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尼葛洛庞帝预言:“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正在并将继续迅速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已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工具。
信息技术是新世纪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1994年全球互联网上网用户仅约300万;到2000年底已超过3亿,扩大了100多倍。据统计,2001年1月我国上网的计算机已达892万台,上网人数达2250万,三年之间增长10多倍。
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美国1996年开始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到2000年6月,已有95%的中小学和72%的教室与互联网连接,平均每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英国规划2002年,每4名学生要有一台计算机。欧盟国家、日本、新加坡2003年也将完成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泰国2002年每一所乡村小学将与互联网连接。
为在我国中小学加快发展和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领导人宣布:21世纪第一个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将从三个层面推进:一是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实施“校校通”工程;二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三是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6条,是“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各地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多种方式逐步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有条件地区要统筹规划,实现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现代技术传播的大环境下,阅读作为人们思考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不可回避的革命。
文字载体由纸质读物向电子文本转变,传播方式由原子传送向比特显示转变,阅读行为由单向接受向双向交互转变,阅读对象由读者独自欣赏向多人资源共享转变……这一切,都将使快速阅读的研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因内容不同,本章写法与前几章有别,不提供文本,不设计练习,也不测试阅读速度和理解率,而依据笔者的阅读体验,简要介绍电子文本阅读的常识、环境、方法和一些技巧,供尚不熟悉电子文本阅读的朋友参考。
一、影视屏幕阅读的特点
人类的阅读行为是与文字的产生同时开始的,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卡布辛路大咖啡馆公映电影《拆墙》,如果把这一天看作电影的诞生日,至今它不过100来年,是最年轻的艺术样式之一。它的兄弟电视则更年轻,只有70多年。但这两位兄弟对传统阅读的冲击却是不可估量的。
直到20世纪80年代,电影始终是中国大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有力工具。90年代电视逐渐普及,取代电影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新宠,从儿童到老人,人们每天总有几个小时坐在电视机前,以至80年代出生的孩子,被称为“手握遥控器的一代”,报刊也时有“关上电视打开书”的呼吁。
影视屏幕阅读的特点,在于视听一体化,即影像、图像、声音和文字共存,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对受众产生综合影响。电影诞生百余年间,由被人瞧不起的“杂耍”,发展为最重要的艺术样式之一。它由短片到长片,由无声片到有声片(1927年),由黑白片到彩色片(1935年),由平面到立体以至环幕,其发展之快,变化之速,为其他传统艺术所不及。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一方面,它是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表演等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另一方面,又是技术学、美学与社会学的完美结合。它是视听艺术,不仅在时间上展开,而且在空间上展开;绘画是二度空间(平面的),雕塑是三度空间(立体的),电影则是四度空间(立体和时间)。电影创作始于文字,或由文学名著改编,或由作家创作出电影文学剧本;再由导演改编为“分镜头剧本”;拍出一个个镜头后,再用“蒙太奇”的手法剪辑成可连续放映的胶片;最后用放映机投射到银幕,并配以声响效果,成为赏心悦目、声情并茂的感人艺术形象。其中镜头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蒙太奇”(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系建筑学术语,本义为构成、装配,在电影制作中指镜头的剪辑和组接)则是电影语言的独特基础。电影语言主要是影像组成的银幕形象,还有声音参与其中,包括人物对话的口头语言、作为背景的模拟声响和必要的字幕。
电影银幕宽大,视觉效果逼真,影院里的立体声效果也清晰,给观众以艺术享受。但观众必须到电影院或其他放映场地去集体观看,不甚方便。
1927年,贝尔公司在纽约和华盛顿首次试播闭路电视(40行);1932年,法国人亨利首次远距离电视传播成功(图卢兹—勒阿弗尔,800公里);1943年,约翰·L·贝德在美国试制成功彩色电视播放系统。
80年代以来,电视机迅速普及,节目更加丰富多彩,卫星转播技术发展,人们在家看电视迅速取代外出看电影,成为现代人离不开的主要休闲方式。
电视是一个远距离网络传播系统,一般分成4个步骤制作:首先是现场摄像和录音,其次是录像剪辑和音响合成,第三是将音-图转换成电磁信号发射,最后在发射有效区域内,由接收机接收、输出并合成声像显示于屏幕。
电视新闻、电视专题片、电视剧借鉴了电影艺术的种种成功经验,而摄像技术比摄影技术简单。电影的画面拍摄在胶片上,电视画面摄录在磁带上。两者的技术工序也有繁简之别。录像带可在放像机中随时播放,刻录成VCD光盘也可在VCD机中播放,这比电影拷贝的制作成本低廉。从观众的角度看,屏幕虽小,但屏幕形象与幕形象相似,可以获得对电影的替代满足,因此电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电影,近10年来,我国电影观众每年以10亿次的比例递减,使电影市场逐渐滑向低谷。
二、影视屏幕快读的关键
在电影艺术中,文字退居辅助地位,主要有:
片头字幕:片名,介绍编剧、导演、领衔主演、主演等摄制组人员名单等。
说明字幕:片头对影片内容、故事背景作必要说明,片尾交代故事结局等。
附印字幕:场景变换时叠印时间、地点等(如1976年,北京),译制片人物对白的译文,剧中人唱的歌词等。
片尾字幕:角色与演员、配音演员,副导演、摄影、拟音、美术、灯光、化装、场记、服装、道具字幕等摄制人员名单,主题歌、片头、片尾歌曲词曲作者,制片人、监制人,出片单位(电影厂或公司)名称等。
这些字幕在银、屏幕上是按一定速度自下向上移动或闪现的,可以说是“稍纵即逝”,所以观众要用快读的技能进行整体阅读。如《宇宙与人》。
电视剧或电视片的屏幕文字,内容大致相同,片尾增加音频、视频等摄制人员名单,以及多少不等的赞助单位名单等。
影视屏幕快读的关键是全脑阅读。如前所述,人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各有侧重。右脑主要承担视觉性信息部分,主管形象思维;左脑主要承担意义性信息部分,主管抽象思维。影视屏幕阅读充分体现了左右脑协作的全脑阅读优势:视觉器官把银(屏)幕的影像图像连同文字信息一起输入大脑,同时听觉器官把与画面相关的声响信息输入大脑。大脑迅速编码,同时从形象、图画、声音和文字符号等银(屏)幕信息中获取意义,并加以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观众从银(屏)幕获取信息的效果也不同。一个不识字的儿童,看电影电视时,注意力完全被影像、图像所吸引,既对人物的对话或主持人的解说似听非听,更对银屏字幕视而不见。反之,一个有艺术修养的高级知识分子,看电影电视时,并不是完全被故事情节、画面形象所吸引,而是全脑都在感受和思考:不仅感受画面形象传达的意义,而且思考画面形象与制片人想要表达的意义是否吻合,人物语言与其动作表情是否协调,银屏字幕与声像效果是否一致,甚至可以听出主持人或演员读错的字音(如把“锲”读成qì),字幕中偶尔出现的错别字(如“遗撼”)。这说明成熟的观众不仅善于集中注意力,而且善于分配注意力。越是成熟的观众,越会重视银(屏)幕出现的文字,并对其作出审美判断。因此,影视屏幕文字快读的关键是左右脑协调配合,快速扫描屏幕文字,与图像、声音快速联系,并进行快速比较、判断、理解和记忆。
三、影视屏幕文字快读的方法
影视节目的内容不同,屏幕文字的多少详略就不同,其显现方式也不同。
银幕文字除片头、片尾比较集中外,译制片的字幕多在银幕下边显示。外语原版片画中人说外语,字幕为汉语,便于中国观众学习听说外语;汉语原版片画中人说汉语,字幕为外语,便于外国观众学习听说汉语。
电视屏幕文字的详略与节目内容相关。例如:
电视新闻。每天流动播出十多次。屏幕出现播音员形象,切入所播内容录像,屏幕下边与播音内容相配合,及时显示内容提要字幕条或被采访者所说话语的字幕条,有时全屏显示播出的语段,如重要文件的摘要。凡重要新闻,受众应同时观看图像、文字并听播音,以获得最佳视听效果。
电视文艺。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曲等众多门类。为提高受众艺术修养,除主持人口头讲解外,配以字幕。如“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所演奏的西方古典乐曲和我国民族乐曲,大多数观众不熟悉,屏幕下方出现从右往左匀速移动的字幕条,以精练、优美的文字简要介绍作曲家、指挥家、乐团、乐器的背景知识和作品内容。如: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在欧洲音乐史上,继承海顿、莫扎特的传统,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的先河。他的创作成就,对近代西方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主要作品有:交响乐九部,以第二《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钢琴奏鸣曲32首,以《悲怆》、《热情》等最为著名。
电视散文。这是近年新兴的电视节目,用电视画面展示一些叙事或写景散文的优美意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诵,与优美的音乐相伴传来,屏幕出现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屏幕下边或右边显示散文的相关文句,把观众带到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又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原文七个部分,电视散文片的制作者选取一二四部分,加以剪辑,配以图像、音乐,使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更加集中、凝练,而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读书时间”开播以来一直受到读书人的青睐,近期改版后更好看了。当主持人与新书的作者对话时,屏幕上常常显示书的封面、目录、前言、后记,或别人的评论文字,摘取书中精彩的段落,使没来得及读本书的观众先睹为快,享受到与作者面对面交流的阅读快感。这类电视节目虽以图像、声音为主,但屏幕文字是其点睛之笔。成熟的受众都会运用意会神摄、意群阅读等快速阅读技巧,捕捉这些屏幕文字而领悟其神髓。
四、电视课程的快读
电视远程教学是通过电视实施教学的现代技术。这些节目多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简称电大)聘请国内名师录制,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近年为满足农村受众学习需要还开播了农业科学教育节目等。受众想进修哪门课程,只要按时打开相关频道,就能亲睹名师风采,亲聆名师教诲,使教育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除了正规的电大课程,受欢迎的电视教育节目,还有高考辅导课程,艺术教育(包括声乐、器乐、绘画、工艺)课程,计算机课程,外语教学等。这些节目以主讲教师的讲解或演示为主,辅以必要的文字,相当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板书”(写在黑板上的要点)。这些屏幕文字提纲挈领,片言居要,也须运用快读的方法,快速理解和记忆。
一、磁、光盘存储介质的特点
信息技术与核技术、航天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并称为20世纪的五大尖端技术,而且是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06年,三极电子管的发明使电信号放大,从而使远程无线电通信成为可能。1947年,第一只晶体管的诞生为电子电路集成化和数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1945年电子计算机问世,至今已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代用电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用晶体管,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第三代用集成电路,60年中至70年代初;第四代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80年代至今,对新一代智能计算机、光学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果。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计算机向巨型化和微型化两极发展。20世纪末,巨型机的运算速度已达每秒3.9万亿次;微机则进入千家万户,个人电脑时代已不期而至。互联网和电子传媒系统,正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人类的文化和生存状态。
因为电脑阅读和网络阅读内容丰富,本章分解为几节来依次叙述。
电脑阅读与电脑写作是相伴而生的。计算机最初的主要功能是复杂的计算。80年代在解决了汉字输入的难题之后,成为文字处理的方便工具,迅速取代沿用了几千年的笔。汉代以降的两千年间,读书人的书写工具一直是古老的毛笔。20世纪中叶以后,多数人喜欢用钢笔、圆珠笔等“硬笔”。汉字输入计算机曾被视为世界难题,直到80年代,以“五笔字型”为代表的汉字输入方法取得突破性进展,人们惊喜地发现,只要敲击三四下键盘,显示屏上就会跳出相应的词语、成语甚至多音节短语,只要熟练掌握输入方法,电脑录入汉字的速度,比手写快得多。于是苦于“爬格子”像蜗牛一样慢的文字工作者,纷纷换“笔”。老作家徐迟、马识途,青年作家陈建功、陈村,中年作家张贤亮、张洁等,率先在电脑上写出新作,并受到好评。
汉字输入电脑的技术迅速发展,一时间“万码奔腾”,全拼、双拼、自然码、智能ABC……,许多简便的输入方法为电脑的普及推波助澜,为青少年和成人使用电脑提供了方便,也为电脑走进千家万户创造了契机。90年代,语音识别系统和手写识别系统开发成功,“汉王笔”,“商务通”连笔王等使汉字输入更加方便简捷。
与此同时,办公系统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全国,国家机关、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等,相继为工作人员配置电脑,许多单位建立了局域网,内部文件和数字信息通过电脑在网中传送。1999年是我国“政府上网年”,到年底六成以上的政府部门建立了政府网站,虽然目前网页不多,信息贫乏,但表明了政府鼓励发展互联网经济的决心,对于科技、教育、金融、商业等行业的上网起了推动作用。
电脑普及和电脑上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写作方式和阅读方式。
文字处理只是电脑诸多功能中极小的一部分,但却给文字工作者带来了福音。用电脑写作,文字输入快捷流畅,效率大大提高;大块文字可以剪切、复制、粘贴,还可以跨文本灵活调用,重新组合,对需要反复修改的文本的写作,尤其方便。
文本的存储、传播和阅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文本从原子式的稿纸和书籍形态,转化为电脑屏幕上的比特显示。传统文本如报纸、杂志、书籍或手稿,是以原子的形式传送散发的。一本内容丰富、印刷精美的好书,要送到读者手中,必须经过运输、储存种种环节。一本教科书的成本,大约有45%用于库存和运输。印数很少的书籍还有可能绝版。
“比特”是英语“BIT”的汉语音译。英语“BIT”是一个含义广泛的词汇,当作为计算机、自动化或信息技术的术语时,含义为“二进制数”、“二进制数的位”。同时,它也是信息的最小计量单位,是数字化计算中的基本粒子。数字化是当今科技发展方向,所谓“数字化”就是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用二进制数来表示。在数字通信中,传输数据的最基本单位是一位二进制数,即“1”或“0”。而二进制数的一位就称为“一比特”。所以比特是数据量的最小计量单位。通信的目的是传输信息,当通信系统中传输的是二进制数时,接收端收到的信息就包含在这些二进制数中。一位二进制数所包含的最简单、最基本的信息量称为“一比特”的信息量。因此,“比特”又是信息量的最小计量单位。可以这样说,数字化就是比特化,“数字化生存”就是“比特化生存”。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的封面,是由“1”或“0”即比特有规律地排列而成的一个地球,背景是由比特排列而成的巨大箭头,其寓意是:全球正走向数字化或称“比特化”。
近几年,数字化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计算机、网络是数字化,当你从网络中下载数据时,有些网站就是按照千比特或兆比特数进行收费的。电话、电报、传真、数码相机是数字化,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也在朝数字化方向发展。传统的纸介质的书报杂志,将有一部分变为电子图书。
我们敲击电脑键盘输入汉字时,显示器屏幕出现的并不是像手写或印刷在纸上那样的“字迹”,而是一种模拟显示。敲击键盘输入的汉字转化为比特信息存储在电脑的硬盘上,我们还可以把这些信息转存到软磁盘。
软磁盘是一个外部存储器,不固定在电子计算机内,它通过驱动器存取信息,操作方便,应用广泛。它是以聚脂塑料膜片为基底、表面喷涂磁性材料的圆盘,简称软盘。通过光-电-磁的能量转换,可以把电脑硬盘存储的信息复制到软磁盘上。早期一张5.25英寸的双面双密度的软盘,可以存储368640字节,即约18万字。现在常用的3.5英寸1.44兆双面高密度软盘,一张可存储1474560字节,即70多万字。也就是说,像本书这样40来万字的书稿,用一张小小的软盘还有很大的剩余空间。而且比特没有体积,也没有重量。一张存满70万字的软盘,与一张一个“比特”也未存的软盘,无论体积还是重量,没有丝毫差别。
软盘体积小,重量轻,存储量大,存储或删除信息简单,存取、携带和传送也极为方便。
转机打印。如果家里的电脑没有连接打印机,可以把软盘带到办公室有打印机的电脑上,打开相关文件,就可以把它打印出来。
大屏幕投影。如果到外地讲学,只要带一张软盘,插入有相应设备的电脑,大屏幕上就会显示出软盘中的文件和图像。
寄交文稿。如果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作者提前寄交一张软盘,主持者把收到的论文汇集起来打印成册,会上就可以分发给与会者。
代替文稿书稿。如果作者以软盘形式向报刊或出版社提交文稿、书稿,或纸质文本同时附有软盘,编辑的修改加工就会大大节省时间……
电子文本的这些优点是传统的纸介质文本所不具备的。
在本书(《快读指导举隅》)合作编写的过程中,王学贤先生两次把撰写的书稿转存于软盘,先寄给甘其勋主编修改,甘再寄给曾祥芹主编审阅、进一步修改、润色,减少了抄写、誊清等大量劳动,也大大节省了运作的时间。这是电子文本优于纸质文本的一个显例。
二、软磁盘快读举隅
例一1999年12月,曾祥芹先生从新乡来到郑州,带给甘其勋一张软盘。甘把软盘携带的信息复制到个人电脑的硬盘并快速浏览。“读书诗”几个醒目的大字赫然映入眼帘。“缘起”之下有十来行说明文字,以下依次是曾先生初步收集的有关读书的诗作,上至汉代,下至当代,还有一些外国的读书诗,计约近百首之多,有的还加了注释。原来曾先生有意编著一本《读书诗》,从古今中外文人的诗作中选出几百首有关读书的诗,加以精选、精注、精评,以弘扬中华民族和人类的读书文化。甘对曾先生的创意和精神大加赞赏,并将所藏《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等工具书借给曾先生以从中筛选读书诗。
事后,甘先生再次快速浏览电脑硬盘中《读书诗》收集到的最初资料,又一次享受到“先睹为快”的喜悦:
第一首是汉代无名氏的《赞匡衡说〈诗〉谣》。
汉晋时期选有《晋书·车胤传》的《囊萤诗》,陶渊明的《移居》、《读山海经》等。
唐代选有李白《嘲鲁儒》,颜真卿和孟郊的同题诗《劝学》,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韩愈的《符读书城南》,白居易赞孔明《出师表》,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李贺《感讽五首》其五,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李商隐《读史》等诗。
宋代选有欧阳修《读书》,曾巩《读书》,王安石《送石赓归宁》,苏东坡《嘲子由》等诗。
现当代选有陈毅《读时下杂文,因忆鲁迅,为长歌志感》,历史学家缪钺的《夜读》,科普作家高士其的《书本的颂歌》,田家英的《爱书爱字不爱名》,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的《足迹的话语》等诗。
外国诗入选有俄罗斯杜勃罗留波夫、英国骚塞、美国惠特曼,还有德、法、日本等国诗人的读书诗。
2001年4月,曾祥芹、刘苏义编著的《历代读书诗》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选辑了中国历代221位诗人的543首读书诗,除绪论《读书的诗情 诗歌的读理》外,依时间顺序分为汉晋六朝、唐、宋、辽金元、明、清、近代、现代8编,计35万多字。该书一出版,就受到专家学者和读书人的欢迎。在撰写本章书稿时,笔者重温在个人电脑中备份的该书稿的原始版本,一则感慨两位编著者涉猎几千万字的文学典籍,从浩繁的正史、《诗集》、《诗话》里爬罗剔抉的艰辛,二则惊叹电子文本对于保存作者心血的神奇功能!
这是用软盘快速阅读的一个适例。
例二2001年5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第七次学术年会。江苏扬州大学徐林祥副教授新著《中国美学初步》,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于当月出版。但学会评委会评审前夕,样书尚在邮寄途中。徐教授向评委会提交了书稿软盘。部分评委在电脑上快速阅读了“比特”显示的信息:本书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初步”系列丛书之一种,与《西方美学初步》为姐妹篇,分为八编:中国美学的诞生,秦汉时代的美学观念,魏晋六朝美学的自觉,儒道合流的美学,艺术家的人生境界与理学家的审美标准,心学开启下的美学思潮,文艺美学的完善与古典的终结,近现代西学东渐与审美转向。本书在李泽厚、刘纪纲、叶朗、敏泽、聂振斌、周来祥等中国美学史著作的基础上写成,凝聚了作者20年研究的心血,融入了一些新的观点,全书53万字,扎实厚重,代表了我会中年学者的研究成果。结果评委会决定授予该书“优秀著作奖”。
这是借助磁盘异地快速阅读的一桩趣事。
三、光盘快读举隅
1982年,索尼与菲利普公司研制出激光唱片(CD),1986年这些银色盘子的销售量首次超过黑色塑胶唱片,从那时开始,许多相关的盘片陆续问世:CD-ROM(只读光盘片),CD-R(可读写光盘片)等。
CD-ROM即俗称的“光盘”,指电脑中的光盘只读驱动器(简称“光驱”)里的盘片,是一次性写入的存储介质。CD-ROM驱动器只能读取盘片上的内容,而不能保存任何信息到光盘上。一张光盘的容量大约在650M左右,即约可存储3亿多汉字,相当于500多张1.44M的软盘。
光盘的存储量如此巨大,保存和传送比软盘更为方便,于是学术研究成果被录制成光盘,如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请江苏省出版总社和江苏电视台制作了《孔子与中国》作为赠品,很受欢迎。软件商也把大部头的作品录入光盘,如唐诗、宋词、《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的光盘版相继问世。走俏市场的还有金庸的武侠小说等畅销书光盘,科利华、翰林汇的教学辅导系列光盘,但最受读书人青睐的,是大型工具书光盘。
《中国大百科辞典》,于光远主编,编委会编纂,是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词典,全书收录词条近5万,囊括58个学科。“青苹果数据中心”制作发行的光盘版,仅一张光盘。该中心制作的“青苹果电子图书系列”还有《中国小百科全书》、《二十五史》、《资治通鉴》、《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曲》、《世界名著百部》、《中国古典名著百部》、《中国近代名著百部》、《中国现代名著百部》等十多个品种。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出版,是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的一项浩大工程。1978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开始编撰,到1993年8月出齐,历时15年。按学科分卷出版,全书共74卷,收条目77859个,12568万字,内容覆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66个学科或知识领域。中国科学院400位第四届学部委员中的336位,2万多位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编撰工作。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卷帙浩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全部74卷要摆满几个书架,一般读者只能望书兴叹。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了它的光盘(1.1版),74卷巨著集于全套四张光盘,售价仅50元,使可望而不可及的读者喜出望外,它也理所当然地荣获了首届国家电子出版物奖。
现将快速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1.1版)的程序简介如下。
运行环境:奔腾100以上CPU,16MB可用内存,四倍速以上光盘驱动器,20MB可用硬盘空间。中文Windows9X/NT/2000,或带中文支持的西文Windows9X/NT/2000。
先按提示运行系统安装。再将光盘放入光盘驱动器,运行其程序组中的程序项。
单击“程序”菜单项下《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索引》,屏幕显示列表。左栏为“中文标题”(按音序排列),第2栏为“外文标题”,第3栏为“盘号与卷目”,右栏为“备注”。如左栏“阿炳”条目,在1盘《音乐.舞蹈》卷;“阿波罗”在1盘《外国文学》卷。
单击“中国大百科全书(1.1版)”,在乐曲声中屏幕显示《中国大百科全书》彩色封面,书名下有“光盘(1.1版)”和“2000年10月”字样,下部有出版社名称。接着右栏显示首卷《哲学》彩色封面,左栏为菜单,从上到下依次为:总编辑委员会,哲学卷编辑委员会,前言(1)(2),凡例(1)(2)。然后是哲学卷的索引,依次为:条目顺序目录,条目分类目录,条目笔画目录,条目拼音目录,条目外文目录,条目主题词目录,条目撰稿人目录,彩图目录。其他各卷索引大致相同。
如查阅“苏轼”的文字资料,单击“卷目(V)”,选《中国文学》卷。卷首有周扬、刘再复撰写的《中国文学发展概况》,约17405字。因该卷条目总数有12707条之多,如按“条目拼音目录”查阅,“SU”字排列靠后;可点击“条目笔画目录”,先点击“七画”,再查“苏轼”条目。
单击左栏目录中之“苏轼”,右栏显示刘乃昌撰写的“苏轼”条目,共约9472字,姓名下方显著位置显示生卒年代(1037~1101)。条目正文先作概述,再依次介绍苏轼的生平与思想,文学成就(诗、词、文),书画及学术著作,作品版本及注本。小标题均用蓝色显示。文中涉及到的重要人名如司马光、欧阳修,事件如王安石变法等,均以红色显示,用鼠标单击,可随时链接。文中还有7处绿色图标,单击图标,右下方显示与文字内容相关的图,依次为:苏轼画像(拄长竹竿),东坡玩砚图轴,苏轼墨迹,赤壁夜游图轴,赤壁赋墨迹,古木怪石图卷和东坡集图。
在左栏“苏轼”目录下,还有三个相关条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宋代词,唐宋八大家。“苏轼”条目之前,相关条目还有苏黄,苏门四学士,之后还有苏洵、苏辙、苏子瞻等,可供查阅。
单击《中国文学》卷目录下方“彩图目录”,还可链接与苏轼相关的12幅彩图,依次为:四川眉山三苏祠,四川眉山三苏祠碑亭,木刻三苏图,苏轼塑像,湖北黄冈赤壁,苏轼留带轴,湖北黄冈二赋堂,广西合浦东坡亭,宋代刻本《苏文忠公集》,湖北黄冈坡仙亭,广西合浦东坡井,湖北黄冈苏东坡纪念馆。
如果我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或《赤壁赋》,将从如此丰富的图文资料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下载、打印、制成多媒体课件,以辅助教学,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语文课将由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
查阅“鲁迅”条目,程序大致相同。单击“条目拼音目录”,选“鲁迅”,右栏标题显示鲁迅(1881~1936),林志浩撰写的该条目长约16354字。相关条目有白话文学,五四革命文学,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现代小说,还有鲁迅风,鲁迅艺术文学院,鲁迅艺术学院和《〈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鲁迅”条目文字中插有绿色图标13处,单击这些图标,叠加的窗口显示鲁迅1931年、1903年、1928年、1930年、1933年,1936年3月和遗容7幅照片,还有《自题小像》手迹,《呐喊》、《彷徨》初版封面,《孔乙己》、《药》、《阿Q正传》、《伤逝》的插图。与鲁迅相关的胡适、周作人、左联等条目,文中均以红色显示,也可随时点击查阅。
《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1.1版),不愧为“小型家庭图书馆”,“没有围墙的大学”,我觉得比翻阅原书更方便。在国外,1995年,电子百科全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用纸张印刷的百科全书的销量。人类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途径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一、电子邮件的特点
电子邮件(E-mail,昵称“伊妹儿”),顾名思义也是一种邮件。它与传统邮件的功能基本相同,都是一种信息载体,用来帮助人们互相交流。电子邮件的工作机制是模拟邮政系统,使用“存储-发送”的方式将信息从用户一端发送到目的地的邮箱中。
传统邮件要写在信纸上,装入信封,贴上邮票,送到邮局;邮局分检后通过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运载工具和人力送往目的地;再通过对方邮局分检、投递给收件人,过程复杂,手续繁多,速度较慢。即使近年兴起的邮政快递业务,异地城市也要次日才能收到。距离与时间成正比,中国发往美国的航空信件一般需两周时间。
电子邮件的信息载体是比特,是通过因特网发送的。它不通过邮局等中间环节,无需贴邮票,无需来回转送,也不消耗资源。更重要的是,电子邮件的传输时间很短,一般情况下,中国发往地球任何一个地方的电子邮件都能在几秒钟内到达,而且可靠性高。
电子邮件的费用比电话低廉。它是由网络节点上的服务器传送,即使是国际长途,费用也按照市话支付,外加上网费。电子邮件不要求收发双方同时在场,与传真相比,更具保密性。因为电子邮件是最方便、最快捷、最廉价的通信交流方式,有人戏称它为传统邮政的“终结者”。
说到电子邮件,我们必须简单回顾因特网发展的历程。“因特网”(Internet)是国际互联网的英语音译名称,是一种国际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硕大无朋,与局域网、广域网相比,覆盖的范围是整个地球。它诞生的时间不长,但成长迅速,短短几年间,网络的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个角落,我们已经置身于网络时代,被网络空间无声地包围着。
因特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是美国国防部为了战略防卫而于1969年安装的,它成功地把四所大学的计算机连接成为一个网络。1972年,全美40个网点之间已实现发送电子邮件、远程登录、传送大文本文件和数据文件三项基本功能。1973年首次与挪威、英格兰的网络互联。1974年,IP(Internet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问世,为更大规模的网络互联铺平了道路。
因特网是无形的,它不是一个有形的物质实体,实际上只是一种电脑间及电脑网络间的联接关系。这种联接关系是靠两个支柱来维系的。一是技术上的TCP/IP通信协议,这是因特网的核心技术,因特网就是让一批电脑统一按照TCP/IP通信协议来即时交换资料。不管这些是属于某单位的局域网,还是个人电脑通过服务器临时接入,如果你的电脑按照TCP/IP协议与其他电脑交换数据(即所谓“通信”),你的电脑就具备了Internet功能。二是用户方面的资源共享原则。在这一原则下,国界洲界无形中消失,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网络风暴来势凶猛。据统计,1993年全球与因特网相联的计算机只有131万台,2000年初增加到7240万台。到2001年7月,全球上网人数将近7亿。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也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目前我国有四大公用网:1.中国科技网(CSTNET):1994年4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接入Internet,1995年12月,中科院百所联网工程完成,中国科技网开始启动。2.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1995年11月建成,1999年1月,其卫星主干网全线开通。目前它是我国第二大互联网,连接140多个城市和700多所大学及科研单位,用户量超过400万。3.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即163网):1996年6月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1998年5月实现与国内其他三大网络互联。4.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1996年9月开通。近几年来,上网用户成倍增长,1999年8月约400万,上网计算机146万台;到1999年底达890万户,350万台;2001年1月增加到2250万户,892万台。
网络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上网可以做很多事,主要有:获得新闻,查询浏览信息,网上教育,收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交友,建立个人主页,网络游戏,网上电影,下载软件或其他文件,网上求医、炒股、购物等。家庭上网主要功能一是电子邮件,二是网上教育,三是娱乐。
家庭拨号上网必备三项硬件设备:一台586以上机型的电脑,一台调制解调器(Modem,昵称“猫”),一部电话。
调制解调器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的设备,可以看作一种“翻译器”,它能把计算机产生出来的信息“翻译”成可沿普通电话线传送的脉冲信号。这些脉冲信号可由线路另一端的另一调制解调器接收,并译成接收机可懂的语言。前一过程叫“调制”,后一过程叫“解调”,一机兼具两种功能,所以叫“调制解调器”。
调制解调器有外置式和内置式,功能相同。现在最好选用传输速率为56kbit/s的。可请电脑公司或朋友帮助安装。
上网需要一个经过注册的账号,包括一个用户名和一个用户密码。当电脑拨号上网时,对已注册的用户,经过验证“身份证”Internet才允许接入。
上网要通过ISP(Internet服务提供商),Chinanet是中国电信开办的中国最大的ISP,因其上网电话号码最早为163,又称163网。我国多数拨号上网用户在163网注册。截止到2001年6月27日,163邮箱系统的免费邮箱用户已达到1600万,所以从6月28日凌晨零点开始,停止免费邮箱的申请及开通服务,并推出“纵横邮”收费邮箱服务,但仍然保留原有用户的免费服务。263在线、新浪等网站也将推出收费信箱服务。
注册的用户名不仅用于上网登录,而且还用于构成E-mail的地址。比如李玉芳是163网的最早用户之一,其E-mail地址为其汉语拼音名加邮箱系统:[email protected].(@读作AT或A圈)。这一地址在Internet上是惟一的。一切就绪,这样就可以拨号上网收发电子邮件了。
二、电子邮件快读举隅
2000年8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决定在京举办“新概念阅读”报告、展示会。报告内容之一是网络阅读,请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生导师王余光教授推荐报告人。在筹备过程中,副会长兼秘书长甘其勋先生为了解报告内容,请王先生把他撰写的论文《试论阅读史研究》和其硕士生罗丽丽的讲稿用电子邮件发到郑州。于是2001年4月下旬,甘先生打开电脑,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用户密码,连接371网站,启动信箱,点击“收件箱”,在信件列表栏中就看到了发来的两封新邮件目录,点击目录,屏幕上显示出罗丽丽讲稿名称及内容。在线快速浏览,题目为《网络时代的阅读》,分为五个部分;前言,一、阅读文本和阅读工具,二、阅读环境,三、网络阅读的互动性,结论。于是复制转存到“我的文档”,再离线细读。现将其“前言”和“结论”摘引如下,与本书的读者分享。
网络时代的阅读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罗丽丽
前言
当今社会,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人们正在逐渐地进行着从“原子时代”到“比特时代”的角色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购物、聊天交友、教学甚至休闲娱乐,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通过网络经营业务,名片上是不是印着公司网址和电子邮件地址已经成为评判一个人是否跟得上时代步伐的标准,电子商务更是业务范围中的重要角色,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网络社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们在虚拟的社会中生活着,感受着互联网带来的全新体验。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中心2001年1月的统计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已有上网的计算机892万台,上网人数2250万。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标志,是现代人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的确,网络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又一次巨大变革,它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传统的习惯在网络大潮的冲击下正在发生改变。阅读,作为人们思考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也面临着一场不可回避的革命。
结论:网络阅读成为主流
网络阅读会不会取代传统印刷文本阅读而成为阅读的主要形式,这是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人是感性的动物,对于那种一杯香茗、一把竹扇、一本闲书的生活,大家都是有着深深的眷恋的,然而与这样清风中飘**着茶香和油墨香气的闲雅相比,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未免目的性太强,功利性太强,少了太多的情趣。但是,网络的发展毕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今天的社会里,阅读更多的是为竞争甚至生存服务,这种社会需要决定了阅读的形式必然要以大容量高速度的知识吸收型取代原来充满了闲情逸致的享受型,因此,网络阅读将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且在将来逐渐成为阅读的主要形式。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要经过漫长的发展,像任何其他新生事物的发展一样,但是,它毕竟代表了未来。
2001年5月12日至14日,报告会如期举行。13日上午,罗丽丽自带手提电脑,在首都师大附中阶梯教室,利用多媒体设备,边讲边在大屏幕上演示,以“网络时代的阅读”为题作报告,受到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数百名代表的欢迎。会后,罗丽丽又用电子邮件把讲稿发送给学会其他领导人。报告全文已在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2001年第8~9期发表。
三、电子邮件的发送
人类关于电子邮递的幻想始于100多年前。1994年首次发现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手稿《二十世纪的巴黎》,他在1863年就写道:“传真电报能将任何的手稿、签名或图示送到很远的地方,也可以使你与20000公里以外的人签约。电线通进了每家每户”。但直到110年后才真正实现这一科学假设。世界上最早的一封E-mail是1972年发出的,科学家钱天白在1994年发出中国第一封E-mail。短短几年间,收发电子邮件已成为不少网民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每天第一项工作。
使用电子信箱可以用浏览器收发E-mail,基本操作方法是访问该信箱网页,输入用户名、密码,进入主界面,查找来信,下载,写回信,发信。但这样浪费上网时间,还需付出较多的上网费。专用的电子邮件软件,则是在离线状态下撰写邮件,可以一次写若干封,全部完成后再接通网络集中发送。收信时自动将所有信件一次取回,然后离线慢慢读信。这样可节省上网时间和费用。常用的电子邮件软件有好几种,如微软公司Windows97以上版本中就带有Outlook等软件,收发管理邮件十分方便。
发送的邮件信息一般包括邮件头和邮件内容。邮件头在屏幕上显示为列表,需在相应位置输入发件人和收件人E-mail地址,邮件主题等。邮件内容包括文字内容、附件及签名等信息。附件除传输文字信息外,还可以传输图片、声音、程序等。
电子邮件的写作和阅读,与传统邮件相比,表达手法多样化,可以及时与对方沟通;结构模式有开放性,可在作者设定的一些文本节点上与其他文本链接;语言风格趋于简洁,有人说“简明是电子信件的灵魂”。为节省上网时间,可以用一些简略的符号表示情绪,如:-)表示高兴,:是眼睛,-是鼻子,)是嘴巴;竖起来看像一张笑脸。还可以用缩略语,如CEO是首席执行官的意思,CTO则是首席技术官,CTO是首席信息官。
上网收发电子邮件,好处多多。有人形容:电子邮件,是网民们最过瘾的精神食粮,最牵肠挂肚的感情寄托,最令人激动的企盼期待。下面是一位网民的情感体验。
上网:我大大地赚了
郎淑珍
我上网是为了查阅资料、写作和发稿,平均每月上网费用是400~500元。单看这数目,能把人吓一跳,但我仔细算了一笔账后却发现,钱是花了不少,却花得一点也不亏。
为了写作的需要,我家里自费订阅了十多种报纸杂志,但还是远远不够用,还得三天两头跑图书馆。图书馆离我家很远,坐共公汽车要半个小时,加上我所在城市的图书馆规模较小,有时还得跑省城,浪费许多时间不说,花去的车费也不少。稿子写出来,还得打印,还得去邮局寄发,纸张、信封、邮票这几年是年年见涨,这笔开支更大。如果是时效性很强的稿件,还不得不花大价钱发传真。所有这些开支加在一起,每月500元钱都下不来。
以上是上网前的情形。上网以后,我所需要的资料大都能从网上获得,基本上不必再跑图书馆了。用E-mail发稿,无须费事打印,不用花钱买这买那跑邮局,只要鼠标轻轻一点,稿子就到了编辑那边,省时省事还省钱。算算这几项节省下来的钱,差不多也是400~500元,刚好能抵消全部上网费用。
这仅是从经济开支一个角度来核算。信息就是财富,时间就是金钱,上网使我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了,还使我赢得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如果把这两项也算上,我就是大大地赚了。
(原载2001年7月27日《大河报》,有删节)
一、浏览网上新闻
在网络上检索和查看信息这项工作叫浏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浏览”的意思是“大略地看”。上网浏览实际上是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在网上检索和查找需要的信息。浏览是网络很重要的功能,也是网络阅读最重要的方式。
上网浏览要借助浏览器(browser),现在全球普遍使用的是微软公司的Internet Explorer和网景公司的Netscape Communicator两种软件。
要想浏览Web站点的主页,首先要输入该主页的地址。例如要访问中国中网公司WWW服务器,地址为:http://www.netchina.co.cn.http是超文本文件的网络传输协议,WWW是World Wide Web的缩写,译作环球网或万维网,中文拼音Wan Wei Wang的缩写正好也是WWW。这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按照HTTP协议组合在一起的环球服务器的整体。万维网即是我们所说的通常意义的互联网,绝大多数的网上信息是以WWW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它把一个一个的网站,一页一页的网页联成一个多媒体信息的源泉,使用浏览器浏览万维网,不仅可以看到文本、图像、动画、影片、图表,还能听到声音。
万维网的许多网站发布新闻,速度超过广播和电视,有的新闻网页一个小时就更换一次。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著名的网站上网浏览新闻。如:
新浪网(Sina):http://www.sina.com.cn
搜狐(Sohu):http://www.sohu.com
网易(Netease):http://www.163.com
输入任何一个网站的地址,其主页上都有实时性很强的新闻网页,点击你感兴趣的新闻标题,文字内容和其所附图片尽显于屏幕。每则新闻的下方都有与此相关内容的列表,一般按时间顺序排列,构成一个专题,如有兴趣,可以链接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如从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新闻,可以追溯到上百条相关信息。还可以加入“新闻组”(Usenet),通过电子邮件与网友讨论,发表你的高见。
还可以从网上查阅一些报刊的历史库,浏览过去发表的新闻或文章。如输入上海《文汇报》的网址:http://www.whb.online.sh.cn.检索其网络版,查2001年7月12日第1版,屏幕显示下面的新闻标题:
江泽民强调要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
信息网络化基本方针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超利避害为我所用
如果需要,可以将检索结果打印出来。
再如:输入《中国教育报》的网址:http://www.jyb.com.cn,查2001年2月“综合新闻”版“教育综讯”栏目,有教育部长陈至立《在2001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其第二部分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开创‘十五’和2001年教育工作新局面”,第(四)项“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下面一段话:“教育信息化不是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关系教育和经济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信息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教育既肩负着培养新一代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的任务,又承担着提高国民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任务。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高校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加快在各级各类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逐步开设计算机课,对在职教师和师范生普遍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使新一代成为适应信息社会并富有创造力的一代。”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政府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具体措施。
二、接受网络教育
远程教育是网络的又一重要功能。网络远程学习,克服了传统教育在空间、时间、受教育年限和教育环境等方面的限制,不仅能使在校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而且能为成人终身学习提供方便。网络教育具有教学内容广泛性、教学环境虚拟性、学生学习能动性、学习过程交互性和教学管理全天候服务的特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远程教育的教学效率,比普通教学高30%,同时还可节省40%的教学时间和30%的费用。所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远程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战略措施。“十五”期间我国也将重点支持并加快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启动校校通工程,以较低的成本培训教师并将高质量课程送到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已具备播出8套电视、8套语音、20套以上IP数据广播的能力。实现了卫星网与Cernet的高速连接,初步形成了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2000年7月,教育部批准31所全国重点高校为远程教育试点院校,允许其校长发放除研究生以外的学历文凭和学位,其文凭效力与目前由教育部统一发放的等同。近年人大、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名校的网络教育迅速发展并各具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于1998年4月成立,2000年11、12月首批招生达7000人,学制为专科2~5年,本科4~7年,要学习100多门课程并全部要考试。网络人大以个性化教育为核心,定位在培养普及型高等教育、应用教育和技术教育。北京大学1999年10月开通了卫星通讯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已在全国招生2000余名。2000年9月,北大在线(www.beida-online.com)成立,倡导通过WBL(在线学习),ILL(导师指导学习)、LEA(学习成效测评)的完美结合,努力使学习者在激烈的竞争中应对自如。
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模式是“三网互补”:卫星数字网是其核心,计算机互联网和有线电视起辅助作用,1997年迄今,已覆盖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整个中国地区,学员主要是通过电视和各地教学站完成学习任务。其中研究生课程进修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已招生6000人以上,专升本课程有6个专业,在学人数约3000人。2000年7月“清华网络学堂”(http://www.itsinghua.edu.cn)也已开通。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属传统型模式,通过四种渠道实施网上教育:一是局域网运作,二是卫星传送,三是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四是派老师到站点现场辅导。目前在全国建了16个站点,第一期招了1600多名学生。
现在世界上网络教育的主流有两大类:一类以英国为代表,主要重视课件开发;一类以美国为代表,其特点是利用名牌大学的教师资源,将其课堂教学过程制作后,进行远程传输。我国现有网校分为四种模式:人大网校的商业运作模式,北师大的传统型模式,电大远程教育模式,自考远程教育模式。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教育与最新的IT技术相结合,有强大的生命力。(参见《网络圆你名校梦》,2001年6月13日《中华读书报》第11版)
据不完全统计,到1999年底,全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近6万所,建立校园网近3000个,每年有3000万学生接受信术技术教育。中学网上教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门户类型,用于学校对外宣传;一种是远程教学与辅导。后者有的由学校开办,如北京四中、五中、101中学、人大附中网校,以教学辅导为主;有的由公司设立,如联想网校、科利华网校,主要介绍自身产品。
小学的电脑网络教学也已悄然起步。除景山网校的课程包含小学一年级直到高中三年级各科课程外,2001年北京西城区的奋斗小学、三里河小学、宏庙小学三所小学,各将在一年级新生中开设一个实验班,每个学生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在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音乐和美术这六门学科中采用电脑网络教学。(见2001年8月15日《中华读书报》第5版)。
接受远程网络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方式。学会在电脑上学习、阅读,已成为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
三、上网读书查资料
本章第二节已介绍电脑磁盘、光盘的阅读。这类电子化的书籍,容量巨大,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已受到越来越多读书人的青睐,专家预测将挤占传统纸介质出版物近一半的市场份额。
电子图书就文件格式而言分为三类:图像格式、便携文档格式和文本格式。图像格式是把传统纸张图书扫描到计算机中,以图像格式存储,多用于古籍和以图片为主的技术类书籍制作。便携文档格式可包含图形、声音等多媒体信息,有些像超文本文件,又可以在无论何种机器,何种操作系统上显示和打印出来,表现出跨平台的一致性。文本格式是最普通、常见的,主要为报刊杂志的合订本、珍藏本光盘。
电子图书的载体大多为只读光盘。流行的图书光盘有名著、古籍、报刊配套光盘、图片集等。如毛泽东诗词、二十五史、海外文摘、中国地图集。
美国推出了全新的电子书籍。这种电子书籍是一种能大量存储和阅读文本信息的便携式电子阅读系统。它保留并发展了计算机的阅读功能,去掉了所有无关部件,包括软驱、风扇等噪音源,因而轻巧而安静,重量不过3磅,却能存储10万页的文本内容、相当于4000多册普通书籍。书籍外形与一般书类似,打开“封面”,里面是白底黑字的可触式屏幕和几个按钮。根据提示选择想要读的书籍后,用手触摸屏幕一角,就可“翻页”阅读。
值得高兴的是:类似的神奇电子图书已在中国上市。全球第一部命名为“新华E-BOOK”的中文E-BOOK电子图书于2001年7月11日在北京和台北同时上市,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中文电子阅读新时代。“新华E-BOOK”和一本32开书籍一样大小,可以随身携带,具有电子图书阅读和管理功能、上网功能、手写输入功能等,能存储几十本图书和教材,可从网上下载图书、报纸和杂志。与电脑、PDA(掌上电脑)以及WAP手机等屏幕阅读方式相比,“新华E-BOOK”更能保护眼睛,其重量、体积和形状更近似于传统书籍,更适合人们阅读(摘自2001年7月18日《中华读书报》第1版)。
上海作家陈村是最早上网的作家之一,1999年他参与“首届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奖”评比活动,使网络文学揭开神秘面纱,与传统文学共同成长。2000年4月出任榕树下(Rongshu.com)网站艺术总监。下面转载他上网读书的一篇体会文章。另一篇《假如今天没有网络》,不仅写到10岁孩子上网查阅资料,而且描绘了网上购物等图景,可供朋友们参考。
附:《上网读书》陈村
《假如今天没有网络》郭乐天
四、优化网络阅读环境
网络媒体具有实时、互动、跨境跨文化传播的特点,电子文本阅读以其交互性、延展性和独特性,将成为开发读者智力的不竭能源。
网络文化也带来许多新问题,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已出现“数字鸿沟”,互联网催生新的社会形态,引发文化冲突,网上垃圾信息成灾……,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文化部等8家单位已发起网络文明工程,从2000年12月起启动一个大型的网站管理、引导活动,倡导文明上网,以推进中国网络事业的健康发展。限于篇幅,本书不再详细评述,特推荐几篇文章供读者参考:
1.宋炳辉《网络文化给文学带来什么》,2000年12月9日《文汇报》第9版。
2.熊澄宇《全球信息网络化透视》,2001年2月3日《文汇报》。
3.蔺玉红《应大力加强对网络文明的研究》,2001年3月7日《光明日报》。
4.臧学英《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2001年6月6日《光明日报》。
5.《网络:让人喜欢让人忧》,《上海教育》2001年第3期。
6.李季《阅读退化隐忧:书刊文化影响与青少年成长》,《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