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传统的方法、新近的方法。我们要正确对待二者关系。我主张:运用传统方法而略带新近的方法,或讲究新近而不弃传统,使二者相得益彰。

下面具体谈怎么治史。第一个问题,是一个定向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在某个领域作连续性、不间断的研究并产出一批成果。这需要5年、8年、10年时间,耕耘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获得一些成果。

有一位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不立常志就成就不了气候。比如,博士论文选题,首先要考虑在写出论文之后,在这一领域还能做什么。博士论文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那么,如何定向呢?

这要考虑几个原则。第一,要有兴趣。没有兴趣很难做出好的成果。

第二,要考虑这个领域有开拓创新的空间。为此,先要做学术调查,关注学术史,了解研究状况,思考哪些问题虽然有人做过但做得不完善,哪些问题没人做过。1977年,我决定回到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中来,经过对学术史的考察,认为从唐代开始,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后来写成《唐代史学论稿》,这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唐代史学的专著。总之,要通过调查,判断某个问题有开拓创新的空间,可望产生开拓创新的丰富成果。

第三,可供较长时间进行研究。我开始着手史学史研究的时候,给自己的历史研究定20年计划,前十年写成一本唐代史学论集,后十年写一部系统的唐代史学史。这时我已经四十岁。

经过这些年,我的体会是:选题要有广度、深度、高度,从而使自己成为这个问题的专家。至少需要三到四个月时间,甚至半年时间来考虑选题,一旦选题确定后,不要轻易改动。

第二个问题,治学要积累。我们要厚积薄发。怎么积累?首先,要认真读书。现在认真读书的人少,读书是一个大问题。《历史学年鉴》曾刊载白寿彝先生的文章《要认真读书》,这是针对年轻人不读书的风气而写的。现在再把它拿出来针对网络热还是有意义的。

一个人不可能读很多书,在治学道路上,必须有几本看家的书。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有那么两三本名著,要非常熟悉,对它们有较深理解。看家书是要精读的,要反复地读,读深,读透。

我个人在大学时,有三本书对我影响很大。一是《左传》。当时赵光贤先生开先秦史选修课,我的大学毕业论文是赵先生出的题目:《论春秋时期各族的关系》。读《左传》使我认识到: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二是《史记》。当时白先生担任系主任,号召全系师生要熟读《史记》20篇。以后我经常读《史记》。司马迁思想之深刻,文笔之优美,体例之严谨,至今仍为史学典范。三是《三国志》。当时何兹全先生开《三国志研读》。用中华书局点校《三国志》做教材。我选了这门课。10多年后,我曾写了一篇文章《怎样讲授史学名著——记何兹全先生讲〈三国〉》。

以上三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在读书的过程中,还自编了《毛泽东论历史》《鲁迅论历史》,感到收获很大。

书那么多,我们要有选择地读。有的书要精读,有的书要通读,有些书要选读,有的书要泛读,有的书只需浏览,看看序言、目录、后记,知道关于某个问题有说法,到哪里去找。这样使自己的知识面拓广。

其次,读书的过程中,要坚持做札记。札记用处很大,章学诚给晚辈写信,讲写札记的重要性。一定要写札记。每日读书则将所见所思札而记之。如果不札而记之,犹如雨珠落入大海,转瞬即逝。札而记之是积累的一个手段。

我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写的札记,现在翻翻还是觉得有可用之处。

读书的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积累是长远的。要积累心得,积累问题。创新从有问题开始。要有疑问,回答疑问才有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转化成论文。

札记之外,还有一种积累的方法是做资料长编。要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其萌芽、发展的过程,按照年代排列下来,这就是做资料长编。在做资料长编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各种问题:资料矛盾,或者出处不同但见解一致。这些也是问题。我们要有问题意识,有自觉的问题意识。从资料中提炼问题,这是创新的开始。任何一个创新都是以前人的工作为基础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继承与创新”的提法是科学的。

资料长编是纵向的会通。与此相应,还要做资料分类。比如,读史学著作的过程中关注史论。对众多史论要善于分类。类例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可以按照时间或性质来分类。根据研究要求,对每类有所概括。分类是横向的会通,没有分类就很难提出问题。类例的方法是治学很重要的方法。

最后,谈创新问题。现在的博士论文都要求有创新,那么,怎么创新?要做到创新,我以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学术史意识。要尊重学术史的发展,尊重前人和今人的成果,从而为自身的研究准确定位。当前的学风存在着重大问题。不说明学术史就是缺乏对前辈时贤的尊重。

在论文的序言中要涉及以下问题:内容、意义、难点、重点、创新点、学术史。学术史中介绍那些综合性的,或分门别类的,或个案的成果,经常看见有人在文中这样说:“……但是,人们都没有注意到什么什么。”以此来说明自己的创新,这说法不合适。应该说:前人取得很大成绩,是重要的参考基础,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以此为基础,我以为在哪些问题上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这样表述才合理,才符合实际。前人的成果是后人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后人超过前人是正常的。

第二,要有问题意识。要有自觉的问题意识。注意在读书、做学术史调查的积累过程中提出问题。有时,在读书或做札记的过程中,问题会“自动”出现在你面前。

第三,要有创新程度的分寸意识。不要过分夸大自己的创新,尤其是不要轻易随便地说“前人没有发现这一问题”之类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