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左宗棠命悬一线的时候(1 / 1)

历史,不规矩 张鸣 768 字 15天前

左宗棠是个奇才,在众士子都在弄高头讲章、埋头举业之时,偏他喜好杂学,为此,一辈子只拿了个举人功名。如果不是赶上了太平天国大乱,他这辈子,大概顶多进哪个大员的幕中做个幕僚,干点治河之类的实事,最后得一个保举,捐个官做做,能混到知府一级已经是奇迹了。弄不好,凭他那个臭脾气,还可能招来祸端,小命能不能保住都很难说。

战乱时刻,是左宗棠这种人施展才华的好时机。地方督抚为了自保,此时不能不求贤若渴,不渴的话,说不定自己的脑袋就搬家了。清朝法度,凡属地方大员,守土有责,城破之日,就是自己丧命之时,不死,朝廷也得宰了你。正因为如此,先是湘抚张亮基请他,然后接任的湖南巡抚骆秉章也请,都对他言听计从,左师爷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二话。而左宗棠,也的确有本事把长沙保住,顺便也就保住了两位巡抚的脑袋。当年,巡抚另有个都察院的头衔,右副都御史,而人称左宗棠为左都御史,比巡抚还要大半级。

左师爷有本事,有本事的人都很牛,脾气大。当年在巡抚衙门,左师爷直接发号施令,所有的将领都得乖乖听命,唯有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偏不买账,不肯参拜左师爷。当年,总兵是正二品的大员,虽然是武职,但比一个没有官职的举人,地位的确高了许多。按规矩,是左师爷该参拜樊总兵才是。可是,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众将官之所以乖乖参拜,是看在骆秉章巡抚的官帽子份上。可是樊燮这个湘西的倔骡子,就是要较这个劲儿。当然,有谁能牛得过左师爷呢,于是,樊总兵挨了好一顿骂,被赶了出去。随后,左师爷逼着骆秉章参掉了樊总兵的官职。

不过,一个人混到了那么高的职位,在官场上总有些人脉。官场上,各种关系盘根错节,谁知道谁跟谁有戚谊,谁跟谁又是同乡同学呢。樊总兵也不是吃素的,丢官之后,通过关系找人,上控都察院,告左师爷恶幕把持政务。同时,樊燮也走了湖广总督官文的门路,据说,官文也有一纸奏折,参了左师爷。在理论上,湖广总督也管得到湖南。说起来,他们所告其实不虚,的确,湖南巡抚的政务是被左师爷把持了,只是在当时,不这么把持还真的不行。按清朝的法度,幕僚是被默许存在的,但没有法定地位。幕僚干政,一般来说,被视为一种不良行为。所以,朝廷下了旨意,让湖广总督官文严查,一旦属实,可以就地正法。

这个消息被当时咸丰皇帝的宠臣肃顺告诉了他的幕僚,他的幕僚又告诉了在翰林院做编修的郭嵩焘。郭嵩焘跟左宗棠是好友,儿女亲家,闻讯急得不行,托肃顺的幕僚央求肃顺设法相救。肃顺暗示说,非得有下面的相救的奏章上来,他才好说话。当时,郭嵩焘仅仅是个七品的编修,没有资格上书言事,只好转求京卿潘祖荫。潘祖荫的奏折还没上去,胡林翼保举左宗棠的折子已经到了。两份奏折,把左宗棠推得都很高,尤其是潘祖荫的折子,说“有天下不能无湖南,湖南不能无宗棠”。这下,咸丰来了兴趣,问肃顺左宗棠是怎么回事。肃顺就坡下驴,把左宗棠在湖南的作用说了一番。于是,皇帝第二份旨意到了湖北官文的桌上,附上了各种保举左宗棠的折子。官文是个聪明人,哪有不理会的道理?于是,查案随即不了了之。接下来,曾国藩的保举折子也到了,皇帝一高兴,左宗棠被破格授予四品京堂,到曾国藩大营襄办军务。不久,左宗棠从两湖募了五千勇丁,自成一军,到浙江打长毛去也。

左师爷有惊无险地度过了一劫,从此一飞冲天。但后来做大之后,自己的亲家,当日的恩人郭嵩焘做广东巡抚的时候,左宗棠为了抢夺广东的饷源,居然参倒了亲家,让自己的亲信接任。后来,无论左宗棠怎样挽救,他和郭嵩焘两人的感情都没能恢复。当然,这是后话了。左宗棠的命悬一线,说明在那个时代,得罪大官的事,即使身有后台,都不大好做,做了一件,惹上一身的腥。幸亏当时为用人之际,加上左宗棠有一帮交心的朋友,否则,这难关还真就过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