里的地方,是匈奴祭祀天地的场所,也是匈奴的王庭所在地。汉武帝时期,大将军卫青曾经打到过龙城,这是汉朝对抗匈奴人的第一个大胜利,所以后来就用龙城代指卫青。而“飞将”或者“飞将军”则是匈奴人对西汉将军李广的美誉,所以,飞将又用来代指李广。既然如此,龙城飞将是不是就是卫青和李广的合称呢?这样讲不算错,但是显得不够通达。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泛指,就是像卫青和李广那样能征善战的将军。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啊,依然是秦汉时的边关,出征万里的战士们至今还未回还。

只要有卫青和李广那样的好将军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首诗被后世的好多评论家认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它到底好在哪里呢?它抒情好,议论也好。

先看抒情。哪里是抒情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抒情。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写唐朝的边塞,为什么一开篇会先说到秦汉呢?这里除了有以汉比唐的意味,更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此时此刻,多少戍边的将士正身处边关,仰望明月,可这明月不仅照耀着他们,也照耀过秦汉的戍卒。这边关不仅驻扎着他们,也驻扎过秦汉的征人。高高的明月和冷峻的边关,曾经见证过多少惨烈的厮杀,见证过多少生命的来去啊!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马上,一股苍凉感扑面而来,唐朝将士的身影就被嵌(qiàn)进壮阔的历史之中了。

如果说“秦时明月汉时关”重点是写时间的辽远,那么“万里长征人未还”重点就是在写空间的广阔了。在明月之下,边关之上,哪一个征人不是离家万里,无法回还?这未还的征人,不仅仅包含当时的戍卒,还包括秦汉以来,所有舍命沙场、埋骨边疆的将士。他们之中,有的是“万里长征人未还”,只能登上关楼,“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的是“万里长征人不还”,他们已经化作关下的黄沙,再也不能回到故乡。“秦时明月汉时关”,眼中的景象是何等壮阔;“万里长征人未还”,心中的感喟又是何等深沉!这样雄壮的抒情,又怎能不令人心生感慨呢!

再看议论。哪里是议论呢?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议论。雄关冷月的壮,万里长征的悲,都退成了背景,推出来的是最豪迈的誓言:只要有卫青和李广那样的将军在,我们就一定不让胡马踏过阴山半步!这真是铮铮铁骨,盛世强音。为什么“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因为“不教胡马度阴山”!从秦汉开始,一代代的军人之所以抛妻别子,舍生忘死,不都是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吗?有了这“不教胡马度阴山”,所有的牺牲也就都有了意义,前面的苍凉恰恰衬托出后面的悲壮,这正是所谓的盛唐之音。

可是,仅仅看到慷慨赴死的壮志还不够。这两句诗还有弦外之音。为什么要特别提到卫青和李广呢?因为这两个人不仅仅有军功,更有仁德。当年,卫青手下的一个偏将因为突然遭遇了匈奴的主力部队,被打得措手不及,最后只身逃回。这时候,就有人给卫青出主意说,大将军自就任以来,还没杀过人,不如就斩了这个人,趁机立威。卫青勃然大怒道:“立威是天子的事情。我身为大将军,怎么能为了立威而无故杀人呢?”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卫青是一个仁爱而有操守的好人。李广就更得人心了。据史书记载,他爱兵如子。在行军过程中,只要士兵不能全部喝到水,他就不近水边;只要士兵不能全部吃上饭,他就不尝饭食。正因为他对士兵好,他活着的时候,士兵都为他拼死效力;他去世之后,士兵也都对他怀念不已。所以司马迁曾经评价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他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敬仰。

讲清楚这两位将军的事迹,再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你就会理解所谓的弦外之音了。中国古代一直主张守卫边疆,在德不在险,在将不在关。如果能有像卫青、李广那样既有勇有谋,又有仁有义的好将军把守边关,敌人就不敢南下,又何苦让这么多士兵万里出征,眼望明月,不得团圆呢!这样一来,这首诗其实又包含了对当时唐朝穷兵黩(dú)武的反思,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一首七言绝句,把千年的历史、万里的烽烟、将士们舍生忘死的豪情以及对明君良将的渴望融为一体,抒情浑厚而又议论幽微,这就是当之无愧的好诗。

我为什么给大家选这首诗呢?其实是想用它来代表唐朝的武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武力比较强盛的一个时代,唐太宗还被各个北方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也正是因为武力强盛,唐朝出现了一种书写边疆风光和战斗生活的诗歌,叫边塞诗。唐朝几乎所有重量级的诗人都写过边塞诗,但是从数量和质量双重角度排名,排在前三位的应该是王昌龄、岑参和高适。在这三人之中,王昌龄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年纪最大,写边塞诗也最早。而且,他的七言绝句写得最好,号称“七绝圣手”,所以,我就用他这首《出塞》来代表唐朝的边塞诗,也代表唐朝的尚武精神。但是,就像诗里所写的那样,尚武绝不是黩武,打仗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活着,而不是为了让将士们都葬身边关,有家难回。所以,最好的边塞诗绝不是像“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出塞二首》其二)那样一味好战,而是永远怀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那样的脉脉温情。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龙城飞将”是指什么?

2.卫青和李广有哪些令人敬仰的事迹?

3.什么叫边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