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瞿先生,您刚才着重谈了如何进行理性地、科学地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问题。我们觉得事实上这已经涉及史学批评问题了。现在有一些史学界的朋友,认为时下的史学界太过于沉闷。您能否就20世纪中国史学对史学批评与史学发展的关系,谈谈您的看法?
答:史学史是一门反省的学科,是历史学自我反省的学科,史学批评也是一种反省。不论是研究史学批评的,还是被别人论述到的,都是在这个总的反省范围之内。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一种自觉的认识,即史学批评是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史学的发展当然主要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客观历史发展的驱动,但是史学自身也不是被动的。它自身的活力之一就是批评,就是反省。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史学批评是促进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没有史学批评,历史学的理论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历史上看,这个问题是很清楚的。司马迁对《春秋》的评论,班彪、班固父子对《史记》的评论,范晔对《史记》《汉书》的评论等,这都是在提高人们的认识。直到刘知幾写出《史通》,全面评论他以前的史书和史家,人们对史学的认识就大大提高了。我们知道,在史学批评史上,《史通》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想,古今道理是一样的。
现在历史学界的朋友对于史学批评大多不满意,各方面都不满意。那么不满意的地方在哪里呢?一个是没有太多的商榷,没有太多的切磋。这种情况如果说是“沉闷”的话,确实如此。我们知道,过去有两句话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什么要“百家争鸣”呢?没有商榷,没有争鸣,怎么能够发展呢?大家都平平静静的,你讲你的,我讲我的,学术怎能发展,理论怎能提高?有人说当今中国无书评,这当然说得绝对了一点,好的书评还是有的,只是为数不多。再一个是人们对理论的兴趣比较淡薄,这是当前史学研究、历史研究当中的重大问题。不关注史学界的重大问题,势必形成理论上淡薄的现象,这种情况对于史学发展是不利的。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到批评是史学发展的内在活力之一,是理论发展的活力之一的话,今天我们就应该开展正常的史学批评。
问:您说“应该展开正常的史学批评”,那么怎样才是正常的史学批评呢?
答:关于史学批评,我常常想起白寿彝先生的一些文章,一些论说。白寿彝先生讲,要关心当代人的著作,要开读书会,多写评论。评论的出发点是与人为善。评论不是吹捧,评论也不是挑眼。评论是切磋学术,目的是发展学术,发展史学。白先生讲得很好:写评论,要站在作者的立场上,用商量的口吻来表达看法,比如说:“你这个问题,要是换这样一种说法,是不是更好呢?”这样提出问题的话,既指出了别人的不足之处,也表明了你的观点,读者又容易接受,作者也可以理解。要真正开展批评,就要有一种和谐的气氛,今天我们讲和谐社会,这个和谐社会,我看也包含一种学术上的和谐气氛。同行之间展开史学批评,是为了求得真知,求得史学的发展。至于人们经常说到的学术中的不正之风,如果我们大力开展了在和谐氛围中的评论和批评,不正之风也就会逐渐消退。这要许多人的努力才能做到。我过去写过一些评论,总的来说,不是很尖锐的,但是也还提到了老一辈学者的论著中存在的不足,甚至错误,我和他们之间的学术友谊是很深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是善意的。我不赞成那种盛气凌人的、教训人式的批评,当然我也不赞成没有原则的吹捧。我想这还是白寿彝先生所说的,既不是吹捧,也不是挑眼。要营造这样一个好的氛围,要有许多人带着平常心的心态来参与评论工作,这个气氛一旦形成就会对历史学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