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学境界上的追求[1]

一、世风、学风和文风

中国史学家历来重视风俗的考察和记载,自《史记》以下,史不绝书。顾炎武引用他人的话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在讲到治学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也应当环顾一下当前的“风俗”。

(一)世风、学风、文风的关系

当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浮躁的世风逐渐蔓延开来,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这自然也影响到学校,于是学风也日渐浮躁起来。其具体表现是:急于求成、避难求易,甚至不惜采取抄袭、剽窃的错误手段。此种极坏的学风,目前还在滋长、泛滥。

不良的世风和学风,必然有不良的文风与之相伴。其特点是夸张、媚俗,不准确、不规范,语言贫乏而缺少创造。诸如“打造”“出炉”“浮出水面”“爽”“酷”等用语漫天飞,好像中国语言已经简单到如此地步了。更有甚者,用外国人的腔调说中国人的学术,显得不伦不类。

(二)关于学风的几个突出问题

第一,关于“教条主义”。“中教条”和“洋教条”,都应当反对。

第二,关于历史观的重要性。孔子的“义”,章学诚的“史意”,李大钊、郭沫若、顾颉刚等讲的历史观,都至关重要。

第三,历史是否可以被认识,史学究竟有何用处?这是本学科的核心问题。

第四,怎样看待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善待前人的成果和当代人的研究。正确看待和评价自己的研究所得。

(三)关于文风上的几个问题

第一,表述不准确。如“几千年封建社会”“一直以来”“传统的”“近代化”“现代化”“全球化”等。

第二,立意不辩证。在对某事、某人做判断和评价时,要顾及各个方面,不要只看一方面;在论述某一问题时,要考虑它的前提;在涉及重要论述(如作前言或结论)时,要格外慎于遣词造句,不要不及,也不要太过,等等。

第三,用字、用词不严谨,缺乏讲究和分寸。如“其间”不应写成“期间”,“既然”不应写成“即然”,“即使”不应写成“既使”等。

以上,我对当前的学风和文风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极简要的概括。在此基础上,我们来说说治学中的专精与通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