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谷腾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1](1 / 1)

[中]潘吉星

1455年谷腾堡刊行的拉丁文金属活字体《42行圣经》

现在该谈到意大利人卡斯塔尔迪的同时代人约翰·谷腾堡了。他生于木版印刷较发展的德国,其故乡美因茨在莱因河与美茵河汇流之处。其父弗里罗·根斯弗莱施任职于本城造币厂,母埃尔泽·谷腾堡为本家最后一根独苗。按当时习俗,为防其母家断后,小约翰取母姓,而其另一兄弟取父姓。可能受父亲从事金属铸币工作的影响,约翰·谷腾堡年幼于本城习金匠手艺,1434—1444年去斯特拉斯堡谋生,与当地人安德烈·德里策恩、安东·海尔曼等人合伙磨制宝石和制镜,由谷腾堡提供制镜技术,其他人出资本。1439年该市市政档案称,1438年安德烈死后,其弟约翰与克劳斯受亡兄委托,要求谷腾堡将技术秘法教给他们,遭到拒绝,遂至法院提起诉讼。

诉讼中提出的证据之一是,谷腾堡为“印刷之事”向某锻冶工支付100基尔德金币,证词中还有“活字”及“工具”之类的词,结果谷腾堡胜诉。这说明他此时突然改行,没有用安德烈的钱制镜,而是自己出钱秘密作活字印刷试验,必是在出外游历时受到某种外来因素的激发,主要是他突然得到有关活字印刷的技术信息,特别是听说卡斯塔尔迪或科斯特在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前已指出,卡斯塔尔迪的活字技术来自中国。李约瑟博士讨论“激发性传播”时,指出“有时只要有一点点暗示,只要受到某种思想的隐约启发,就足以引起一连串的发展”。[2]谷腾堡不一定要看过中国的活字印本,只要听到有人作过活字,就足以激发他在这方面尝试一番。

谷腾堡用各种材料作活字,首先制木活字,用汉文那样型号(42点或36点)的西文木活字可以排版印书。但作小号木活字便困难得多,字块无足够强度,于是改用金属材料制活字。他在斯特拉斯堡作的试验看来没有取得肯定的结果,财务上也面临困难,因此1444年返回故乡美因茨,筹措资金再作试验。1448年基本解决了金属活字铸造和印刷的技术问题。为进入实用阶段,1450—1455年他与金匠出身的富商富斯特合作,合约规定后者支付2226基尔德金币投资贷款并提供印刷材料和工人,谷腾堡以技术、设备、器具等为抵押。五年内所得利益由双方均分,期满后谷腾堡以本利(年息六分)偿还贷款。

得到资金后,谷腾堡工作顺利,很快铸出较大号(相当于24 point)活字,1450年用以印《拉丁文文法》。版面仍遵循木刻本形制,一版双叶,但双面刷墨,每叶27行。印好后将印纸装订,亦同木刻本。当时德国纸产量不大,有时同时印于纸和羊皮板上。美因茨城后来发现1451年原装账簿,贴有印在羊皮板上的上述27行《文法》,证明其金属活字在1450年已处于实用期。1450年活字字体与后来印《36行圣经》的活字相同,为哥特体粗体字,这种字体在德国一直用于第二次大战期间。谷腾堡创制的这种活字字体仿自手抄本。1454年他刊印教皇尼古拉五世颁发的赎罪券。信徒买到券后,通过忏悔、苦修,可由教会免除罪罚。此券藏不列颠图书馆,每页31行,说明字体开始变小。[3]

1455年再刊印42行赎罪券,现藏纽约摩根图书馆,字号又缩小到相当今20点。字号缩小标志刻字、铸字在短期内有突破。这一年谷腾堡技术生涯中最大成就是用小号金属活字印《42行圣经》。这是他与富斯特约定要刊的主要出版物,以麻纸及羊皮板共印210部,纸本180部,羊皮板30部,由300只羊提供。印本宽12in,纵长16in(30.5cm×40.6cm),每纸含两页,第1~9页40行,第10页41行,其余各页均42行,共1282页,641印张。原文为拉丁文哥特体粗体字,相当今20点,印以黑墨。卷首首页第一个字母没有印出,而是留出方形空白,以朱墨手绘艺术字代之。纸本印后,分两册装订。

此本1760年首先在巴黎红衣主教马札兰1642年建立的马札兰图书馆中发现,过去称“马札兰圣经”,现藏巴黎国立图书馆。1455年本现存20多部,美国藏有9部。每个印张四边及两页间边栏都有木版刻成的花草图案,木版版框内植活字,实际上是集木版与活字版于一身的印刷珍本。

1455年是合约期满之年,谷腾堡无力偿还贷款,富斯特遂向美因茨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印刷厂一切工具、设备、活字等均归富斯特所有。11月6日,厂内熟练技工包括谷腾堡重要助手舍弗等都移入富斯特的工厂中。舍弗也是德国人,毕业于巴黎大学,擅长书法,活字字体可能出于此人之手,后成为富斯特的女婿和继承人。谷腾堡再得胡梅里资助,1456年在美因茨另建新厂,原在他手下、后去富斯特印刷厂的一些技工又回到这里,其中包括普菲斯特,成为新的骨干。同年出版了单张的《1457年年历》。1459年再出《36行圣经》,1460年再刊大众教科书《教堂课读》,此书包括拉丁文法和神学辞典,一大册,748页。

本文选自《中国、韩国与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中]潘吉星著,北京: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187—191页。

【导读】

约翰内斯·谷腾堡(又译作古腾堡、古登堡)(约1400—1468),德国15世纪杰出工匠和发明家,因创始欧洲活字印刷术,被作为西方的毕昇。谷腾堡原名约翰内斯·拉登,后来他根据家中父亲庄园的名字,自称谷腾堡。他大约生于1400年,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市民家庭。谷腾堡青年时期就对手工发明抱有浓厚的兴趣。他早年跟随叔父从事铸金业。当时便立下了在劳动群众中传播《圣经》的志愿,产生了发明印刷机的想法,并于1437—1445年,研制出金属活字和印刷机械。

谷腾堡圣经(Gutenberg Bible,亦称四十二行圣经,即42-line Bible)是《圣经》拉丁文公认翻译的印刷品,由谷腾堡于1454—1455年在德意志美因茨采用活字印刷术印刷而成。作为古版书,它的产生标志着西方图书批量出版的开始;作为现存西方第一部完整的印刷书籍,更被人们看作古腾堡印刷术的皇冠上的明珠,成为世界印刷史上的杰作。有研究者评论道:“一部谷腾堡《圣经》或莎士比亚第一对折本,其价值足以装备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流传至今的古腾堡印刷的另一产品是三十一行和十行“赎罪券”。

1454年到1455年,翰尼斯·谷腾堡在德国的美因茨进行了《圣经》的印刷,其印刷所使用的的字体为哥特字体,高贵华美,因此谷腾堡《圣经》也被誉为精美印刷工艺的杰出作品。1455年2月23日,谷腾堡印刷的《圣经》由古腾堡-富斯特联合印刷出版发行,共两卷,合1282页。为印刷这套《圣经》,他共浇铸了二百九十多个不同的字模。书中彩色的边饰和符号是由后人添加。《谷腾堡圣经》当时仅印制180部,其中约150部印在纸上,另约30部则用更加贵重的羊皮纸印刷而成。在现存的48部古腾堡《圣经》中有羊皮印刷本12套。谷腾堡《圣经》印刷精美,表明这种新的出版形式在美感上可直追当时如日中天的手抄书籍,在西方标志着广泛传播知识、传播科学的新时代的到来。谷腾堡的发明——活字印刷术奠定了欧洲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石,是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先声。马丁·路德借助谷腾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得以向广大民众传播自己对宗教的见解。古腾堡在西方出版史上标志着一个时代,在世界出版史上也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本文作者潘吉星先生,1931年生,是我国享誉中外的科学技术史专家,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跨学科领域中著述颇丰,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均有精湛深刻的研究。其中《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中国、韩国与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等著作,对印刷术的研究贡献巨大,是研读出版技术的重要文献。

(齐苏宁)

[1] 题目为编者所拟。

[2]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255页,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 ォスヮルト:《西洋印刷文化史》,14~24页,东京,鲇书房,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