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者(players)
博弈首先要有人参与才行。博弈的参与者是指理性选择的主体。博弈的参与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如企业、政府、国家等)。在很多游戏中,特别是网络游戏中,我们习惯把参与者称为“玩家”。一般来说,参与者不可能是单个的,至少是两个。在一个单机版的游戏中,玩家实际上是在和游戏的设计者博弈。
在博弈论中,有的时候为了分析方便,还会设定一个特别的虚拟参与人(pseudo player):自然(nature)。“自然”是指不以博弈参与人意志为转移的外生事件,“自然”选择的是外生事件的各种可能现象,并以某种概率分布加以呈现。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博弈对参与者会有身份要求,只有符合相关要求的人才有资格参与博弈。参与者的身份要求由博弈的规则决定。譬如,大学生运动会只允许大学生参加,女子足球赛不允许男子参加,举重比赛各级别有体重要求等。在奥运会的女子体操比赛中,就曾经有人对某些参赛运动员的年龄提出过质疑。这些规定主要是基于公平原则,还有一些是基于效率方面的考虑。
信息(information)
信息是指参与者有关博弈的知识。其中,有关对手属于什么类型、参与者有哪些行动可以选择,以及有关博弈的可能结果(损益)方面的知识对于参与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人一直非常强调信息的作用,《孙子兵法》中常被大家念叨的一句话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此说明信息对战争结果的决定性影响。
不同的信息会导致不同的行为选择,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两个决斗的男人各拿一把枪从一座独木桥的两头同时向对方走去。每把枪里只有一颗子弹,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是枪响后对方能听到枪声,另一种是枪响后对方听不到枪声。那么你认为,哪种情况下,两个男人会更早开枪呢?
答案一定是枪响后对方听不到枪声的。在能听到枪声的情况下,如果你更早开枪,一旦没有打死对方,你必死无疑,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可以走到你面前打死你。所以,开枪之前必须慎之又慎,尽量靠近对方再开枪。当然,也不可能一直走到对方跟前再开枪,因为对方可能会先你一步开枪打死你。反之,如果对方听不到枪声,你稍微早点开枪,这样很可能就先把对方打死了,即便没有打死对方,对方也会因为不知道你是否已经开枪而不敢离你太近才开枪。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了信息对行为选择的影响作用。
行动(action)
行动(或行为)是指参与者能够选择的变量。行动空间限定了每个参与者的选择范围,告诉参与者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这里的限制指的是能力限制,而不是规则限制。换句话说,每个人在采取行动之前,先想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
有人回家后发现自己不小心把家门的钥匙掉在路上了。他就在马路边的路灯下一个劲儿地找。边上的人看到后问他:“为啥只在路灯下找?钥匙不一定刚好掉在路灯下啊。”他的回答是:“因为这里有光。”言下之意,他当然知道钥匙也可能掉在其他地方了,但是如果没有光,去找也看不见啊。
所以说,每个人只能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行动。这也说明,博弈论只能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去分析各种问题,某种工具和理论都有自己的研究边界。这是我们以后在学习理论和掌握工具时必须要清醒认识到的。
对于参与者来说,不采取行动,也是一种行动选择,这一点其实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人们一般的想法是,无论如何总该做些什么吧。一个整天盯着盘面看的股民很容易买进卖出。一个整天逛淘宝的人很难做到什么都不买,“剁手党”由此而来。对于商场来说,只要能把人吸引进来,就不怕没人买。即便是旅游景点那些明摆着“宰客”的商店也不例外。很多游客,逛着逛着就掏钱了。如果你逛了一圈什么都没买,会觉得没有成就感。很多人都特别讨厌“一无所获”,觉得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此,我想提醒你一下,能控制住自己的购买欲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策略(strategies)
策略是博弈论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博弈论也被称为“策略思维”。策略是指参与者在行动之前所准备好的一整套完整的行动方案或行动预案。考虑到策略这个概念的重要性,本书专门在第7章中对策略进行详细介绍,这里就先不展开论述了。
损益(payoff)
损益是指博弈参与者的得与失,这是参与者最看重的内容。对应于各参与者的每一组可能的决策选择,博弈都有一个结果表示各参与者在该策略下的所得或所失,这些可能结果的量化数值,就是各参与者在相应情况下的损益。之所以称为“损益”,是因为既可能是收益(用正数表示),也可能是损失(用负数表示)。损益是进行博弈分析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本书中,有时候也会把损益称为“收益”或者“支付”。
损益是可以观测的,并在数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在本书后续的讲解中,损益经常用货币的数量来表示。当然,在许多博弈中,最后的损益并不仅仅是金钱,而是金钱以外的收益(如幸福感、公平感、荣誉感、成就感等)或损失(如沮丧、懊恼、悔恨、悲痛等)。但为了分析的方便,更多时候仍然用不同大小的数值来度量博弈结果对参与者的收获或代价。我相信很多人都参与过问卷调查,在调查问卷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量表设计,非常满意=2,满意=1,一般=0,不太满意=-1,很不满意=-2。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博弈分析中,重要的往往不是数值的绝对大小,而是数值之间的相互关系。试想,你看见一个女孩子,你很难给她的漂亮程度打一个确切的分数,但在两个女孩子之间,你还是容易判断出谁更漂亮,或者一样漂亮的。换句话说,你阅读完本书后,一定能够判断出是否对博弈论有了更多了解,虽然你未必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更多”到底是“多少”。因此,不是数值的大小,而是数值之间的比较关系决定了每个参与者的选择。
均衡(equilibrium)
均衡是指所有博弈参与者的最优策略组合。它特指某种类型的博弈结局,在该类结局中,参与者已经无法通过改变自身的策略(及其行动)选择来增加自身的收益(效用)。基于纳什对博弈论的巨大贡献,我们在博弈论的分析中经常把博弈均衡称为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的释义就是:给定你的策略,我的策略就是对我而言最好的策略(或之一);给定我的策略,你的策略也是对你来说最好的策略(或之一),即双方在对方给定的策略下已经没有积极性调整自己已选的策略。换言之,这是一种“没有人愿意偏离”的状态,因为缺乏偏离的激励。正如双方谈判,谈判到某个阶段,双方都不愿意再让步了,这个时候,我们会说双方的谈判陷入了僵局。这就是一种均衡的结果。因此,只要约束条件不变,均衡的状态就不会变。
由于均衡是一种相对稳固的状态,所以会出现所谓的“现状的暴政”(tyranny of the status quo),即维持现状已成为一种常态或习惯。现状的力量非常强大,以至于改变现状往往变得很难。我经常会提醒大家,改革需要理由,不改革却不需要任何理由。如果明年的春节晚会继续办,很少会有人问为啥接着办。反之,如果明年春节晚会不办了,肯定会有很多人问为啥不办了。
这意味着,如果你想推动一个组织的变革,请先找好一个能够打动人的理由。因为,每个人听到改革的第一反应都是:为什么要改?改革往往需要强大的推动力才能行动起来,进而取得成功。因此,很多社会改革往往是由危机推动的,如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都成了发动改革的好理由。
均衡是我们唯一能够认知的状态,并没有所谓的“均衡”和“非均衡”的区别,只有某个均衡会持续多长时间的差异。证券交易过程中的每个成交价都是一个均衡价格,直到被新的买卖力量所打破。正如赫拉克利特那条生生不息、永远流动的河流,只有凝固成一颗颗静止的水珠才能被人类所认知。
均衡分析是人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否则世界(自然的或社会的)就如同瞬息万变的河流,永远是不可捉摸、难以理解并无法把握的。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均衡是指所有博弈参与者的最优策略组合,但并不意味着均衡是参与者希望得到的最优结果。后续有关囚犯困境的分析表明,有时候均衡恰恰是一个对双方而言总体最差的结果。
你或许会问,既然总体最差,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去改变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愿意去改变,个体的单独改变只会让自己的境遇更差。试想,在经常堵车的北京,有多少私家车主愿意为了首都的蓝天白云而选择自行车或公交车出行呢?还有企业之间的价格战,对于企业来说,最好都卖高价,这样每家企业都可以多赚钱。问题是如果其他企业选择卖高价,你的企业卖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就可以多赚钱,那么大家都卖一个低价格就会成为一个均衡的结果。这甚至会导致在某个阶段,行业中的每家企业都不赚钱,从而出现全行业亏损状态。
博弈的规则(rules of the game)
参与者、行动空间和各种可能的结果,三者合起来统称为博弈的规则。博弈规则必须明确说明参与者是“谁”,每个参与者可使用的选择变量是“什么”,以及参与者群体每组选择中每个参与者会从中得到或失去“多少”。通俗地说,博弈规则规定了游戏可以怎么玩。从另一个角度看,规则就是一种限制,一种人为的限制,包括对参与者的资格限制、对行动空间(选择空间)的限制等。这种限制,不同于行动中所说的能力限制。比如,在封建社会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游戏规则的限制。“百姓无灯可点”是一种能力或条件的限制。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规则的重要性。
本章小结
1. 博弈首先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
2. 信息很重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 资源多寡和能力大小决定了行动空间的范围,不采取行动也是一种行动选择,没有人是别无选择的。
4. 策略的概念会在下一章的内容中详细展开。
5. 损益是每个参与者最关心的内容。参与者所有选择的目标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6. 均衡是某种特殊的博弈结果,这个结果的出现意味着没有参与者愿意改变自己的选择。均衡是博弈的旁观者最关心的内容。
7. 游戏规则代表着对博弈的人为限制。有了这种限制,我们才能更容易预测到每个参与者的策略(行为)选择及均衡结果。
希望你能透彻理解博弈论的基本术语,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们会反复用到。只有理解并学会应用这些术语,才会让你的思考变得与众不同。
考考你
在浙江的宁波、舟山、台州、温州一带,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在农历八月十六过中秋节的。宁波有句老话“天下中秋皆十五,唯独宁波在十六”,听起来颇有些与众不同的自豪。在你看来,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请把你猜测的答案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