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海子、峡谷、森林……山水环境孕育出奇丽的歌声和舞步;
池歌、山神、自然信仰……歌舞中迸放着白马人炽烈的祈望与倾诉。
——田野手记
激烈的族属争论成为白马人当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带来了今天对白马人文化的关注与研究。中国陇南网中介绍白马人的文章这样写道:“在文县和毗邻的四川平武、九寨沟县的大山深处,生活着一支总人口约2万人的独特民族——白马藏族,他们是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古代氐人的后裔。由于白马人长期居住在偏僻封闭的大山深处,至今保留着原始古朴、独特奇异的民族风情,独特的白马人民俗文化,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关注,成为争相研究的热点。”[1]陇南文县网中写道:“在甘肃文县的大山深处生活着一群独特的人群,他们身着五彩华丽的服饰,头戴独具民族风情的沙嘎帽,祖祖辈辈过着淳朴、宁静、祥和、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就是居住在文县铁楼藏乡的白马人。白马河流域是白马民俗文化的发源地,被认为历史悠久,古朴独特,是中华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至今传承着浓郁的古氐遗风,是独特的优质文化资源,白马人的文化具有‘唯一性、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2]在这样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遥远、古老的族群,它为民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自然实验室,“原始”、“古朴”、“独特”、“奇异”作为白马人的文化特点,也被用于对白马人舞蹈的描述与界定中,并以其手舞足蹈的身体形态共同构筑起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与浪漫想象的边缘群体。然而,在白马人村寨,智能手机、平板电视等这些现代化的电子设备一样存在,越野车、水泥路也拉近了白马人与现代社会的距离,他们并不是存在于一个封闭、静止的世界,但同时也不是一个“没有历史的”群体,所以只有踏进田野才能真正走近白马人,认识白马人的舞蹈。
图2-1 白马人分布区
白马人主要集中在甘肃省文县的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乡,四川省平武县的白马藏族乡、木座藏族乡、木皮藏族乡及南坪县的勿角乡、草地乡等地。从2011年到2013年笔者先后四次来到文县白马人村寨进行田野作业,2012年夏天又到了平武县的木座、厄里和南坪县的勿角进行考察。虽然今天的白马人总人口不多,但村寨都位于高山之上,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对于我这个城里人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要再跨省,就更加艰难,因此我把主要田野点选定在文县,并把入贡山、草坡山、薛堡寨作为我的主要调查地区。文县有四千多白马人,铁楼乡的迭部寨与平武县一山之隔,石鸡坝乡的薛堡寨与南坪县相接,村寨的舞蹈活动中既有与平武相似的“池哥昼”(平武称“跳曹盖”),也有与南坪相似的“麻昼”(南坪称“舞”)。这些年在陇南市政协的带领下,文县还全面开展了大力挖掘、整理、保护白马人民俗文化的各项活动,白马人也积极参与其中,以文县白马人为切入点是理解当代社会中的白马人与白马人舞蹈的窗口。笔者不懂白马语,但由于文县话也成为今天当地的白马人日常交流的常用语,所以笔者这个甘肃人与他们交流起来还是带有点“地方性”色彩,随着田野考察的深入,笔者也能说几句简单的白马话了,还经常得到当地人的鼓励,曹乡长对我说:“你舌头软,说得不错,我把你培养一下,下次来就和我们一起唱……”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中笔者与当地人也渐渐熟悉了。本章以田野考察为背景,力图对文县白马人的生存环境、历史沿革和今天的生活状态进行整体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