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策略探究:让你学会有备无患(1 / 1)

在第6章中,我提到策略是博弈论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也给出了策略的定义:策略是指参与者在行动之前所准备好的一套完整的行动方案或行动预案。本章主要对策略这个概念进行深入讲解。

国家威胁预警系统:预想多种可能性

2001年,遭受“9·11”恐怖袭击后,为了应对今后可能再次出现的恐怖袭击,美国建立起了国家威胁预警系统。2002年3月,美国国土安全办公室主任里奇宣布将这套系统改为彩色系统,即用五种颜色代表不同的警戒级别。按危险程度,由低到高分别为绿色、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红色是美国恐怖警戒系统的最高级别,也称“德尔塔”级。只有在有具体情报显示美国本土面临大规模恐怖袭击的情况下才会进入最高级别的红色警戒。该级别仅用于应付针对非常具体设施的非常具体的威胁,如敌国导弹攻击、大型恐怖袭击等。按照“红色警戒级别”,美国将全面进入战争或准战争状态。按美国国土安全专家打趣的说法,“红色”只会在恐怖袭击发生前两分钟出现,当“红色”来临时,美国也就要遭殃了。

策略不同于我们常说的工作计划或学习计划。比如,你做明天的工作计划,首先你会预想一下明天会碰到什么情况,然后再决定明天准备做哪些事情。但是到了第二天,你可能发现事先预想的情况其实并没有发生,发生的是另外的情况,那么你要做的事情也会跟着做一些调整,所以人们常说:“计划没有变化快。”而策略的作用就在于,让你尽可能多地想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以便于做到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你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

策略的三大属性

一般来说,策略具有完整性、多样性和不可观察性三个基本属性。

1.策略的完整性

策略必须是完整的,这意味着参与者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加以充分考虑,没有任何遗漏。如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策略中,就把对方犯与不犯的两种可能性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保证策略完整性的前提是将信息进行全面分类,就是将可能出现的情况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完整分类。如美国政府在国家威胁预警系统中把遭受恐怖袭击的危害程度分为5个等级,又如中国政府在《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中把地震灾害分为4个等级,然后再根据各等级的具体情况事先设计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因此,信息的分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曾听一个老兵回忆起自己老团长的作战谋略,在作战之前,一定要准备三套作战方案。第一套方案由自己来做:如果打赢了,怎么办?第二套方案由副团长做:如果输了,怎么办?第三套方案由参谋长做:如果双方相持不下,怎么办?

对信息分类常用的方法有:

(1)两分法。好坏、黑白、爱恨、及格和不及格、通过和不通过、有和没有。

(2)三分法。上、中、下,左、中、右,好、中、差,红灯、绿灯、黄灯。顺便补充一句,在交通规则中取消黄灯,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没有考虑到物理学中的惯性原理。

(3)五分法。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很好、好、中、差、很差,非常喜欢、喜欢、一般、不喜欢、很不喜欢。

人们之所以习惯用三分法或五分法,而不是用四分法或六分法,我认为很可能的一个原因是人们习惯于把自己定位在中间(中心)状态,然后把前后或左右加以区别。如果再细致一点,把左边的分为极左和左,把右边的分为极右和右,那就从三分法变成了五分法。

2.策略的多样性

策略总是多样的,这意味着你其实有很多个策略可以选择。“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只是一个策略,但不是唯一能够选择的策略。其他可选择的策略包括: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也不犯人”;

“人不犯我,我要犯人;人若犯我,我不犯人”;

“人不犯我,我要犯人;人若犯我,我更要犯人”。

因此,共有4个策略供你选择。策略的数量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行动的数量,是两者的乘积。如果你会遇到N种情况,每种情况下可以有M种行为选择,那么,你可以选择的策略数量就是NM个。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策略(特别是那些严格劣策略)都被淘汰了,甚至只留下唯一的策略,如“见了老虎就跑”“见有人挥拳过来就躲开”等。这些策略甚至已经转化为一个人的本能反应。但是,一定不要忘记的是,你永远不可能别无选择,因为你至少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

一个人可以选择不行善,但一定不能选择去作孽;一个人可以选择不说真话,但一定不要去说假话。正如季羡林先生曾说:“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1)

3.策略的不可观察性

策略不同于行动,行动是具体的做法,策略是对行动的预想,因此,行动是可观察的,策略却是不可观察的。你可以看到对方怎么做,但是不一定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有人认为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推测他的策略,其实这并不准确。因为不同的策略也可能有相同的行动。

譬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也不犯人”是两种不同的策略。当“人不犯我”时,我表现出“我不犯人”的行动,对方并不能明确判断出我具体策略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还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也不犯人”。因为这两种策略面对“人不犯我”时,都会做出“我不犯人”的行动选择。因此,根据一个人的行动来推测一个人的策略有可能是错的。

据说美国的一位脱口秀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问到一个小男孩 :“如果你是一名机长,你驾驶的飞机在半空中忽然没有油了,你怎么办?”小男孩脱口而出 :“我马上跳伞,离开飞机。”所有在场的成人听了后哄堂大笑。主持人本来也准备笑了,可是他忽然注意到小男孩眼中闪闪的泪光和悲悯,是的,是悲悯。接着他听到了震撼心灵的一句话:“我要去拿油回来!”这时,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默。

应急预案四要素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危机管理、应急管理的理念变得越来越深入人心。从策略的角度看,一个好的应急预案必须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完整又清晰的信息分类,不能有遗漏;

2. 责任到人的明确规定,遇到情况不能没有负责人;

3. 提前准备好详细又可行的行动方案,让大家提前知道该怎么应对;

4.时效性,让大家知道每一种行动的具体时间要求。

好的策略一定是建立在对于可见事实的洞察与不可见变数的预测之上。我们往往面临很多问题、很多事实、很多信息,但是对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以及何为关键联系的掌控,决定了能否精炼出有效的策略。我们需要对未来最有可能变化的元素以及影响变化的条件因素的趋向进行预测与模拟,预备是形成策略应变能力的基本心理要求。在百米赛跑竞技中,必须先有一个预备的动作要求,以实现枪响后的快速启动。当然,这也会导致抢跑事件频频发生。

一般来说,策略依托四个相关的认知要素:多种多样的知识与经验,丰富和全面的想象力,出奇甚至超强的联系构建能力,在现实条件下梳理与过滤策略可操作性的能力。如果把博弈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比拼,那么运筹帷幄的能力决定了千里之外的胜负!

给大家分享一件我的事情。2017年的某一天,我上午在上海上课,下午要回杭州上课,这意味着中午要从上海赶回杭州。我清晰地记得,在赶往上海虹桥火车站的出租车上,我一边查火车班次信息,一边想万一我要坐的那趟高铁晚点了怎么办,为此我特地查了临近时间的高铁车次。等我到了火车站,我购买的那趟高铁还真就晚点了(有一种心想事成的感觉),当时的我迅速赶到另外一趟高铁的入口,在火车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及时坐上了那趟高铁。我上车后刚坐下,火车就启动了。记得当时我心里很感慨,多亏自己是教博弈论的老师,一直铭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个案分析

前文对策略这个概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接下去,通过两个具体的案例,对策略这个概念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两个案例,一个发生在2017年的宁波,另一个发生在2008年的汶川。

1.宁波老虎咬人事件

2017年的大年初二,张某带着妻子、孩子和一对朋友夫妇一起到动物园玩。两个女人和两个孩子都买了票,张某与朋友则逃票翻墙进入园内,离他们最近的就是老虎散放区。他朋友胆小,没敢进去。但张某看见全副武装的饲养员在喂老虎时,老虎很温驯地乖乖吃着东西,于是他判定那里应该不危险,就进入了老虎区。

动物园工作人员看见张某后,警告他马上出去,由于人命关天,工作人员是直接呵斥的。游客看见老虎区里面出现了饲养员和游客就纷纷上前围观,游客的惊呼声加上工作人员的呵斥声,多多少少惊扰了老虎。老虎开始有点反应了,其中一只老虎啸了一声,张某明显被吓了一跳,想逃跑,老虎有站起来的趋势,饲养员放弃饲养,用一个明显的危险防范措施,把肉往老虎头上晃了几下,并开始慢慢往后退,老虎被安抚住了,趴下来继续吃东西。工作人员示意张某赶快离开。张某也听从工作人员的指示离开了老虎区。

突然,所有人都看不懂的一幕出现了。张某突然停了下来并似乎在找什么东西。后来证实他是在找手机,看见手机丢在了里面,他直接返回老虎区,再次走了进去。

这时围观者的惊叫直接惊扰了老虎,老虎又开始躁动起来,两只老虎开始向他走去,他有点不敢往前走了,停了下来。老虎这时候也停下来看着他。他一看老虎不动了,可能觉得动物园的老虎没什么血性吧(相信很多人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快步跑向手机,捡到手机后又快速往回跑。看到张某在跑,老虎就开始追他,游客们也开始尖叫起来。

没跑两步,不知是因为腿软,还是因为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张某直接摔倒在地。此刻,一只老虎直接跑过来咬住了他的头,张某被老虎咬得非常痛苦,挣扎了几下,用手使劲敲地。特勤跟警察赶过来之后,采用的放鞭炮和喷水等措施对老虎根本不起作用,最后直接射杀了老虎。游客们眼睁睁地看着张某满身鲜血,被老虎咬死。(2)

这件事发生后,网友们发表了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怪张某不该逃票,有的怪动物园门票太贵,有的则十分同情被射杀的老虎,也有的指责动物园处置不当。

从后续的报道看,动物园工作人员也替自己的做法进行了辩解,声称在紧急情况发生后,采取了用食物诱导、鞭炮驱赶、用高压水枪把人和动物隔离等相关措施。遗憾的是这三种措施都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园方最终决定射杀老虎,解救被困男子。只可惜解救出来的时候,张某已经死亡。

我想从策略的角度做个分析:

第一,每个人都有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必须建立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在火灾、地震、车祸中,尽快离开危险源,保证人身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死者张某因为一部手机丢了性命,让人非常惋惜。

第二,动物园虽然有应急预案,但不够完善。无论是食物诱导、鞭炮驱赶还是用高压水枪把人和动物隔离,这三种防范措施应该是在老虎还没有咬住人的情况下使用,而不是在老虎已经咬住人的时候使用。一旦老虎咬住人了,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用麻醉枪射击。毕竟一个好的应急预案首先需要有一个完整又清晰的信息分类,不能有遗漏。园方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把两种不同的信息状态加以明确区分:一种是老虎还没咬住人,另一种是老虎已经咬住人了。

2.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一周后,因备课需要,我上网查找了《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我国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最早是1991年颁布的,后来分别于1996年、2000年和2005年进行了3次修订。我当时查看的是2005年修订的版本,在这个版本中,我国对地震灾害事件进行了四个等级的区分,分别是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重大地震灾害、较大地震灾害、一般地震灾害。当时给我的印象是这个地震应急预案过于简陋,不足以应对汶川地震这样的超强大地震。汶川地震4年后,2012年8月28日,我国进行了第四次《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修订。2012年的新版本和2005年的版本相比,有了很多方面的改进,重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细化了地震灾害等级的划分标准;

二是对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组成与职责进行了重要修订,增加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相关设置;

三是具体规定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下设10个工作组;

四是规定了统一的地震应急四级响应机制,明确了各级政府在四级响应中的应急职责与相互关系;

五是确定了11项地震应急措施,并对各项应急措施的内容做出具体规定。

如果下次再修订《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我希望能在目前的灾害分级基础上增加一个更高等级的分类,如“极度重大”或“超级重大”的分级,划分标准可以设定在造成3000人(或3万人)以上死亡。在我看来,我国把死亡300人以上的地震全部归类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多少有点不合理。死亡300人以上的地震和死亡3000人以上,甚至3万人以上的地震相比,所耗费的救援力量和物资差别很大,不应该被视同一个等级的地震灾害。因此,我觉得增加一个更高等级的分类会更有利于今后的抗震救灾工作。

总之,地震预案的目的只有一个:地震发生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最有效的行动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财产和生命损失。这才是策略的作用之所在。

本章小结

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 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懂得了越来越多的策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备无患,万无一失。

3. 策略的三个特性分别是:完整性、多样性和不可观察性。

4. 好的应急预案包括四要素:明确的信息分类、责任到人、措施具体、时效性。

5. 一个参与者最好的状态是: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见招拆招。

考考你

本章给你出两个思考题。

1. 我一直清晰地记得,2015年5月24日晚,我的一个在国外工作的学生发微信给我:“纳什走了。”后来从网上看到了纳什夫妇出车祸不幸身亡的消息。从警方公布的信息得知,纳什夫妇乘车时没有系安全带。我想问的是,你平时坐车系安全带吗?怎样才能让自己养成一上车就系安全带的习惯?

2. 现代人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手机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这也意味着,一旦手机遗失所带来的损失也变得越来越大。请问你出差时,会携带两个手机吗?一旦手机丢失了,你怎么办?是临时再想,还是提前想好解决方案?

(1) 2007年8月3日,温家宝总理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望正在调养中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并祝贺季老96岁寿辰。当时温总理说 :“我喜欢看您的散文,讲的都是真心话。您说自己一生有两个优点:一是出身贫寒,一生刻苦;二是讲真话。对吧?”季老回答:“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2) 这件事发生后,不仅报纸、网络对此做了报道,现场的游客也在自媒体上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本书中所描述的事件经过是综合了各种信息后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