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还要说明几点。
第一,中国史学上的五次反思,都不能视为史学家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因为每一次反思,一方面都有时代的原因所促成,换言之,史学家的反思都不能脱离他们所处的时代及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又都是史学发展上的积累和要求,尤其是思想上、理论上的积累和要求。总之,每一次反思,都是时代和史学共同促成的。
第二,中国史学上的五次反思所产生的影响,表现得有点快、有点明显,如以梁启超的《新史学》为代表的第三次反思;而大多反思都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被人们充分理解并予以接受,成为史学发展的新的内在动力。这或许是一个规律。
第三,史学上的反思之所以能够推动史学的发展,是因为每一次反思都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面世。从刘知幾的《史通》、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梁启超的《新史学》、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一直到尹达、刘大年、白寿彝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做的论述,都在他们所各自所处时代之史学的理论成就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中国史学有自我反思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国史学之树能够常青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1] 2007年4月15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演讲。
[2] 刘知幾:《史通》原序,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页。
[3] 刘知幾:《史通》卷十《自叙》,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1页。
[4] 刘知幾:《史通》卷十《自叙》,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1页。
[5] 刘知幾:《史通》卷八《书事》,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13页。
[6] 刘知幾:《史通》卷五《采撰》,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05页。
[7] 刘知幾:《史通》卷五《采撰》,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09页。
[8] 刘知幾:《史通》卷五《采撰》,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09页。
[9] 刘知幾:《史通》卷六《叙事》,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
[10] 刘知幾:《史通》卷六《叙事》,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67页。
[11] 参见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二《刘子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22页。
[12] 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的《原道》三篇,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13] 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九《家书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92页。
[14]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书教下》,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9页。
[15]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书教下》,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1页。
[16]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书教下》,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7页。
[17] 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释通》,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72~377页。
[18] 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之《史德》及《言公》《质性》等篇,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19]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文德》,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78~279页。
[20] 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文理》,卷五《古文十弊》等篇,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21] 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申郑》《答客问》上中下等篇,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22]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页。
[23] 以上所引均见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1页。
[24] 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全集》第四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65页。
[25] 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全集》第四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89页。
[26] 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全集》第四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06页。
[27] 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全集》第四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08~409页。
[28] 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全集》第四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09~410页。
[29] 白寿彝:《六十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白寿彝史学论集》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40页。
[30] 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58页。
[31] 参见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58~359页。
[32] 尹达:《关于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尹达史学论著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84页。
[33] 尹达:《关于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尹达史学论著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83~384页。
[34]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35]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19页。
[36] 刘大年:《当前近代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刘大年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28页。
[37] 尚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尚钺史学论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页。
[38] 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自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页。
[39] 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自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页。
[40] 白寿彝:《关于建设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几个问题》,《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21页。
[41] 刘大年:《评近代经学》,《刘大年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27页。
[42] 刘大年:《侯外庐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刘大年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