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阅读的历史如果从甲骨文开始算起,也有三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阅读历史中,始终是多种阅读思想并存,各种阅读方法互见,其中,精读倍受青睐。三国时董遇提出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广大学者所赞赏;更有甚者如汉代的桓谭则认为“我躬自写,乃当十遍读”,把抄书也当作一种读书方法。快速、高效的阅读方法在传统阅读理论中,一向不被重视。但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快读实践,从古到今一直顽强地贯穿在中华民族的阅读生活史中。
我国快速阅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虽然焚书坑儒,推行残暴的文化专制,但他本人并不是不读书,而是高效读书,每天至少要读120斤的竹简(《史记》卷6)。汉代著名哲学家王充,少年时家贫无书可读,只好常常到洛阳书肆中去看书,往往看一遍就能记诵,“遂博通众流百家”。这种快读方法,不仅锻炼了快速感知力、快速理解力,而且还锻炼了快速思维力、快速记忆力。
宋代是我国传统教育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宋代的许多教育家,像程颢、程颐、朱熹等,都特别强调读书,但他们注重的是精读,而精读的内容又只限于“四书”“六经”之类。程颢的大弟子谢良佐读书范围广,记忆力又好,他向老师列举史书,能够做到不遗一字,却受到程颢的批评:“可谓玩物丧志”(《伊洛渊源录》卷9)。在这样的阅读思想指导下,学生自然不敢多读书,也没有必要快速读书。然而,一味精读的传统训练模式,并没有窒息渴求博览群书者自主快读的积极性。我们从《宋史》中还是能够看到不少关于快速阅读的人和事的记载,仅据笔者粗略统计就有34人次之多,可见当时掌握了快速阅读方法的人很多。
从搜集到的汉文快速阅读史例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具有快速阅读能力的人数量多,范围广。在他们中间,既有“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陆游)”的老者,也有“四岁受书,过目成诵(真德秀)”的孩子;既有“读书十行俱下(简文帝)”的统治者,又有“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张方平)”的普通百姓;有“读书十行目俱下,上树百回心尚孩(刘克庄)”的诗人,还有“读书过目辄成诵(赵孟)”的画家;有“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王安石)”的政治家,有“读书过目成诵(庐山圆通居讷祖印禅师)”的出家人等等。经过广搜博取,爬罗剔抉,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快速阅读的高手,他们大都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而能够达到“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水平,实在令人惊羡!古人的快速阅读方法和技巧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快速阅读在中国虽然历史悠久,但是这种阅读方法和技巧不仅不被重视,相反一直受到排斥。最有代表性的言论是清代郑板桥贬斥过目成诵的话。他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中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持这种观点的何止一人!在当代读者群中仍然应者甚众。在读书生活中,重要的书确实需要精读,一般的书就需要快读、略读,不能一概而论。唐彪说得好:“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必当备以资查考之书。书既有正有闲,而正经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不急需之异,故有五等分别也。学者苟不分别当读者何书,当熟读者何书,当看者何书,当熟看者何书,则工夫缓急先后俱误矣。至于当备考究之书,苟不备之,则无以查考,学问知识,何以而长哉!”(《读书作文谱》)书是应该分类的,对于不同类别的书和不同需求的读者采取不同的读法,这应该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阅读思想,反映了阅读理念上的进步。
其实,一本书,特别是名著,完全可以采取快读和精读相兼的读法。如金圣叹所说:“《西厢记》,必须尽一日一夜之力,一气读之。一气读之者,总览其起尽也。”“《西厢记》,必须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读之。精切读之者,细寻其肤寸也。(《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二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同一本《西厢记》,由于阅读的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读法,所得到的收获也是不同的。
古代学者提倡快读和精读相结合,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大家的共识,且一脉相承。曾国藩把阅读分为“看”和“读”两种:“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家书》)”这些话尽管是曾国藩对他儿子讲的,却适应所有读书人,快速阅读对任何学者都是有必要的。
应当特别指出,在中国,快速阅读不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有精辟的快读理论,尽管是吉光片羽,还未形成体系。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总结其经验,发掘其奥秘,梳理其思想,弘扬其传统。
古人尚且懂得快速阅读的使用范围及方法,作为现代人,生活在信息时代,每天都有大量新的文字信息产生,如果不会使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必然大大落后于知识激增的时代。当我们引进国外先进的快速阅读技术时,切不可忽视中华民族的快速阅读传统,只有内外结合,让现代快读技术熔铸汉文快读民族特色,快速阅读才能在神州大地落土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