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太安万侶
于是海神之女,丰玉姬卖命自参出[2]白之:“妾已妊身,今临产时。此念天神之御子,不可生海原。故参出到也。”
尔即于其海边波限[3],以鹈羽为葺草,造产殿。于是其产殿未葺合,不忍御腹之急。故入坐产殿。尔将方产之时,白其日子言:“凡他国人者,临产时,以本国之形产生。故妾今以本身为产。愿勿见妾。”
于是思奇其言,窥伺其方产者,化八寻和迩[4]而匍匐委蛇[5]。即见惊畏而遁退。尔丰玉昆卖命,知其伺见之事,以为心耻,乃生置御子而白:“妾恒通海道欲往来。然伺见吾形,是甚怍之。”即塞海坂而返入。
是以名其所产之御子,谓天津日高日子波限建鹈葺草葺不合命[6]。
然后者,虽恨其伺情,不忍恋心,因治养其御子之缘,附其弟[7]玉依昆卖而献歌之。其歌曰:
赤珠辉光,闪耀逼人。
串珠之丝,通体光明。
然汝之形,同于白珠。
高雅脱俗,至于永远。
答歌曰:
远海之岛,鸟栖之所。
共枕吾妻,今生难忘。
故日子穗穗手见命者,坐高千穗宫,伍佰捌拾岁。御陵者,即在其高千穗山之西也。
是天津日高日子波限建鹈葺草葺不合命,娶其姨玉依昆卖命,生御子名,五濑命。次稻冰命。次御毛沼命。亦名丰御毛沼命,亦名神倭伊波礼昆古命。
故,御毛沼命者,跳波穗,渡坐于常世国。稻冰命者,为妣国而入坐海原也。
本文节选自《古事记》,[日]太安万侶著,武田祐吉,仓野宪司译,东京:岩波书店,1958年版,第143—147页。
【导读】
太安万侶(?—723),为日本奈良时代的文官。据《续日本纪》所述,太安万侶于庆云元年(704)一月七日拜从五位下,和铜四年(711)四月七日授正五位上。同年奉元明天皇之命,纪录由稗田阿礼口诵的《帝纪》和《旧辞》并将其编纂成史书,翌年正月向天皇呈上野史小说《古事记》一书。灵龟元年(715)正月十日官拜从四位下,翌年(716)九月二十三日就任该氏族中官位最大的“氏长”。养老七年(723)七月七日去世。官拜民部卿,从四位下。相传又参与《日本书纪》的编撰。所撰《古事记序》仿唐长孙无忌的《进五经正义表》《进律疏议表》及《文选》等文体。
《古事记》是日本书面文学的开山之作,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日本的文学作品以及历史传说等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所以失传和误传的现象经常存在,这也是《古事记》之前的内容常常被质疑的重要因素。《古事记》出现之后,打破了口耳相传的传统,弥补了日本文字记载的空白。作为第一部书面作品,其在日本文学出版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书中大量神话的描写也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与灵感的来源。
选文节选自上卷的最后一段,内容为神武天皇即为传说中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的诞生,故事本身极具有神话色彩,很可能是日本对中国的皇权神授的一种模仿,从而编撰了天皇的故事,毕竟神武天皇所记叙的年代久远,有些类似于中国的三皇五帝,无从考证,而且本书是由口述传承的《旧辞》《帝纪》以及一些当时流传的传说故事等合集编纂而成,其记载故事的真实性一直受到怀疑。虽然如此,但其本身还是有许多价值的。全书都用汉字写成,但是似乎语法的使用上于汉语文言文相比已经有些变化,文中主体都是运用汉语文言文的主谓宾结构,但是日语本身的语法结构也时不时地出现,体现了日本早期变体汉文的特征,例如,“丰玉姬命语其火远理命言”这一句,“其”字本身是没有含义并且也不是汉语结构的助词语气词等,所以推测属于日语语法。所以选文乃至全书的本身对于日语文字表达的演变的研究是具有价值的。不仅如此,与为了向当时的中国夸耀自己的国格而大量搬运中国史书中汉语语句的《日本书纪》不同,文中使用了上古日语。并且由于当时使用的万叶假名过于冗长,而汉文比较复杂,或许不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出作者想要叙述的要旨,所以作者选择将两者折中,在行间用假名文字加以注音,并对日语所特有的敬语和助动词部分加了严密的注释,对于语言的研究具有更高的价值。当然,由于选文已经是再译版本,所以这一点可能没有体现充分。
选文中还出现了两段歌谣,为丰玉姬命与火远理命的对歌,内容既表达了两人心中的恋恋不舍之情,也叙述了二人天各一方之事,其实这样的歌谣在《古事记》中还有许多,这些歌谣的本身是口语与书面语并存的,如“高雅脱俗,至于永远”一句,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点,“永远”一词在文言的书面语中本不应存在,是典型的口语词。歌谣中还保留了丰富的日本古代语言,运用了许多的修辞手法,同时还记录不少日本早期的民族词汇,在将叙述与抒情的结合方面,还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研究古日语提供了较好的材料,对于研究日本早期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价值。
选文主要的内容就是海神的女儿丰玉姬因为即将要分娩而浮出水面,嘱咐丈夫火远理命不要观看自己的临盆之状,不料火远理命出于好奇而窥见丰玉姬化身的八寻鳄鲛,被吓得连忙逃遁,而丰玉姬知晓此事后觉得十分羞耻就潜入海中再也不肯现身,将儿子托付给胞妹玉依姬抚养,并将其取名为“天津日高日子波限建鹈葺草葺不合命”,长大后的他娶了抚养自己的小姨玉依姬为妻,生下了四个儿子,第四子为若御毛沼命,即为神武天皇。可以说这段内容神化了神武天皇的出身,将其升格为神的儿子,主要目的就是为天皇的统治提供合法性。几乎所有的君主制的国家里都有神化君主的行为,如西亚的汉谟拉比就在记载着法典的石柱上镌刻着神灵向自己移交权杖的图案来宣告自己的权力来自于神。宣称君权神授这一点对巩固王权统治似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时民众普遍信仰神灵的背景下,就很可能产生对于君主的崇拜。
故事中的“鹈葺草葺不合命”娶了自己的小姨为妻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日本皇室内部近亲结婚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且与东亚、东南亚等地的传说具有对比意义——在各地的传说中,兄妹、叔侄等血亲通婚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国的伏羲与女娲被传说是一对兄妹,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传说中,人类的祖先也是兄妹,甚至就在前文中,伊邪那岐命与伊邪那美命也是兄妹联姻而创造了世界,这种文化共性的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值得探讨。
总而言之,本书虽然有大量的虚构内容,并且前后的语言风格也不一致,作为历史文献的可信度是不足的,但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以及古语言研究价值,并且是日本纸质出版文学的鼻祖,所以值得重视。
(陈将)
[1] 题目为编者所拟。
[2] 参出:浮出。
[3] 波限:边界。
[4] 和迩:传说中的一种海兽。
[5] 委蛇:即“逶迤”,蜿蜒曲折。
[6] 命:为日本对神祇的尊称。
[7] 弟:弟也可指女性,即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