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衢云是在我的记忆中,第一个被清廷暗杀的革命党人。在那个时代,暗杀大多跟政治有关。杨衢云被暗杀,是因为他是兴中会的要人,而且身在香港,可以策动起义,直接威胁到广东地方。但是,清廷派人到英人治下的香港搞暗杀,顾忌毕竟比较多。一旦暴露,引起外交纠纷,麻烦很大。所以,杨衢云之后,尽管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依然以香港为依托,时常策动起义暴动,但是,至少像电影《十月围城》里那样**裸的暗杀,却不见了。反过来,倒是革命党人一次又一次策划暗杀,让清廷大员一个接一个地倒在他们的枪下或者炸弹爆炸声中。到了辛亥武昌起义前夕,革命党甚至杀到了摄政王载沣的头上。直到武昌起义,大半个中国变了颜色,革命党才重新尝到了被人暗杀的滋味,先是吴禄贞后则宋教仁。
对于革命党的对立面而言,暗杀,只是对付敌手的一种方式。即使做了,也不大喜欢认账。但是,对于革命党人而言,暗杀却跟起义和暴动一样,都是革命。在他们看来,暗杀甚至可能比起义暴动效果还要好,用今天市场上时髦的话来说,性价比比较高。一两个人,惦着手枪或者炸弹,一下子就报销对方一个要员,所产生的震动,似乎一点不比费尽心力和财力的一场暴动小。革命党人个个都是英雄史观的信奉者,民众无需投身革命,只需要被唤醒,起义是唤醒,暗杀也是唤醒。刺杀五大臣的吴樾写了《暗杀时代》,的确,当时的革命,也真正制造了暗杀时代。
不过,暗杀一旦成了风气,那么就不会仅仅针对敌人。但凡政见不合,枪就出手了。名记者黄远生和研究系的政客汤化龙都死在了革命党人的枪下,甚至革命阵营内部,也用枪来说话。辛亥革命尚未成功,陶成章就被暗杀,后来孙中山和陈炯明之争,两边的人,也互相玩暗杀。
辛亥革命的成功,跟暗杀没有太多的关系。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政权,都不可能靠暗杀来推翻。政敌固然可以通过暗杀被肉体上消灭,但政敌的消失,却并不意味者暗杀者的胜利。这种看上去并不光明正大的事情,反而会消解暗杀实施者的公信力。毕竟,一个正常的人类社会,即使还没有建立法制,民众也不会赞同暗杀。暗杀造成的恐怖,只会让民众感到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