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保之死(1 / 1)

历史,不规矩 张鸣 861 字 3个月前

太平天国起义,造就了清朝一大批中兴之臣。这些人无论出身如何,大抵都是带兵的人。功成名就之后,无论文臣还是武将,基本上带兵自随,走到哪儿,自己的兵带到哪儿。自家的兵就是他们后来为官做宦的本钱。这样的中兴之臣,实际上已经有了军阀的雏形,这个时候所谓的督抚专权,背后都有这种雏形军阀的影子。

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仕途中,这些人很少会被严厉处罚,即使有了明显的过错,顶多不过降职罚俸,而且不久就会开复原官。比较顶尖的人物,李鸿章和左宗棠,即使错犯得很大,动辄截留关税,朝廷也能优容。次一等的军头,如曾国荃、刘铭传、刘坤一、吴长庆、袁甲三、张曜、马新贻等,固然不能如李左这般放肆,但出格的事儿也是可以有点的。无论折腾得多么厉害,基本上不会有丢掉吃饭家伙之虞。但是,唯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就是胜保。

胜保是个满人,隶镶白旗,满人老姓瓜尔佳氏。举人出身,年纪轻轻就做了翰林。据说文字功夫了得,后来为方面大将,奏稿经常亲力亲为。但是,举人入翰林,也是因为他是满人缘故,如果是汉人,文章做得再好也没戏。但是翰林的经历让他颇为自负,得意之时,随身常带两枚印章,一枚字少——“我战则克”,一枚字多——“十五入泮宫二十入词林三十为大将”。据说,他一辈子最佩服的人,是年羹尧,大概自以为跟年羹尧一样,文武全才,盖世无双。

在剿灭太平天国起义的战争中,他也是一个有名的将领,打过败仗,也打过胜仗。在西太后和恭亲王奕訢联合发动的祺祥政变中,还起了某种声援的作用,加上他又是一个满将,属于朝廷的自家人,按道理,无论怎地,打完了仗,即使犯多大的错,都不会因此而丢了脑袋。一个汉人将领陈国瑞,犯了那么多的事,袭击友军,打劫税款,围攻上司的衙门,脑袋没丢。但是,偏偏是这个胜保,因为某种说不大清楚的罪过,居然在带兵任上,被逮入京,被赐自尽,成为中兴功臣中唯一一个因罪丢命的人。

的确,胜保跟年羹尧一样,骄横,不大在乎官场左邻右舍的反应。动辄以钦差自居,压人一头,甚至欺凌地方官。领兵打仗,时常纵兵**掠,自己则肉林酒池,举止大不检点。上书言事,言语之间要挟味儿十足,老是恃宠而骄,让西太后见了,未免不舒服。但这一切,还不足以让他丢了性命。

史家都说,在祺祥政变中,胜保是西太后的军事后盾。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当年领兵自雄的军头虽多,但没有一个与闻宫廷斗争的。对于西太后来说,打平长毛固然重要,但消灭政敌,也重要。但是事实上,即使没有胜保的声援,已经掌握了京畿兵权的西太后和恭亲王,拿下肃顺也没有什么问题。西太后最大的本钱,是小皇帝。就算胜保倾向肃顺,到了节骨眼上,谅他也不敢出兵相助,把小皇帝怎么样。就政变而言,胜保只是一个遥遥的助力,并非成败的关键。可是,自此之后,胜保一直以保驾功臣自居,即使恭亲王买账,可是西太后却大皱眉头。

真正要了胜保性命的,是这个喜欢显摆文采的将军,跟其他将领不一样,其实对于带兵和练兵并不在意,带兵许多年,竟然没有多少自己带出来的嫡系部队。麾下的兵丁,大部分都是苗沛霖、宋景诗的部众以及前捻军、大刀会的人。众多叛贼都归拢在胜保的麾下,而且他也不屑于改造消化,训练都谈不上。这支军队,到底会怎样,真是谁也说不好。所以,当人们看出胜保的圣眷已衰,纷纷下蛆的时候,有些重话,比如河南巡抚严树森之言,“回捻癣疥之患,粤寇亦不过支体之患,惟胜保为腹心大患。观其平日奏章,不臣之心已可概见”之类,西太后就很是听得进去了。

据说,在发现西太后不高兴之后,恭亲王奕訢曾经提醒胜保,以后上奏千万注意,低调一点。但是,胜保却撒娇如故,要这要那儿。连被逮入京前一刻,多隆阿领兵前来拿人了,他还没有感觉。一个没有嫡系部队的人,抓起来也容易。可怜的是,这个宝贝,死到临头,还觉得自己依旧是西太后的红人,当年祺祥政变的保驾老本,还是可以吃下去的,一丁点儿防范也没有。其实,就算他是红人,也架不住官场上众人推。此公的最大毛病,还在于根本不会做官,得意之时,过于骄横,跟上下左右,左邻右舍关系太差。这样的人,圣眷隆的时候,人家没办法,一旦上面对他不大在意了,就会立刻陷入敌意的大海,有点事,只有下蛆害他的,没有帮忙缓颊的。这样的人,非死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