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总是有理(1 / 1)

历史,不规矩 张鸣 811 字 15天前

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人人耳熟能详。虽然说未必人人都看过书,但电影电视肯定都看过。里面的人物,大到皇帝,小到丫环,杀人放火,谈恋爱和卖人肉包子的,个个都是名人。我们今天叫名著,古人称“奇书”。可以称奇的,还有一部《金瓶梅》,不过,这书带黄,而且不轻,所以,尽管1949年之后,领袖也喜欢,但却不好提议大家都读,于是,就有四大,而非五大。说四大,国人顺眼顺耳,什么四大金刚,四大天王,后来还有四大自由。五大不好,三大也不好,四大正好,四大皆空。说起来,奇书这名头,还是金圣叹想出来的。这个明末清初的文人,放着好好的举业不做,高头讲章不讲究,偏偏喜欢读小说传奇。盐豆与胡椒同吃,有核桃滋味。这个绝世秘方没多少人知道。但他点评的三国、水浒,却真有市场。若不是这家伙又一次的不务正业,聚众到孔庙游行,又没有申请批准,结果丢了吃饭和胡说的家伙,这些奇书,还不知道被炒成什么样子。

其实,真正把这些书炒起来的,还是民间的戏子们。不过,戏子们炒的是三国、水浒和西游记,连本连本地演。台上演不够,台下看不够。当然《金瓶梅》也炒,只是演的时候得等后半夜,涉黄,儿童不宜。至于《红楼梦》,尽管在上流社会挺流行,连皇宫里的行乐图,都有红楼梦题材,但在民间,大观园众美女的好风景,却没什么人欣赏。反过来,三国、水浒和西游故事,倒是家喻户晓。艺人们演的、说的、唱的,都是它们。

流行的东西,就难免有人拉来乱弹。金圣叹和毛宗岗父子批三国,其实也是一种乱弹,借点评说自己想说的话。说实在的,当年我最早看三国水浒,都是线装带批注的。现在想起来,当年爱看批注,不亚于正文。文人点评,商人们也跟着起哄,那时的小说,都有绣像,画人物,画人物干事、打仗。其实画的人也不知道画上的古人的穿着打扮,凭着自己的性子,乱画一气,借画表达自己的好恶。艺人们更是乱弹。当年的艺人,无论是开始的花部高腔,还是后来的京剧,演戏无非是口耳相传,传着传着,就传乱了,添的添,减的减,离原来的本子越来越远。关云长杀了貂蝉,武二郎娶了潘金莲。文人也耐不住寂寞,跟着添乱。有人气不过三国司马家最后的胜利,写了本反三国,让蜀汉夺取最后的胜利,诸葛亮带着刘家阿斗,全体革命同志大团圆。可惜,写了白写,没有人看。反水浒的《**寇志》命运还好一点,书商多少能卖出去几本。

当然,民间对这几大名著的乱弹,最惊世骇俗的,要算义和团。义和团练功的时候,说声关云长来也,把刀一横,自己就是关帝爷了;纵身一跃,就变成了孙猴子,就能把根棍子舞得呼呼生风;说自己是八戒,不仅会抡钉耙,还能用嘴把地拱出一溜烟来;念声咒语——“八戒悟空,不准透风!”,据说就可以刀枪不入的。

不用说,乱弹出来的功夫,刀枪不入是靠不住的。法术靠不住,扶清灭洋也就泡了汤。乱弹到了这个份儿上,只是证明了这几大奇书,十分十分地有群众,十二分十二分地有市场。这也说明,在纸上、戏台上(现在还有荧屏上)怎么乱弹都可以,真刀实枪操练,还真是有麻烦。

说到底,乱弹就是借题发挥,夺人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用随笔杂文乱弹名著,记得从前萨孟武干过,现在易中天也干过,然而,空地还多,后来人还可以接着干。问都不用问,这样的买卖,文人都喜欢干,尤其是不安分的文人。赵宗彪,就是这样一个文人,很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放着好日子不消停,文件不学习,中国梦不做,偏要写上一些乱弹文字,好玩得紧。指东打西,借鸡讲猴。让人民大众开心,让一些人堵心。

说起来,跟宗彪虽只见了一次,认识却已经好久了。彼此臭味相投,文字加短信往还,不知凡几。在网上,经常能看到他的高论,每每会心一笑,发个短信告知一声。高华去世,有人逼着我写祭文,写完之后,不成样子,还亏了宗彪给我改定,不然就糗大了。这回他的几本乱弹、笑谈、放谈合起来出(其实都是乱弹),投桃报李,非逼我写序。写序其实不够格,跟着乱弹一次,料也无妨。

爰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