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能获得北京市社科理论著作出版资助,以这种形式面世是幸运的。博士论文的完成得益于诸多良师益友的指导与帮助,需在此一一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要感谢博士导师朴永光教授。先生治学严谨、教导有方,每次的交流探讨于我而言都有质的改变。朴老师正直的人格魅力和对舞蹈事业的责任感深深地影响了我,也引领着我完成研究。从课题的选择到成稿,导师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我的导师表达深深的谢意!其次要感谢硕士导师刘建教授,感谢刘老师在硕士期间的严格要求与训练,使我这个只会跳舞、教舞的学生也能够坐得下来去写舞、说舞,为后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刘老师始终保持学科前沿探讨的思维和深刻的反思精神,给予我很多思想上的启迪,在此对刘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

此外要特别感谢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与潘蛟教授。王老师的“艺术人类学”与“民族志研究方法”两门课程使我受益匪浅,也为本书的完成提供了可能性。在论文写作最困难的时候王老师给予我关键性的意见,使得本论文有了突破性进展。博士期间有机会聆听潘蛟老师的课程,“族群理论”课更是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也给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思想源泉。感谢邓佑琳教授、林继富教授、刘铁梁教授,在论文开题与答辩阶段为本论文付出的心血。

感谢曾维益老师,曾老师从事地方史研究多年,对白马人的社会历史已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他无私地和我分享研究成果,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为论文的完成提供了巨大帮助。感谢语言学家孙宏开教授,多次的田野调查中都见到了先生的身影,他不辞辛劳、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让我深刻感受到学者应有的责任与修养。感谢甘肃省社科院图书馆馆长王玉祥老师,在百忙当中抽出时间帮我解决论文难题。感谢陇南市政协主席张金生、文化局局长陈永贵、政协民宗委主任邱雷生,他们为我的田野调查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在收集地方史料、图片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大帮助。感谢李世仁、谭吉昌先生,二位老师给我提供了珍贵的地方史料。感谢平武人大的益当珠主任、南坪文体局的班海平老师,他们的坦诚相告使我对当下白马人的认识更为全面。

本书能够完成得益于田野调查中每一位报道人的帮助。感谢曹斌、班保林、班纪民、班运民、班运良、薛行神代、金海全、余林机、曹富元、班尚孝(还有很多不能在此一一列出)是他们牺牲休息时间,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问题,和我分享他们的经历、感受,给我表演、示范,手把手教我舞蹈,为我获取第一手资料提供了可能。还记得巴甲大伯一边带我跳一边给我讲,几乎每天都到嗓子说不出话才结束;大妈听说我要回草坡山,更是丢下县城上学的孙女,和我一起回草坡山专程为我做饭;听说我要采访班正廉老人,家里人走了近一个小时的路把老人从盘古庙背下来;班主任的母亲精心为我打扮,给我穿上她亲手做的新衣;曹斌大哥不仅开车送我往返于各个村寨间,还带我翻越岷山来到平武,亲历六月雪景的奇观;离开强曲时所有人唱着歌送我到村口;离开入贡山时,大家聚在支书家里举行仪式为我送行……田野的一幕幕经历既是论文的珍贵资料也是我心里最宝贵的回忆,他们的真情与质朴带给我感动,也让我对生命有了不同的认识。

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一直是我坚强的后盾!

感谢像家人一样的博士好友——马茜、张影舒、白赛藏草、孙淼、孙嫱、马迎雪、刘东旭、代启福。他们不仅让我免于一人一班的孤独与困难,获得集体归属感的温馨,更是让我在跨专业研究学习的道路上有了坐标,心里踏实。感谢好友一直以来的陪伴。

最后还要感谢温暖的大家庭北师大舞蹈系,漂泊多年后能够成为她的一份子是非常幸运的。感恩的同时我会更加努力,全心付出。论文能以此形式出版,还得益于学校的平台和学院的支持,更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事、朋友。

论文完成于2012年,其中一些讨论是对当时现象的记载与思考,同时书中也有一些遗憾和暂时不能完善的地方,敬请读者们批评指正。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宋旭景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在此也向她表示深深的感谢!

王阳文

2016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