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一:撰写历史,是否一定要有一种历史观作为指导?艺术史应当如何写?
瞿:对于撰写历史,是不是要有一个历史观的指导问题,我想还是应当有的。刚才我已讲了主体和客体的问题,就是说,任何一个史学家都有一个主观的因素,不管你承认不承认,都有一种观念在支配着你的研究。因此,任何一个史学家都不能够摆脱主观的意念,正因为如此,这个主观的意念就应当建立在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之下。2001年11月,我们开了一个全国性的研讨会,讨论唯物史观和21世纪中国史学,深层次上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现在我们看到有一些文章认为研究历史就是要搞清历史的真相,无需什么指导思想,把历史真相搞清楚就可以了。这个观念看起来好像可以成立,其实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任何人都不能排除他的主观意念,因此,我们要努力使自己具有一种科学的历史观来研究历史、撰写历史,这是第一。第二,关于艺术史的写法,它应当建立在历史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一是我们要把艺术的历史搞清楚,二是我们要总结其中的理论成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很多经验教训。比如,研究史学史,我们在很长的时间里讲史学的发展过程,而对于史学发展过程中人们提出来的一些范畴、概念、理论,我们总结得不够,所以到今天我们对于史学史的研究还没有进入一个高层次的理论研究水平上。我认为艺术史的研究应该充分地注意到这一点。
学生二:请问您对艺术史学史怎么看?
瞿:这个比较复杂,我不懂艺术史,只能从史学史的角度,说一点粗浅的认识。艺术史学史,前提是艺术史学,然后才是艺术史学的历史,是这个意思吧?那么这里就有一个什么是艺术史学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个问题主要还不是“史”,主要是这个“学”,这个“学”的发展历史。首先要考虑的是中国的艺术史学史,即在中国的艺术史上什么时候显示出艺术史学已经形成了,这个问题是首先要考虑的。弄清楚艺术史学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然后考察艺术史学有几个发展阶段,我们要把发展阶段搞清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概括说来,中国的艺术史学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然后依次阐述传统的艺术史学、近代的艺术史学、当代的艺术史学,大的框架就是这样子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曾经提出了哪些理论问题。否则,这个“学”字就落实不了,就可能写成一般的艺术史。不知我的这个看法是否有道理,供你参考。
学生三:在我们的印象中,历史研究好像大多是研究政治史,研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发展,这是为什么?
瞿:有不少文章批评中国的传统史学是政治史,所以我们现在要研究社会史,或者是专门史,经济史、军事史,等等。外国人也这样评价中国的古代史学,说中国古代的史学主要是政治史。我看不能够做这样简单的结论。中国传统史学,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就拿“二十四史”这种朝代史来说,它确实包含大量的政治史内容,但是制度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也都包含在内,还有难以历数的人物传记,不应简单地说中国传统史学就是政治史,这是第一。第二,现在有不少朋友提倡研究社会下层的历史,认为以往的历史研究,是研究社会上层的历史,研究社会精英的历史,那么我们现在要研究社会下层的历史。这个说法对不对呢,确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中国以往的史学也不是没有涉及社会下层,特别是野史、笔记,涉及许多社会下层的内容。就是“二十四史”,也有不少内容是和下层有关系的。关于下层社会的面貌,在传统史学里还是有反映的,对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全面地对待,中国政治史比较突出,但是不能把中国古代史学看作反映的政治史。
学生四:中国的历史不应该只写帝王将相,应该写文化和社会进步,历史包罗万象,如何写一部全人类的历史?
瞿:关于这个问题,我首先想表明一个想法,这就是:我们过去曾经拥有什么,我们今后将要创造什么,我们不能用今后将要创造什么来否定过去曾经拥有什么。我可以说“二十四史”是全世界在史学领域的宝库,不单单是中华文明的宝库。至于说写全人类的历史,这只能是一个很概括的历史,绝不可能写成一部很生动的历史,因为历史离不开人的活动,一旦人的活动进入了历史领域,那就不可能把全人类所有的方面都囊括进来。英国人威尔斯在20世纪初撰写的《世界史纲》,就是写的人类和动物的进化史,就是人类演进过程的历史。我们很难设想囊括整个人类进化的历史,那只能从文化意义上去考察,不能从历史学本身的意义上去阐述。这个问题,就构建一个体系来说,主观愿望是非常好的,但是在撰述上是非常困难的。现在有人不断提出这样的主张,但这个主张目前来讲还难以成为现实。
今天我们的讨论就到这里,再次谢谢大家!
[1] 2002年5月,在东南大学的演讲。
[2] 刘知幾:《史通》卷六《叙事》,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