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的人家有家谱?
余:是的,家谱上画着祖先是谁,但时间也不是很早,一般我们都没有家谱,家里失火了都烧了。
我:你知道最早到哪一辈?
余:到太爷那一辈,父亲是1926年,太爷一直在强曲生活。以前是半农半牧,现在农业,放牧时是羊、牛、马都放,种地种小麦、玉米、荞麦、花椒、土豆,收成基本上自给自足,够吃,我们都是自给自足不卖。五几年六几年自然灾害,生活苦,现在好了。
我:您家几个孩子?
余:三个,两个(男)孩子一个女孩,男孩子在广州打工,一年回来一次,女儿今年要生孩子先走了。
我:有没有白马名字
余:有,都有,强曲叫enzheli。
我:这是什么意思?
余:这个不好翻译,大概意思是这里是个平坦的村庄。强曲七十来户都是白马人,没有汉民,每年都跳池哥。
我:池哥四个池母两个,为什么?
余:池哥有的地方是三个,有的地方是四个。三个四个是由于某些地方人员的变化,祭的神都是一样,按照每个村人员定是三个或是四个。
我:祭祀的是谁?
余:祭祀的是白马人的英雄,先祖,领袖,杰出人物。
我:池哥是什么?
余:池哥代表男性威武形象。
我:池哥是先祖吗?
余:池哥是的,有的人编是四大天王,四个的好说,那三个的呢?就不好编了。
我:池哥到底是什么?
余:池哥是我们的祖先首领,在战争当中打败了,流落他乡,为了保存本民族的实力,戴上面具,这样保留下来白马人的后裔。池母是白马人女性的代表,有男就有女,知玛有一段故事,以前白马人不许与外族通婚,白马部落战败,一个女子流落到四川,一个小伙见到相救,两人结婚。后来这个女孩想家,过年回来,家里人要他们抹了锅煤才让出去。
我:你们小时候看池哥昼与现在的一样吗?
余:是一样的,每个村庄不能改变,人物不能变,动作也不能变,入贡山是四个,我们小时候就是四个,强曲一直也就是三个。
我:强曲为什么是三个池哥一个野猪?
余:这个村庄大,刚住进这里,野猪很多,常糟蹋庄稼,后来就用围猎的形式把野猪杀了,一人分一点,这样流传下来就是杀野猪(的表演形式)。把生活中的(内容)也放在池哥昼里。就是这个意思。
我:这个灯是什么?(我指着院子里挂着的一个灯问)
余:是祭天神的。
我:跳池哥之前要到庙里祭拜吗?
余:不用,因为庙里是宗神,每家都有,所以跳的时候不用到庙里去。
我:跳池哥当天在哪集合?
余: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叫jiuklie,jiuklie集合、化妆。
我:您去过藏区吗?
余:没有,几辈人都没有出过远门。我们这里有个人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活到90岁,就是下一趟山,走了60里。
我:白马人现在归属于藏,与藏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余:服装不同,语言不同,藏族说话听不懂。我们没有文字,全靠口头,汉族留文书,白马人留话巴。
我:在定之前是什么族?
余:定为白马藏族时间不长,七几年定之前就知道是少数民族,不知道是什么族,自己称自己为贝。
我:达布是什么?
余:达布贝,平武白马,大嘎贝,文县白马。他们称我们rushe,意思是最亲近的亲戚。
平武白马是从这迁过去的。往上几段是亲戚。
我:藏军后裔?家里有没有战争中的人物?部队上的?
余:我们的记忆都是近代的,再早期的记忆没有。我们祖上还有喝渣干酒的铜罐、铜镜。
我:沙嘎,白帽子,嘎是否是白的意思?
余:达嘎就是白马,贝是少数民族。
余:白马语中贝是少数民族的意思。贝是西番,番人。
我:强曲什么姓?
余:余姓,强曲就是余姓。
我:强曲是一家吗?
余:有三个后族,三个zaorei,瓦房里,就是我们房,最早有瓦房的一家。maireini槐树之下,原来住在大槐树之下。还有一个aizurei,草坡沟,他们家是从草坡沟的山里迁下来的,我们强曲的儿子到草坡沟,但是在草坡沟住不惯,所以从那又回到强曲,这一房就叫草坡沟。
我:跳池哥时三房都出人呢?还是在一房出人?
余:以前三房都出人,现在成为会首制,挑人,找会跳的人,这两年制度又变了,跳的13个人,轮着跳。
我:现在的热情更高一些吗?
余:现在不如以前,原来可以挑,现在要责任到人。
我:什么时候开始会首制?
余:很早以前就有了,两个会首,现在有时有四个会首,会首保管池哥(面具),组织挑人,负责跳的人吃早饭。
我:跳完池哥去庙里吗?
余:不去,来的时候请神,跳完送神。
我:不到庙里能请来神吗?
余:能,跳之前请,跳完送。请神把各大山神都叫一遍,送神也要叫。
我:强曲在哪送神?
余:就在村庄下面,最低的位置。开始跳是从村庄的第一家开始。
我:从哪边算是第一家?
余:从西开始,第一家。
我:为什么是西?为什么其他地区是东?
余:我们这跳池哥昼过程都上书里了。强曲一直都是从西向东跳。
我:强曲有山神庙吗?供奉白马老爷吗?
余:有,正月十五迎火把就到庙里迎,庙里供的盘古龙王、盖古龙王、小儿龙王,三位龙王,nianmaigoulaizhu白马河的总山神,沿河一带有白马老爷庙,井家坝。强曲不供白马老爷,但是请神的时候要叫白马老爷,用藏语说就是yaerweida。没有庙,不供,但是杀猪宰羊跳的时候都会叫。
我:为什么供的都有龙王?
余:因为这里干旱,祈求龙王下雨。
我:一直以来都供龙王吗?
余:是的,各山头都有龙王,有管雨水的,管青苗、虫害、冰雹都有。
我:有多少位龙王?
余:这里有三位,这三位同样管祈雨,看来雨水是最重要的。
我:什么时候请神?
余:凡是重大活动都要请神。池哥昼请神,祭祀雷神要请神,每年四月十八祭祀雷神,五月初五祭祀青苗土地,过十五池哥昼,七月十五祭祀龙王神,八月十五祭祀牛羊牲畜,管好自己的牛羊,这是平常许下愿,到了这一天去还愿。
我:这的房子都修两层?
余:“5·12”灾后重建,都修成了三间。我们以前的房子是两间,有一间中间放一个浮子,上下是通的,楼上变成两间,楼下是一间,这样遇到重大活动地方就比较宽敞。下面烤火结婚,过十五,人来宽敞,上面是三间,下面是两间,一间是两间合一,一个是一间。过去这个构造是为了(演)池哥昼,人们都要来,怕拥挤,现在为了方便就变成了三间。
我:有的书上写白马人的房屋是三层,最上一层放神龛、粮食,是这样吗?
余:平武那木料方便,就修三层,我们这木料紧张就两层,这是因地制宜的。
我:祖先摆在哪?
余:放在厅房,中间,大的一间里,小的一间做成灶房。
我:家里有红白喜事跳池哥(与过年时)有什么区别?
余:没有区别,也是正常跳?
我:土葬还是什么?
余:土葬。
我:家里有去世老人的,儿子能跳池哥吗?
余:这个不能。
我:喜事可以吗?
余:喜事可以。有坐月子的,池哥进家了就把孩子送给池哥,让池哥抱一抱,起个名字,孩子就身体健康平安了。
我:这里都是可以生三个孩子?
余:现在一般是两个,以前是三个。
我:池哥怎样就能够驱邪?
余:池哥手里拿牛尾刷,剑或木棍,这就是驱邪,降吉祥,给家里带来平安。
我:进了院子从东向西跳吗?
余:方向不一定,按照院子的方位,有的是从东向西跳,有的是从西往东跳。我们从西向东跳的原因是以前西面有一小村庄eizai,住过我们的强曲人,后来起火了,或者是什么的(其实他也不能够肯定为什么搬到强曲)就搬到了强曲,现在跳池哥就要先到那边去,跳池哥跳火圈舞,然后再到村子里挨家挨户跳。以前是十六一天,后来村子大了,十六跳不完,十五加了一天。十五跳到寨子中间,一家转停了(从一家跳完之后)准备迎火把,十五迎完火把十六接着跳,十七专门找一天给下一届会首交接。
我:强曲是什么时间跳?
余:强曲十五、十六跳的原因是要接上入贡的池哥昼时间,接连不断,从麦贡十三开始后就要接连不断,不能停。
我:白马人的历史,没有文字,口头传承,历史怎么传下来?
余:就是一代代传下,汉家留文书,白马留话巴。池哥昼的唱词中有很多我们的历史,还有勒贝的唱词中有很多我们的历史。有人说池哥是天王,池母是菩萨这不能相信。池哥唱词里有“最尊敬的客人,你翻山越岭而来,走过大大小小的村寨,你今天在上面,下面有陪你的小伙子和姑娘”。从这里看来池哥是人,是我们白马人的杰出人物,为了纪念他们编了唱词。
我:池哥的唱词里唱的是什么内容?
余:一部分在祭祀中,一部分在舞蹈中,像这一段“尊敬的客人你们好,你们翻身越岭而来,一路上的烧柴抓到来,手把膝盖当拐杖,大小息平息到来,走过大桥过小桥,走过无数村村寨寨,来赶跳的欢乐日子,来赶舞的快乐日子”,这位就是给池哥唱的。尊敬的客人即是池哥。从歌词上看是从远方把他们请过来,这就说明我们白马人的祖先原来不住在这,是从别的地方迁移到这里的,到了那一天通过歌词请神,送神,把祖先请过来共同欢聚。
我:这边没有麻昼?
余:没有,麻昼是从松潘那边的各大寺院的藏会庙会引进来的,我们这边没有。我还没有看过麻昼,我看过电视里的录像,但没有亲眼看过(实景)。
我:石鸡坝与铁楼都是白马人?都有亲戚(关系)吗?
余:都是白马人,都是亲戚,他们都是从我们这边迁过去的,尚家,毛家,姓毛的是从朱林坡过去的,朱林坡都姓朱,他们搬过去后,为了不忘本姓,就姓毛,因为猪身上有毛。尚家是朱林坡的马家搬过去的,上马上马,到那边就姓尚了。
我:余老师您知道的真多!
余:我伯父是勒贝,余富阳,勒贝按照读书来说就是博士、懂得最多的人。我从小在伯父家长大,他把这些都传给了我……
附图30 访谈余林机老师
余林机老师很配合我的工作,对我提出的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此时他的女儿已经做好饭了。中午吃的是面条,还有一个用野菜拌得凉菜,他让我们尝尝他家泡的酒,一人给我们倒了一杯。余老师说,我们民族的文化很有特点,就没有人整理,欢迎你们这些专家来研究我们,说着他还拿出了自己整理的白马歌曲,看着眼前一行行手抄的笔迹,能够感受到他对自己族群文化的那份情感,这是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止的,我之前的一些疑问也在他这里得到了解决。
附图31 余林机老师整理的勒
告别余林机老师,我们开车从强曲来到了入贡山。这是第二次上入贡山,虽然路依然不好走但已经有心理准备了。上到山顶车停稳后我们直接到班支书家。支书进县城了,班嫂见到我们十分热情,赶紧招呼我们坐在堂屋烤火。过了会儿,电视台栏目组前来拍摄纪录片的另外一个小组也来了,有两位年轻的德国人,一男一女,同行的还有两名翻译。他们来入贡山拍池哥昼,我猜想应该是从影视人类学的角度进行拍摄,并问同行的翻译,翻译说这次来的另外一组从人类学角度测试他们白马人的基因,而他们是从民俗的角度来拍。
德国导演也过来烤火了,我简单地用英语与他们交谈了几句,介绍了自己在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的经历和此次来研究白马人舞蹈的目的。他们问我舞蹈背后的故事,还问我入贡山的池哥昼为什么最特别,由于英语水平有限,也只能简单地回答几句。
过了一会儿班支书来了,见到我们十分高兴。德国的摄制组要去拍入贡山的宗神庙,我本来想和他们同行,但班支书一直婉言劝阻,他说我们是他最尊贵的客人,它们是外国人,今天让他们去,明天他陪我们上去。听了这话我的心里感到万分温暖。
我对他说这次想拜访班正廉老人,可是支书说,今天可能不行,老人的妻子重病在家,要找个合适的时间去。正在这时,外边有人进来说,班正廉老人的妻子过世了,支书听闻后安顿我们在家里休息,他赶紧过去看看。看来这次考察的计划要进行调整了,班正廉老人也是白马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必须要对他进行访谈,可是看来这次是不行了。但遇到村里的丧事,也是观察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
2012年2月4日 阴
这次来入贡山住在了班主任家,班主任家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兰州上大学,另一个在九寨沟演出,都没有回来。早上班主任招呼我吃完早饭就到班正廉老人家帮忙去了,我表示也想过去慰问一下,但班主任说人太多,我去了也不太方便。本着入乡随俗的原则,即便我有这样的想法也应该听从当地人的安排。家里就剩下我和班主任的老母亲了。
这位奶奶手很巧,都是自己做衣服,她带我到房间里说给我打扮一下。奶奶从箱子里拿出一个包袱,打开包袱是颜色鲜亮的白马服饰,这是她亲手给孙媳妇缝制的衣服,还有她亲手绣的包和花布鞋。奶奶把衣服打开给我一件件穿上,一边穿一边念叨,她的手艺有多好,村里没有人能比得上,家里都是男孩想打扮也没法打扮。这件衣服是呢子上绣的花,腰带是纯毛毯的,裙联是黑色的边,腰上还围上了漂亮的挂袋,她又给我找来一顶沙嘎帽让我戴上,看着我穿上这一身,奶奶十分高兴,说我是真正的白马人,要和我照相。照完相后她带我出去在寨子里走了一圈,逢人就说这是我们家的姑娘,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附图32 奶奶给我打扮一番
下午我打算去拜访班尚孝老人。他是班支书的父亲,1956年上西北民族大学,1961年毕业,是新中国成立后白马人中第一位大学生,也是老一代白马人中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现在老人的腿脚不太好,见到我来非常高兴。我问了他很多问题。
我:四山班家是一家吗?
班:不是,我们这个村落有汉民。
我:四山班家的家谱能记到谁?什么时候到这里来的?
班:朝代不明确,说法就是很早以前,也许以前有传说的朝代,但是没有流传下来,反正是唐朝以前。
我:怎么能知道是唐朝以前?
班:原先不在这里住的,后来又有迁过来的。(老人又给我讲了一次四山班家的故事)
我:班姓是藏族的姓吗?
班:不是,真正的藏族没有姓,只有汉人才有姓。
我:入贡山好像有杨姓。
班:杨姓是外来的,以前全部是班姓,强曲都姓余,只有一家杨姓。
我:杨姓是从哪来的?
班:有的是从四川上来的,有的是从西河来的(仇池山那边)杨程、杨据,从陇南到四川,都是西河杨家,从西河到四川,还有蒲家也是从西河来的,这些都是从陇南到四川的。
我:班家从哪来?
班:文县丹堡乡翻过去有个刘家坪乡有一个班格山,有人说班家是从班格山来的。中寨、新寨的班家都是从这里过去的,南坪的罗玉坝也有姓班的,平武也有。
我:西藏也有姓班?
班:甘南也有姓班的,班志明,班桂平,他们是甘南的藏族。这都是汉名,真正的藏族不带姓,带姓就不是藏族。
我:四山班家谁是老大?
班:入贡是老大,中岭老二,立志老三,麦贡老四。
我:从西向东分布的,为什么跳的时候从东向西跳?
班:我们跳是从下往上送,正月十三开始,正月十八到迭部寨杨噶山截止,是从下往上送神的。
我:从下往上,下指哪?
班:下是麦贡山,敬山神只能是往上送,送了天神后瘟神往下送。
我:为什么麦贡是下?迭部寨是上?
班:随着水流的方向,西边高,汉族的政权在东边,把不好的东西送到东边去。
我:从东向西跳不是因为东边为大,而是因为西边为大?
班:那就是,送天神往上送,瘟神往下送,随着水流向下送得越远越好,送到汉人居住的地方。从迭部寨再往西就到平武了,平武先到白马。
我:平武那边唱,汉族从东边追我们,藏族从上边压我们,这里有没有?
班:平武与南平离藏族近,我们这里离藏族比较远,所以没有这样的歌。藏族从头上压我们实际是与唐朝以后的事,唐朝以前没有这样的事。我们的土地一下让别人占了,我们只有往林子里钻。我们这个民族怎么也不投降,只有往林子里钻。
(说到这里引发了我的思考:文县白马人离藏族远,有许多也都没有走出过这个村寨,他们是怎么知道其他藏族的?他们怎么知道自己是藏族?贝,是少数民族的意思,也可以译为番、西番,他们知道自己不是汉族,是少数民族,但是是哪个少数民族自己不知道,藏族历史中记载松赞干布曾经派部队守在这里,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传说、故事?因为没有文字所以没有记载,难道其他的证据也没有吗?藏军来到这里之前这里是什么样的,有人居住吗?如果有人的话又是什么人?藏军驻扎之后,这里文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被许许多多的为什么压得喘不过气来。)
班:汉族把我们当少数民族,藏族和我们语言不通,后来逐渐汉化,能够交流了,慢慢就好一些。不管怎么样我都不和你在一起。
我:山上是白马人,山下没有藏人,把白马人追到山上的是汉人还是藏人?
班:汉人。平武那边和藏族在一起,有这样的说法,我们这边没有。唐代这里是交界线,汉人认为白马是少数民族,藏人又认为白马人并非嫡系,也不公平地对待,我们这个民族又受汉族的气又受藏族的气。吐蕃人进来后我们成了西番,以前我们不是西番是戎夷番。
我:这些是别人给的称谓还是自己的称谓?
班:这些原来还是汉族对我们的称谓,后来又成了我们自己的称谓。氐是中原汉族对我们的称谓,我们自称为盍稚。氐族一部分汉化了,一部分藏化了。我们既不是西番也不是夷番,要我们承认我们宁可承认自己是汉族,我们的习惯都和汉族很相似了,但是和藏族不同。
我:池哥昼为什么从东往西跳?
班:面具是从下往上送的,从麦贡开始一直到迭部寨,我们这个民族信山水,麦贡最东,迭部寨最西,西高东低,从下往上送。西边高是我们居住的地方,神灵送向西方,汉族追我们,我们把瘟神送到东方。
我:以前跳池哥昼与今天有什么区别?
班:我父亲以前是跳老大的,原先动作复杂,以前面具戴上不让摘,还要抹上裹煤,不让认出来是谁。这两天汉民不敢进庄子,以前逃走的人也回来了。十五那天送神,跳完之后到村子的最上边送天神,然后回来,有一个船,各家在船上放着馍、插着蜡,绕村一圈在村子最下边送瘟神。以前不欢迎汉民来,现在喜欢让汉民来。
我:池哥的动作有什么规定?
班:右手拿牛尾扫,左手拿剑杀,剑不能动,牛尾要扫,要画圈,由里往外扫。迭部寨再往西,平武,南坪,从来就有尾巴,装束没变过,
我:面具舞是什么,池哥是什么?神?人?民族英雄?
班:这要从社火开始说,跳起来舞起来就叫昼,州拉州拉paibuqi,跳着跳着过节,zailazailapaibuqi,唱着唱着过节,池哥是祖先,是三目人祖先,也是氐族祖先。白马老爷是白马人祖先,骑着白马,zaisoubeiji是四山班家人的祖先。汉族说开天辟地的是盘古,氐族说的是盘瓠,是狗,这种传说与杨戬的哮天犬有关,是说杨戬是白马人的祖先。
我:玛够尼是什么意思?
班:玛够尼就是转身走,转弯的地方跳玛够尼。跳玛够尼时双手同时向下,其他动作剑不能动,三次跳完后牛尾要晃一下,转身,右手牛尾从上往下画圈。玛够尼时放三眼铳,人让开了,转弯的邪气驱走了,邪气容易在拐弯处,要加强力度,剑也要用上。
我:这里为什么不跳麻昼?
班:以前入贡山接过来一次麻昼,但是那年三灾八难很多,又把麻昼送走了。麻昼解放(新中国成立)前文献城没跳过,石鸡坝乡在白水江沿岸,铁楼这里是白马峪河,平武白马那边是白马河。平武、南坪文县跳得不同,但面具都是三眼。尚三,面具三只眼,每个动作跳三次。
秋昼原先不能在院子里跳,现在可以,池母干面应该在厨房,现在一般都在院子里跳。池母是仙女,这些神像是民国初期选的,我爷爷20多岁的时候选出来的这些神,以前面具不是很好看,也在屋里挂着,后来来了个四川的白马人,画了今天的面具。班启明主持画了面具,池母是根据班启明的老婆的形象来做的。班正新,班启明的侄子,现在是做面具最好的。
我:跳池哥之前要请神吗?
班:开始不请神,神就在跟前,装扮起来后就能跳。以前有个专门化妆的地方,化妆的同时就是扮演神的过程,也是成为神的过程。
附图33 访谈班尚孝老师
当我问到玛够尼的跳法的时候,班尚孝老人起身给我演示,老人的腿脚已经不灵便了,还一次次给我演示,我的心里实在有些过意不去。
从班尚孝老人家出来又来到了班支书家,随后兰州城市学院的莫院长与同行人也来了。班支书放了两张桌子,摆了两大盆肉,倒上渣干酒,请客人围坐,开始敬酒唱歌。这时吃肉不能用筷子,要用手接着,在场的人唱歌、喝酒、欢笑,也引来了德国拍摄组的人。
附图34 跳“池哥昼”的前一天村寨的人陆续赶回来
晚上班主任很高兴,让班支书的小女儿带着大家跳舞,并放起了音乐。起初我以为是跳火圈舞,音乐一响才知道是从九寨沟带过来的锅庄音乐。班支书家的小女儿在九寨沟演出,和班主任家的儿子在一个地方,村寨里去九寨沟打工的人很多,喜欢文艺的就进了九寨沟的演出机构,一个月能够挣几千块钱,在村里算是很高的收入,班支书家的小女儿和班主任家的小儿子就属这类。过年过节他们回来,也就把九寨沟那边的锅庄带过来,晚上放音乐大家来跳。音乐很有动感,虽然全是电子配器也不乏现代音乐制作的痕迹,但旋律与唱腔尽量在寻找“原生态”的感觉,几种力量融汇到一起,呈现出独特的听觉效果。九寨沟但凡大一点的晚餐聚会,都有这一项目,演员拉着客人们跳起锅庄,动作也是经过设计与编排的,简单易学也不乏藏舞手臂与脚下的动作特点,跳满一圈后换下一个动作,这种形式在九寨沟旅游区很受游客的欢迎,并成为游客是体验藏族风情的主要方式。在小女孩的带领下,大家围起了圈随着音乐开始舞动。班主任对舞蹈步伐比较熟悉,应该是以前跳过,欢快的节奏、热烈的舞步、飞旋的手臂让在场的人兴奋不已。中间休息时,我问大家为什么不跳火圈舞?班主任很自然地说火圈舞明天跳,我们今天先跳这个。他的回答很简单,显然并没有明白我的言外之意,我是担心九寨沟的锅庄最后会取代了白马人自己的火圈舞。
晚上快到12点才跟着班主任回到家里,这时他的妻子还在厨房忙活,准备明天的酒菜。厨房里放了两个大铁盆,全是肉,班嫂说今晚要煮好,明天给池哥和来的客人吃。她还在洗面,准备早上起来做凉皮。
此时的入贡山沉浸在忙碌的气氛中。
2012年2月6日 阴有小雪
今天是正月十五,计划先到薛堡寨参加麻昼仪式,晚上回草坡山去迎火把,调查任务是很重的,早上7点钟司机就来接我了。今天的天气不很好,没有太阳有点冷,从文县出发到东峪口向东拐进了一个沟,经过一个汉人村子就开始爬山。一路上全是土路,石头子随处可见,坡陡弯急,比去入贡山的路更难走,只有当地的司机才能应付这样的路。到了薛堡寨飘起了雪花。在草坡山就听说薛堡寨很高,但没想到有这么高,对面的山高耸入云,站在薛堡寨平视对面的山顶,能够看到山上的雪还没有化。
附图35 薛堡寨
到了寨口我向人打听金支书家,那位老师听说后跑去叫支书了。支书出来迎接我们,我们跟随支书上他家。寨子里的路还没有硬化,由于年前下雪,道路中间全都是泥巴,我们只能从两边的石头上走。到了支书家很冷,支书堆起火盆,我们表明来意,开始了采访。他向我们简单介绍了薛堡寨的情况和麻昼的基本情况,当问到为何麻昼是一相代两相时,他也说不清楚,出去把薛行神代叫来了。
我:麻昼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薛行神代(以下简称薛):我们白马人没有文字,一辈辈靠口传,历史上的朝代分明,麻昼很早就开始跳了。薛、金、杨三姓是薛堡寨的大姓,都有家谱,家谱每年由一家来供着,家谱上画金银喇嘛,薛师喇嘛,杨氏喇嘛。薛堡寨上边后山背后有个喇嘛湾,以前都有庙。我们的祖先都是喇嘛道士,过去麻昼就是在寺庙里跳的,不能在村寨跳。以前医学不发达,喇嘛道士死的死病的病,人就不齐了,这就把其他学习的人加了进去,再后来就传开了,成了舞蹈形式,众人看众人跳。我们村的麻昼最早是松潘的一个喇嘛过来教的,我的师傅是杨茂清,今年80多岁了,他的上一辈(传人)就是喇嘛。
我:麻昼所扮演的都是什么角色?
薛:(跳)麻昼戴的是动物面具,动作也是模仿动物,一共有十二套,所以当地汉人叫“十二相”,但它与汉族说的“十二相”不一样,我们寨子的面具有狮子头、牛头、虎头、龙头、鸡头和猪头,老人们说十二个动物同时表演不吉利,所以我们寨子是一相代两相,只有六个面具,跳六套动作。这六相中,狮子是兽王,所以狮子头为第一相,代表生肖中的鼠头和羊头。第二相是牛头,除了代表它本身的一相外还代表马头。第三相是虎头,同时还代表狗头。第四相是龙头,还代表猴头。第五相是鸡头,还代表蛇头。第六相是猪头,还代表兔头。
我:麻昼在哪跳?
薛:在支书家化好妆,先在支书家跳,拜一下金家的祖先,然后到村口跳一下,在山神庙拜一下,再到村子里跳,最后到薛、杨、金三家放家谱的人家去跳。
我:麻昼都有哪些动作?
薛:麻昼中第一个动作叫狭昼,就是拜,在寺庙能跳,给我们的山神老爷也能跳,给县里的领导也能跳。这个动作,就是往前上一步拜一下,往后退一步拜一下,狭昼本来有六个动作,现在只剩拜这一个动作了,第二个动作是腰昼,模仿牛的动作,然后是搭昼,虎的动作,搓昼,龙的动作,两个人面对面,二龙抢宝,再者就是写昼,鸡的动作,帕昼,猪的动作。文县上下只有薛堡寨和堡子坪跳麻昼,南坪现在跳得都是和我学的。
我:麻昼跳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禁忌?
薛:面具(舞)跳完后,由村里的头目乡约保存,正月十五跳,服装和面具配好,保存好,六月六也要晒一下,因为六月六要晒龙袍。跳的时候不能随便把面具摘下来。
我:麻昼为什么是一相代两相?怎么戴呢?
薛:麻昼从头到尾要跳五六个小时,以前面具是十二个,“**”之后有些面具都烧掉了,只能一相代两相。以前历史上也有一项代两相的,人员多时十二项全跳,人员少时,就一相代两相。狮子是领头,不用代,其他的牛代羊,虎代马,龙代鼠、鸡代蛇,猪代兔。藏族中的属相有时是对冲,但在藏人中,牛羊是一家。牛羊表示五谷丰登。
我:甘昼是什么意思?
薛:甘昼应该叫阿里甘昼,也是猿猴舞,一男一女,有梳头、喂奶的动作。入贡山也有,但和我们不一样。铁楼混住的人多,我们这里不是,我们这里所唱所跳都是喇嘛道士传下来的,我们这里跳的好的带到他们那他们学会的,现在在县里演出限制了时间,我们只能把主要的跳一跳其他的都减掉,在村子里跳要跳很长时间。过去十二相在寺庙里跳,不在村寨跳,后来喇嘛道士人不齐,就把像我们这样学习的人加进去,再后来就传开了,就成了舞蹈形式,众人看众人跳。主要是祭拜山神老爷,保佑我们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我的师傅是杨茂清,他的前辈就是喇嘛,民国时候,甘南民族学院培养干部,把这个当做迷信,其他的都不学了,就只把舞蹈、唱歌学下来了。
我:没有学下来的是什么?
薛:其他也都没有什么了,没学的就是拜,念经。甘昼和池哥昼不是杨茂青传下来的,是一直都有的。麻昼的传承是一辈一辈的,现在是一相代两相,要是寨子里人多一点,十二相就都能跳。麻昼只有我们村里跳,别的村来学不给教。
我:麻昼的顺序是什么?
薛:跳的时候在金支书家化妆,然后先在这里跳一下,意思是告诉金家的祖先我们要跳麻昼了,然后到村口的空地上,跳一圈,对着我们山上的山神庙,拜一下山神老爷,然后就到村里的空地上也是跳火圈舞的地方跳,再下来到薛、杨两家放家谱的地方跳一下,整个仪式就结束了。以前各家各户都跳,但是现在路不好走,就只在三家的祖先那跳一下。跳时先跳十二相,再跳池哥昼和甘昼。
我:现在还有家谱吗?
附图36 薛行神代老师记录的“麻昼”
薛:家谱每家都有的,家谱在一个家族里轮流供奉。
我:您家的家谱能追到谁?
薛:薛仁贵。
薛行神代是杨茂青老人的徒弟,年轻的时候对这个很感兴趣,拜老人为师学习麻昼。他学艺时专门整理了麻昼的动作,以前共有12大套72小套,现在只剩30多套了,而目前能够跳的也就只有五六套动作。
薛老师说,麻昼要跳五年以上才可以表演,要专门学一下,但是娃们现在都在外边打工,只有过年才回来,没办法教,有时就不跳了。今天是你们来了,要是你们不来我们就不跳,村里的年轻人在学校学出来都认为搞这个没意思。
他给我演示了麻昼的动作,在我的请求下,薛老师还向我传授了麻昼的跳法。
因为有关白马人族属的争论很多,就我访谈的白马人中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统一,在这里我也征寻了在场这几位老师的看法。
我:你们是哪个民族?
金海泉:马是兵的意思,白马就是一支军队,我们是藏族的一支军队,后来迁到这里来。沙噶帽是以前部队上显示军衔的,好似藏族的翎子,所以我们白马人也是藏族的一个分支。
薛行神代:以前有人说我们是氐族,说我们是氐族后裔,又说我们是白马藏族,现在陇南市政府说我们是白马族,我们也说不清,专家们正在研究着呢。
我:你们觉得自己是藏族吗?
薛行神代:我们还是认为自己是藏族,是白马藏族。
我:如果光说藏族,不说白马准确不准确?
那不准确!(几乎在场的所有人异口同声地这样说)
正像薛行神代老师说的那样,今天人们的热情已经不高了。虽然今天是正月十五,是薛堡寨表演“麻昼”的日子,但直到中午1点多似乎还是没有表演的迹象,与之前热闹的入贡山相比,薛堡寨显得比较安静,只有村支书家的大喇叭里放着欢快的流行音乐。此时支书不在家,薛老师说是出去叫人了,这一景象似乎与铁楼乡尤其是入贡山的“池哥昼”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两天的入贡山被当地人称为“歌的海洋舞的世界”,到处是欢声笑语,人们尽情地享受狂欢,而眼前的薛堡寨却似乎与平常没什么差别。电视台的摄制组、外国友人、县上领导、研究人员……这些天他们都云集在入贡山,而很少有人踏上薛堡寨,那么眼前这两个村寨景象的差异是否与此有关呢。当然入贡山人的“池哥昼”并不主要是表演给外来人观看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外界的关注更能够促进当地人对自己仪式的重视。因为“自我是不断地在与他者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流传在人们生活中的民间舞蹈亦是如此,是在与官方、与外界不断的互动过程中被强化、被建构的,虽然直到现在薛堡寨还是没有仪式的氛围,但是当人们向我谈论起他们村寨的“麻昼”时,也都充满了兴奋、激动与自信。两点左右支书叫来了几位年轻人,开始在家里换装,院子里响起了锣鼓声。
附图37 “麻昼”装扮
也许是听到了锣鼓声,村支书家来了好多人,像杨茂清老师这样80多岁的几位老人也都赶了过来,虽然他们年龄已经很大了,也听不清我的问题,但是从他们的眼神里能够感受到高兴的情绪,因为“今天就是跳这个的时候”!院子里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看着年轻人换装,也过去帮忙,直到下午3点多钟,随着三声炮响,薛堡寨的“麻昼”正式开始。
附图38 薛堡寨的“麻昼”表演
下午4点多我打算要离开薛堡寨了,原本已经出了村,薛行神代老师又把我请到他们家里。进屋刚坐下,女主人已经端来一盆煮好的肉,薛老师又给我倒满自家酿的酒。这是白马人过年的习惯,无论走到谁家,主人都要以酒肉款待,客人也要毫不客气地接过来。由于时间关系,稍坐片刻后我们准备下山了。金支书、薛老师一直把我送到寨口。
晚上6点多回到了草坡山,此时迎火把的队伍已经上山了,大妈家的孙子和孙女去了。听说迎火把也是这次纪录片中的重点镜头,摄制组的几个人和草坡山人一起上山了,还有几个人把摄像机架在了对面的山上。
直到九点钟迎火把的人还没下来,此时对面山上却响起了歌声,也有一队人拿着火把下山了。
我很好奇,问旁边的大妈这是哪的火把,大妈告诉我这是住在草河坝的汉人的火把队。我更好奇了又问:“这里住的汉人每年也都迎火把呀?”大妈说:“他们也迎呢,但是要比我们晚,我们这里的火把不走,他们那里不敢走。我们的火把也比他们的亮。”大妈一边说一边往山上看,能够感觉到她等得有点着急了,“娃们怎么还没下来……”
又过了一会,山上亮了一下灯,随后隐约听到歌声,又过了一会儿,看到点点微光闪动,再过了一阵,能够清晰看到一条火龙从山上盘旋下来,歌声越来越近、火光越来越亮。迎来的火把都汇聚到了村里的大场上,全寨子的人都出来了,火堆有三四米高,黑夜的天空也被映照得格外明亮。今晚的“火圈舞”是拍摄的重点,摄制组的人搬来了一箱啤酒,在场的年轻人一人一瓶,大家一饮而尽。此时村寨的大场上已经响起了歌声,大家拉起手渐渐围成一个圈,领头的是大伯家的儿媳,也是乡长的爱人,她是麦贡山人,嗓音非常高,在她的带领下,女声高亢悠扬,同时男声也不示弱,歌声此起彼伏飘**在山谷。
附图39 草坡山迎火把后跳火圈舞
2012年2月8日 阴有小雪
今天是草河坝跳池哥的第二天,昨天来了很多客人,大妈家里人晚上很晚才睡,可是早上8点多就起来了,我们早上10点吃饭,然后我换上新装,出去看池哥。当时在入贡山、迭部寨看池哥昼的时候总还惦念着草坡山的仪式,因为想着今年草坡山是提前排练过的,应该很好看。
午饭后我来到会首家院子,这时只有两三个人,其他人还没有来,又过了一会儿,跳池哥池母的人全来了,在大伙的帮助下换好服装,但是跳知玛的人还没找到。这时有人进到会首家,乘人不备在一个人脸上抹上了黑锅煤,无奈之下此人只能进去化妆将脸都涂成了黑色。
过了一会,几个人从远处走来,边走边说白马话,语气很强硬,虽然我听不懂,但是感觉到是在批评什么。我问雪儿在说什么,雪儿的回答印正了我的猜测。他们走过来后又说了几句,周围的人赶紧准备,池哥昼正式开始了。
今天表演的人员与录像时的人员似乎并不相同,有新的年轻人加入,所以表演的人动作也不是很熟练,围跳了一圈以后,池哥老四的服装出现了问题,离开队伍走到旁边,这时马上有人上来给他重新装扮,一边装扮还一边给表演者讲动作要领,不时地示范一下。草坡山的池哥跳得比较轻,双手拿着牛尾往上扬而不是往下划圈,脚下垫着走,也不扎马步。池哥转弯时玛够尼的动作尤其明显,与入贡山的正好相反,入贡往下,草坡山往上。
草坡山跳的时候先在会首家跳一下,然后在村寨大场上跳了几圈,之后“池哥昼”的队伍来到了坪上的第一家开始跳。与入贡山从东向西地进行“池哥昼”的表演不同,在草坡山是从上向下跳,这与草坡山的村落分布有关。入贡山人说由东向西是因为东边为大,而到了草坡山却变成了上边为大,可见意义产生是随人的实践而变化的。
今天是草坡山跳的第二天,共有30户人家要跳,由于每一家都要敬酒唱歌,所以跳的进度很慢。村寨的大场上时不时会跳起火圈舞,我也加入火圈舞的队伍中,和当地人一起狂欢。下午大伯也走出家门,在大场上看大家跳舞。大伯性格比较孤僻,可能与早年一直在外边有关。即便是这样,大伯今天也出来和大家一起跳舞。
附图40 草坡山烤街火跳火圈舞
晚上10点多才跳到大伯家里来,家里跳完后还有八家才进行送神仪式。我们在火炉边烤火,等待最后的送神仪式。三姐出去看池哥了,说到时候来叫我们。过了一会她回来了,脸上被抹了黑煤,原来到了晚上知玛会把自己脸上的黑煤抹给其他人,三姐就被知玛抹黑煤了。此时的村寨沉浸在狂欢的氛围中,池哥在院子里跳的时候,大家还围上去跳火圈舞,此时火圈舞已经成为年轻人狂欢的方式,大家手拉着手,形成一个集体,此时已经看不到大伯交给我的火圈舞的动作形态了,但是却能够感受到火圈舞带给大家的欢乐。人们在天寒地冻条件恶劣的环境下唱歌、玩耍,以舞蹈的方式狂欢、凝聚,白马人是小年大十五,十五就要唱歌就要跳舞。
大约到半夜两点钟,听到了锣鼓声,大伯说这是要送神了,我们赶紧从家里出来,到送神的地方等待池哥下来。这时天上飘起了大片雪花,不一会地下已经落了一层,我们在雪中等待池哥昼队伍的到来,此时山谷里寂静一片,雪花静静地从天上飘下来,在这寂静的深夜里,只有跳池哥的锣鼓声,还伴随着人们的欢笑声。森林、河流、天空、大地浑然一体,而在这种环境下人显得那么渺小、微弱。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把人们集合起来,让大家手拉着手,又唱又跳,扮演威武狰狞的形象,才能增强人的存在感,增强族群的自信心,由此才能在人口稀少、环境恶劣的条件下生存下去。此时我真正理解到,池哥昼是白马人面对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一种自我塑造与强化。
大约等了二十分钟,池哥才下来,大家唱着玛知玛咪送神。按照族群规定,女的到了中途就不走了,由男的去送神。但当时我忘了这一禁忌,竟然也随着送神的队伍走下来。到了送神的地方,放了一声枪,有人拖着纸盘子让每个人都吐口吐沫,然后点香、跪下、念咒,这样把瘟神送走了,大家一起吆喝,从送神的地方一起走回村寨。
2012年6月24日 晴
今天要去班运良家拜访,班运良是班正廉老先生的儿子,村里的贝莫、知玛传承人,上次来因为家里有事没有机会单独访谈,这次正好在家,我打算对他进行一次深度访谈。班运良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但是记性特别好,像朝畏得、开仪这些都会。他家在上寨,院子里还是土路,房间里传出阵阵佛乐,好像还有一个佛堂。
我:您信佛啊,拜的是哪个佛?
班运良(以下简称班):嗯就是的,我拜观音。
我:您是村里的贝莫,贝莫是什么意思?
班:贝莫就是啥都懂一点的,请神送神这些都懂。斜都开就是送天神,是最关键的,池哥这些都跳完了,就要送神,我懂的是最多的,我是和我父亲学的,我二哥也懂,研讨会上洒这些就是请神,正月十五在斜都开杀羊是谢神,正月十四是敬方神,十五就要谢神,方神是指高山土著,再搜北机。再搜北机是汉语,高山土著,盘古龙王都是汉语,藏语忘了。那天要给山神打个招呼,村寨了各方都安全顺序。我们这里的神有高山土著、盘古龙王、盖古龙王、小儿龙王、金都喇嘛、银都喇嘛、邪巴喇嘛、持巴喇嘛,那个还多哦!
我:这些神是入贡山的还是整个白马人的?
班:每个村寨的神都不一样,最后结束的时候喊全山头的神,我们藏民山头的神都要请,迭部寨、到对勾、枕头坝、草河坝、朱林坡、强曲、案板地、入贡山、中岭山、立志山、麦贡山、家世山,十二个村里的神都要喊道,十五那天都要喊道,入贡山是再搜北机,搜日涅世来买、涅世咋噶、派日达草日系、以来日达、赞歌则买、阿里都住、也撒都住、邹吾购机、涅买够耐吉、果道神买、占勾神都涅日都、找诶乃买占拜都。这些神是山神也都有庙。再搜北机汉民叫七座山,我们叫再搜开。这是四山班家的仙人,七兄弟在高山割板子,他们割了一些后嫌太慢就拿手搬,手没有掰开就长在木头上了,这样他们就一直在山上,修了一座庙后来把这七个人尊成为四山班家的山神。
我:您什么时候开始跳的?
班:我从十五岁开始跳知玛,池母也跳过,池哥没跳过。一般都是十几岁跳。知玛脸上要抹黑,有的人嫌脏,嘴里要会说,还要有个朝畏得,撒完后还要说门声传,最后池哥走了还要说吉祥话,有的人不会,就跳不了。我第一年跟着老人跳,第二年就能自己跳了。
我:村里的人都能跳池哥昼吗?
班:以前村子里没有儿子,从外边找来的儿子不能跳池哥,现在孩子们能跳的都跳。六几年的时候,杨家张家就只能抬桌子,以前条件差,全村就我们这里有一个桌子,跳到谁家就把这个桌子抬到谁家。以前杨家张家就是给我们放三眼铳,打锣鼓架子,不打就不行。
我:表演知玛不容易,要说很多词,有什么讲究。
班:知玛刚开始说的是汉语,朝畏得和斜都开说的是藏语。朝畏得是池哥从院子里跳完进屋,坐下以后,就要朝畏得,现在的人有的不懂,进屋以后没有朝畏得直接就喝酒了,这就是对神不敬,应该先给神洒酒,然后才能喝。朝畏得就是把缸里泡酒的粮食洒出去。朝畏得敬的是天神、池哥,主要给池哥洒,池哥是神,装池哥的是人,先给神洒了,人才能喝。知玛进来的时候说:一送财门大大开,二送荣华富贵来,三送金银冰斗大,四送四季大发财,五送贵子早登科,六送文武状元来,七送七子冰斗大,八送八仙过海来,九送要说十个满,十一要送摇钱树,十二要送聚宝盆,聚宝盆和摇钱树,早老(扛)黄金晚老银,晚老(扛)黄金没秤称,初一早起拣四两,初二早起拣半斤,初三初四不许拣;二十四个元宝滚进门,滚进门不滚出,滚了班门添裳衣,堂地有!就进门了,池哥出去是烧一些纸,我们这几位大客在班门殿上歇了一晚,我们走过以后你们的本家祖神啥子神,迎护你家,老者长命百岁小孩寿命安长,孩男孩女管啥顺序,都成席上,恶人远避、贵人扶持、脚踏四方、方方兴利,牛羊家畜上山如龙下山如虎,畜畜窝鸡显出大贵低头吃草抬头揽彪,我把东家的咳嗽贝机、温猛厉腥全部带走。这样东家就高兴了,说吉祥话,把不吉祥的都带走。这是人神一理,人来了给做饭、倒茶,人就高兴了,神来了给喝酒说好听的,神就高兴了,这是人神一理。
我:池哥池母是什么样的神?
班:池哥是天上派下来的,池母是菩萨,老四是钟馗,老大是二郎神,都是天上的大神,我说的这些村里跳知玛的都乱跳。2009年我就没跳了,2009年我信佛了,这些年杀生,信了佛以后就不敢再怎么杀生了,也就不说了,也不跳了。我不说了村里的好多人都不会说,只能说几句。我说得最多最全面,其他人不懂应付一下,说几句就没了。
我:请池哥昼面具的时候您也要说请神的话吗?
班:正月十三把面具拿出来,选好人,一人拿一个面具。选人的时候不说,把面具从箱子里拿出来也不说,烧个纸念叨两句就行了。选人的时候是在支书家把人都叫来,问你愿意跳不愿意,愿意跳了就跳老几,然后把面具抱走,晚上准备去了。十四就装(扮)出来了。我们这一辈的人都跳过,再下一辈都能跳。
我:谁不能跳?
班:现在都跳,以前外姓不能跳,能参加,有人的今年家里有事,他心情不好,自己就不跳。
我:跳的要专门拜师学习吗?
班:不用学,我爸爸就跳,我们从小看。
我:给你教过吗?
班:教过。
我:什么时候?
班:十四的那天,有三个知玛跳,他就教呢,他不教就不会,他没有化妆,他在旁边带着我们跳。提前不教。
我:阿里改昼是什么意思?是跳什么的?
班:阿里甘昼有个传说。以前有个藏王叫闹拉捏吾,他的夫人被老鼠精害死了,害死了后放到床底下,老鼠精就变成了闹拉捏吾的夫人,但是闹拉捏吾不知道,下边人知道后告诉他,闹拉捏吾不相信。但是后来也有所发现,就派人到天上请猫,猫是天上派下的,派了三只,去请猫的人把猫装在口袋里,搭在肩膀上,别人告诉他们这猫不能看,看了的话就跑了,走到了水边,他们想看一下猫怎么样了,刚把口袋打开,猫就跳到水里了成了水猫,又走了一会儿他们说再打开看一下,刚打开猫又走了,成了野猫,最后一个再不能看了,这个就没看拿回来了,带回来后把猫放了,猫把老鼠精吃了。猫吃了凡间的饭不能上去了,上天派鸡下来叫猫回去,它吃了凡间的饭又不能回去了,鸡就对着天叫咯咯咯,意思在说不给猫!上天又把狗拍下了,它又吃了凡间的饭上去不了,这样狗被绑着给人看门。阿里甘昼就按照这个跳,杀了把肉到处散了,中间的是老鼠精,旁边的是白猫。知玛有磨刀(的动作),向上指(的动作)是在寻找,然后看在哪个山上,然后剥皮,抽筋,分肉,然后给大家散了。
我爷爷就懂,我爷爷是村里的头人,“**”时就变成四类分子,所以这片地好,是全村最好的地。爷爷这辈就在这住,爷爷也是知玛跳得好,他五几年的时候端公什么都会。
我们的池哥不能随便跳,如果随便跳了天会下大雹子呢,上次省上来人让我们入贡去寨科桥跳,人还没有回来冰雹就下来了,只有十四十五跳是顺利的。我们的面壳子是古老的,其他寨子都是80年代以后做的,我们村的是古老的,每年都要杀一只羊祭所以是有灵的,不能随便拿出来。多亏我们的老支书班尚林,把池哥池母藏起来了,藏了十来年,“**”要跳的时候县上来人要斗呢,那时候要把房基都砸呢,我们老人上去把它放倒就没砸着,以前房脊上是鸡头、羊头、牛头三种,其他人家的都砸了。
上次去兰州跳,村里的人说要带上,当时就打开雷了,再就不敢拿了,最后文化局买了一套,乡政府买了一套,以后就拿新做的跳,旧的不能拿,去年我们到白马路去就把旧的拿上了,当时是对它说,我们这次把你拿上以后要把你裱画一下呢,这才把它拿上了,一般不敢乱拿的。
跳完以后会首(会把面具)放到干净的地方,楼上或者柜子里,不能乱放,也不和粮食放在一起,要单独放。这次研讨会跳用的是新面具,20号跳19号下午就打雷了,这时正在商量跳新的还是旧的,最后说干脆跳新的,旧的还是算了,你们到草河坝后,我们这就是大雨,但是庄稼没有伤。
我们村里的面具有一两百年(历史)了,是个四川匠人刻的,那时是我们这里的头人班启明请了个四川的匠人来刻,头人30多岁就死了,他的夫人我们小时候见过,我们小时候她已经90岁了,班启明是支书,比我爷爷高一辈,班启明先是头人,然后是下边一个人,再之后就是我爷爷当的头人,这两个头人到旧寨下边去了,我爷爷就跟着,他们酒喝多了我爷爷就扶着,我爷爷不愿扶就跑了,他们说我爷爷调皮。
我不识字,记性好,每年看心里就记下来了,第一次跳时候跟着我们这的老人班志新跳,他在前面我在后边,第二年大部分都会了,我自己就能跳着说了,后来我就带着两个来跳。朝畏得懂得人不多,说不下来,跳的时候很多人去看电视了,更不会说了。
我:正月十五要迎火把,入贡山那天是跳完再去迎?
班:对,要跳完才去迎。十二点多到处的迎火把都下来了,我们还没上去呢。十五那天就要跳得快一点,第二天的家户也要少一点,正月十四跳到两点多,有时候酒喝多了时间就长了,这个时间是老大在掌握,老大坐着不起别人就都喝酒,老大起了大家就都起来了,快慢由他定。我们小时候就是十一点多,只能迟不能早,这是热闹,不能往前赶,往前赶没意思,跳完了就没事了,就睡觉去了,第二天有个迎火把会首,干部们都催,十四热闹,跳到几点都行,十五要赶时间家属也要到,会唱得也少,会唱的都在上边,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都是这样十四到几点都行,十五要迎火把就得赶时间。以前村里有二十多户人,现在有九十几户了。以前我们是第一家跳的,我们家就要跳阿里甘昼,下边要在班海平家跳,班海平的爷爷以前就跳知玛,他爷爷是南坪人,一共在四个地方跳。秋昼在班尚林家跳,下边还有班季民的爷班占柱家跳,池母谢礼在班重生家,他是我伯伯,他的孩子们有的跳。现在都乱了,哪里愿跳就跳。
我:池哥一直是这样跳吗,您觉得谁跳得好?
班:小时候池哥就是这样跳的,秋昼有个六十几的跳得最好,其他村里都变了我们这里是最古老的跳法,今年过年十四、十五跳得好,20号研讨会那天跳得不好,乱,不整齐,秋昼转过了之后我们知玛跳过去,池哥也应该跳过去,双方都要过来,这就是整齐的,但是那天我们跳这边,他们跳了那边,有点乱。
我:我看到每个村寨池哥的动作不一样,有的是往上招,有的是往下扫。
班:池哥那牛尾的动作是往上招,往下扫不对,下边的往下扫(下边指的是麦贡山),草河坝池哥是舞蹈形式的,我们村池哥跳法是支书的爷爷,班鲁伯老先生从寨科桥学来的,原来我们村子也不太好,寨科桥人以前跳得最好,我们村里的老动作是老支书从寨科桥学来的,现在寨科桥大多成了汉人了,只有几家藏人,白马语言都没了。
秋昼的动作就是班鲁伯学来的。秋昼双手打开,撞肩、背对背拉手这些动作,以前还有两个动作,背对背分开跳、叉腰左右转腰。那天太热了,那是冬天跳的,夏天跳太热了。秋昼每个动作跳三次,三次算一遍,做三遍。
我:班鲁伯学来秋昼之前,入贡山没有秋昼吗?
班:以前也有,跳得撇,池哥昼的动作也是从那学来的,其他地方没有阿里甘昼,池母谢礼,秋昼。草坡山的动作是从白马路学来的,曹乡长的父亲小的时候就到白马路,他从那里学来的,还有自己编的,按照舞蹈的形式跳的,不是古老的。其他村寨和我们差不多,但是详细的看还是我们的好,耍得大方,往下甩是软弱的动作,往上甩是勇猛的动作。
我:四山班家的山神是一样的吗?
班:不一样,入贡山的山神是再搜北机,四山班家山神各有一个庙,再搜北机是四个山都要祭的,迎火把都要到自己的庙里去迎,莫勒及各极是麦贡山的,中英泽麦是中岭山的,了瑟吾塔来是立志山的,入贡山就是高山土著。我们入贡山庙里的画板,最上边一个女的一个男的,一般骑马的是掌案神。白马老爷是男像,高山土著是女相,再搜北机是男相。
我:池哥昼最早的动作是怎么来的?
班:我们小时候支书的爷爷就教着呢,跳的不对了就要说,十四、十五他不戴面具就从前边领着跳,后边的跳的不对就说,“不易忒!”意思是把刷子抬高一些,跳的软的话就说没吃饭啊!这就是说手不能低,我们的特点就在这,其他的刷子不好,太低,不雄势。
班运良爷爷那辈应该就是在1900年左右,这时是清末民初,由此可见当地人知道的准确时间大概就是1930年左右,刚民国时期,那时抽大烟的应该是有钱有地位的人。
旁边的一位老师给我讲了一段有关银鱼子和拉毛子的故事。
银鱼子和拉毛子一个特别能说,一个力气特别大。拉毛子活的时候,口才特别好,上了厅堂后能够为自己辩护,把死刑免了。银鱼子一个人能打过几十个人,官府都害怕他,官府说谁把银鱼子的头割下来要奖励多少钱,后来银鱼子的头让人割去了。银鱼子在寨科桥死了之后才把头割下来,给了官府,据说把银鱼子的头挂了三年。我们村里有个坟,民国年间的石碑,是银鱼子的后人立的,银鱼子的坟就在我们的房子那,我的先人们就见过银鱼子,我太爷爷见过银鱼子,人长得非常魁梧,他是我们的头人。
我:您觉得今天的池哥昼跳得好吗?
班:有些动作应加进去。像秋昼两人相握,跳过来跳过去,这是拜五方的动作。这些动作都应该加进去,要不然就失传了。应该有个传习所,有专门人来教,这个应该是本村的人来做,而不是外来的人做。有些人历史说不下来,张主席知道,说下面都没事了,入贡山这里还可以,下面就是指麦贡立志中岭,他们的动作都没有了。
我们小时候老年人跳的好得很,老年人身体也好,现在年轻人跳得好,班支书的爷爷,池哥跳得好,下边还有一个老人知玛跳得好,以前他们跳知玛的时候所有人都看知玛了,池哥还没有多少人看,其实现在也是一样的,他们惹笑,八几年我们一块跳,有带子,现在是光盘,班志新有这个带子,这村里去世了的人都在里面跳呢,班志新、班志新的父亲都在里面呢,我们入贡山人都是亲戚,我们村的年轻人现在唱的都是外边的歌,像噢司老、玛知玛咪都是白马路那边的,我们本村的歌他们都不会唱。
麦贡山以前是民族文化村,这里的藏民中最文明的村,各方面都行哩,村舍、道路、卫生情况,等等,后来各方面都不行了,没有研究价值了,“5·12”地震后又都修成了一层楼房,没有了白马人的特点,而且房子也变小了,他们闹了很久,现在又在说要在上边再加上一层。
我:池哥选人有什么要求吗?
班:池哥就是要找年轻人,十五六岁就可以跳了,身强力壮的,跳到四十左右就不跳了,太活跃了也不好,池哥不能太活跃,要拿得住。选择池哥的标准是,拿得住,身强力壮、正气。
此时班运良老师的爱人已经把饭菜端到桌子上了,班支书、班运民也都来了,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