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句子,这些句子听了多遍之后,很快就会让人忍不住脱口而出了,语言“沉默期”可能会因此而被大大地缩短,因为孩子们可以把所听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生活中来用,不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任何形式的加工和重新组合。

“听力”在获得语言能力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很显然的。那么,听什么语言材料才最有效呢?

我在陪林克学英语的三年时间中总结出:要让听力的效果最大化,在选择听力材料时,要注意三个方面——听力材料的可理解性、关联性和趣味性。

首先说一说可理解性。听力和阅读一样,是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入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进行语言的输出——“说”和“写”。要使输入的信息有效,输入的听力材料必须是可理解的,不可理解的输入只是一种噪声,对培养语感没有意义。当然,这里的理解并不是指能够听懂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单词,而是指对听力材料整体内容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一定是100%的理解,但至少应该达到对50%以上内容的理解。

也有人认为,是否听懂并不重要,关键是孩子们在听英语,在接受一种新的声音系统刺激,这才是关键,因此听不懂也是在进步。

但我不太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听不懂的东西对形成语感没有什么帮助。我们设想一下两种情景:一种是让孩子听一篇百分之百听不懂的文章,听一百遍;另一种是让孩子听一篇基本上能听懂的文章,听十遍。哪个效果会更好?

这是不言而喻的。在第一种情况中,哪怕听上一千遍,也还是听不懂;而第二种情况,则是在理解语言材料中慢慢地培养语感。

那么,在听的过程中,碰到孩子听不懂的地方,该怎么办呢?能否借助中文翻译,使孩子理解句子、短文的意思?我觉得完全可以。但一篇文章中,孩子完全听不懂的地方不宜过多,听力材料不能太难,甚至难到句句要翻译,句句得讲解,这样不但会影响听力速度,而且会让孩子有挫折感,体会不到听力的乐趣。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就应该考虑调整一下听力材料的难度了。

家长可能会担心:为了能听懂语言材料而引入中文母语翻译,是否会造成母语干扰,影响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形成呢?我觉得,家长大可不必有此顾虑。我们对一些不理解的句子,只是在听第一遍时用中文加以解释,以利于理解整体意思。接下来孩子们可能要反复听十来遍没有母语干扰的纯英文录音,汉语的干扰是微乎其微的。

林克在三年级时,英语听力非常差。当时她在上美国外教课,美国老师用正常语速说英语,林克根本没法听懂老师的课。于是,我用录音笔录下老师上课的精华部分,在家里讲解给她听,然后在她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让她反复听上课录音,使得她的英语听力进步非常快。

什么是关联性原则呢?关联性原则,是指所听的材料应该是孩子们所熟悉的领域,要和他们的生活、学习相关。这种关联性越紧密,孩子们就越容易听懂,越容易把握单词在句子中的含义,把握句子中所包含的语法规则,因此越容易形成语感。

反之,让孩子们听与他们生活毫无关系的材料,哪怕其中没有一个生词,孩子们也不一定能够理解整体意思。这就是为什么老师在教听力和阅读时,非常强调背景知识。如果没有相关背景知识,哪怕每个单词都能明白,你可能还是听不太懂、看不太明白;反之,如果是你所熟悉的领域,哪怕只听懂、看懂了片言只语,你可能连蒙带猜也能明白大概意思。

对孩子们来说,关联性原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大大缩短语言沉默期(silent period),尽快让孩子开口说英语。

什么是语言沉默期呢?我们都知道,婴儿在1岁前,一直在听,在接受语言的输入。虽然这种输入没有让他马上能够输出(“说”),但这种输入是有意义的。这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就叫“语言沉默期”。

爸爸妈妈给婴儿输入语言时,是遵循关联性原则的——都和婴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假设爸爸妈妈们成天和婴儿讲一些远离他们生活的东西,孩子的听说能力就不能得到发展,也许会永远“沉默”下去。婴儿最初会说的话,也是和他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比如妈妈、爸爸、尿尿……

同样,在孩子们学英语时,也应让他们听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下面的对话(这些对话都和孩子们做作业有关):

—I made a mistake again.

我又出了个错。

—Never mind. Be careful next time.

没关系,下次仔细点。

—Mom, please check my homework. I want to get full marks.

妈妈,请检查一下我的作业,我想得满分。

—OK. Well done! You got everything right.

好的。做得真棒!全做对了。

—This is my homework diary. Please sign it.

这是我的作业记录本,请签字吧。

—Mom, I have finished all my homework.

妈妈,我做完作业了。

—Let me check it. Good job! Shall I sign your homework diary?

让我检查一下。做得真棒!我要在作业记录本上签字吗?

—Mom, I finished all my homework on time. Please check it.

妈妈,我按时做完所有的作业了,请检查。

—I’m afraid this is not the right answer.

恐怕这个答案不对。

—Let me think it over and correct it.

让我仔细想想,然后订正一下。

——选自林克妈妈英语系列教材之《小学生日常对话英语听力》

那么,在听了多遍之后,他们可能很快就会忍不住要脱口而出了,语言沉默期可能会因此而被大大地缩短,因为孩子们可以把所听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生活中来用,不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任何形式的加工和重新组合。

回想林克学英语,她的“听”和“说”之间的间隔就非常短,经常是听完了马上就去说,属于“现学现卖”类的,《奥运会——免费的外教课》中说过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样做,不但能很快地打开嘴巴,让她开口说英语,而且当她发现自己能用英语表达日常活动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学习兴趣就更浓了。

最后,再简单说说趣味性原则。这个原则,和前面谈论过的可理解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有着密切的关联。试想:如果听力的内容不可理解,或者和孩子们的生活相去甚远,没有任何关系,那么这样的材料具备趣味性吗?孩子们还会有兴趣听吗?

林克最早听的材料之一是幽默故事。这些幽默故事语言简单、篇幅短,都是100词左右的小故事,但绝对好笑,林克听后经常会笑得前仰后合。三年级时,在听了近80个这样的故事后,林克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流利地背诵很多篇了。

在孩子练习听力时,家长还应该注意一点:不要刻意地让孩子去听,不需要专门抽出时间,让孩子老老实实地端坐在桌旁,双眼紧盯录音机。这样听的效果可能并不好。

我们可以利用孩子喝牛奶、吃水果、穿衣等零碎的时间,也可以利用送孩子去学校路上的时间(这样我们也不会因为堵车而着急了)。而且,听之前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宝贝,好好听哟,待会儿妈妈要考考你都听懂了什么。”听完之后也千万不要问孩子:“这段录音都讲了些什么啊?”如果家长时时刻刻监督孩子听的效果,让他们带着回答问题的压力去听,那么效果是不会好的。因为一项有压力的工作是不会让人喜欢的,也一定是不会长久的。家长应该让孩子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去体会故事、文章带来的享受。

林克在三年级时,听得比较多,基本上每天能保证半小时,但都是利用零碎的时间。听完之后,我也从来不问她“听懂了吗”“讲了些什么呢”,我只负责按播放键。所以,我经常和周围的家长说:我最喜欢让女儿练听力了,因为练听力最省事,妈妈可以偷懒。

我也曾怀疑林克是否在用心听,是否听懂了。但是,事实很快就证明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看似漫不经心的林克,每次在我关掉录音机时,都能把后面的内容接下去说出来。可见林克不但在听,还会背了呢。

林克妈妈提示

1.“听”能理解的材料,才会有助于语感的形成;

2.“听”和生活相关的内容,能够缩短“沉默期”,尽早开口说;

3.不要让孩子带着回答问题的任务去“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