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监狱与监狱文化(1 / 1)

历史,不规矩 张鸣 769 字 15天前

监狱是这样一种地方,没有人喜欢,但没有了还真不行。有人出灯谜:狗咬狗。谜底就是一个狱字。这样的字,在汉字的造字逻辑中,多半代表不好的意思。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向往没有监狱的国度,在臆想中的乌托邦,是没有监狱的位置的,但是,这样的乌托邦,实现起来实在太难。人有善恶美丑,贤与不肖,也许一万年都变不了,变不了的人类,就不能没有监狱。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提倡废除死刑,但没有提倡废除监狱。监狱,代表着惩戒。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没有惩戒,就没有规矩。

不消说,正如作者马卫国先生所言,监狱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还谈不上文明的猿人,肯定不知道监狱是怎么回事。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明进化早,有监狱的历史也早。传说黄帝立五刑,有刑,必有监狱。据晚清法学家沈家本考据,监狱为黄帝的法官皋陶所造,最早是圆形的,像个土台子,人称囹圄。直到今天,人们把进监狱还称为身陷囹圄。皋陶,一方面是法官之祖,一方面也是狱神。

但是,这样的文明产物,多少有点不得已,是个标准的“见不得人的去处”。自古以来,监狱那个地方,上上下下,不文明的东西太多。即使没有看过方苞的《狱中杂记》,也大体知道那里有多黑。萧何是被奉为另一尊狱神的,他一生有幸,没有进过监狱,但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周勃,却没这么幸运,尽管屡建奇勋,刘邦和吕后死后,又有安刘氏的大功,一个不留神,还是进了大牢。西汉在法律方面,实行的还是秦制,监狱里管事的人,也就是狱卒,在那个弹丸之地,威风八面。曾经指挥百万大军的周勃,进了那里头,才知道自己当年的威风,什么都不算了,到此方知狱吏之贵。

说起来,王朝时代的中国,除了秦汉之外,法律上的人道精神还是有的。有人比较了英国资本主义之初和清朝中叶的法律,发现英国的刑罚之重,是清朝的好几倍。清朝每年秋决,判处死刑,皇帝都慎之又慎。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这三法司抽调的精通法律的公正人士组成的秋审司,对每个案件,都经过详细的审核,尽量减少死刑的判决。但是,每年死于法律程序之外的人,却相当的多。漫说临时监狱,班房里会死人,半囚禁半刑罚的站笼死很多人,进了监狱收监,也照样每年都有瘐死之辈。狱卒,属于衙役的一种,身份是贱民,他们就是靠监狱捞外快为生的。如果进了监狱,又没有本钱孝敬狱卒,日子不好过,是当然的。

不过,人类总是在进化,文明也在进步。中国以外如此,中国也是如此。晚清由沈家本先生主持的司法改革,也涉及到了监狱。监狱的条件在改善,以往监狱的苛政也在改变。不人道的肉刑和处死方式被废除,监狱里的陋规恶习也进入了改革者的视线。进入民国之后,狱政的改革力度更大。虽然说,由于军阀割据,各地情况差距很大,但毕竟中国有了模范监狱,也有了人权组织的监督。看过一些坐过北洋时代和国民党时代监牢的人写的回忆,总的感觉,那时的监狱,文明程度,已经跟方苞的时代不能相比了。在里面居然还有图书馆,犯人还有娱乐活动,可以定期地洗澡。当然,伴随着文明的进步,监狱的阴暗面也还是有的,虐囚行为并没有消失,刑讯逼供,也相当普遍。只是,我们看到,即使在这个见不得人的去处,阴暗的一面也是在逐渐消退中。

监狱和监狱文化,也是一种存在。但这样的存在,却长期消失在正常人的视野中,大多数人不知道有关监狱的历史、监狱的文化,以及监狱的种种。有人做这方面的研究,把一个个人所未知的事情发掘出来,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也引发我们的思考。毕竟,监狱还不能消失,惩罚也不能没有。如何矫正人现实中的恶性,以及人性的恶,也许是一个相当永久的话题。所以,马卫国先生的著作,是有益的。这部花了大工夫的著作的问世,无论如何,都是一部大功德。

我与作者素不相识,作者命我作序,因为喜欢,写了上面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