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苏联科学院历史所列宁格勒分所
在科学院成立之前,有两个机构在发展俄国文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珍品陈列馆和图书馆,它们不久就并入了科学院。珍品陈列馆藏有多方收集来的收藏品,其中有动植物标本、人类学和考古学等文物,还有仪表、机器和日用品等。第一个博物馆就这样成立起来了。参观陈列馆的人对丰富的收藏和良好的保管表示赞叹。彼得一世不仅自己喜爱参观陈列馆,而且还在馆内招待国内外的客人,显然力求借以宣传这所博物馆。
1714年,原来收藏在莫斯科的印刷书籍和手稿运到彼得堡。科学院成立后立即将这些资料交给了它。这就为保留至今的科学院图书馆打下了基础。[2]
印刷业是普及教育的有力手段。自1708年有了本国铅字以来,到1725年共印刷了约300种本国书籍,这在当时已是很大的数字。出版的书籍绝大部分都是数学、军事、航海和地理等方面的实用指南,还印了一些彼得一世政府认为特别需要加以大力宣传的政论和政治文献。彼得一世时期出版的某些书籍在俄国书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来经过多次重印,得到广泛的传播。其中有前文提到的马格尼茨基的《算术》《文章范例补遗》《少年规鉴》等。
1708年开始用新的、“民用铅字”印书,代替了彼得一世以前普遍使用的教堂体铅字(基里尔字体)。新的字型对教堂体的形状进行简化后用来代替旧体是十分合适的。采用新字体一举,更加表明了防止教会影响教育的意图。用新铅字印出的第一本书是《斯拉夫大地测量几何学》(1708),它达到了很高的印制水平。彼得一世亲自领导印刷事业。一切书籍的印刷都要有他的命令。他不仅不愿放弃对印书业的上层领导权,而且还经常监督这项工作。民用的印刷出版物检查权也属于沙皇。宗教著作则由东正教事务总局检查。
1702—1703年在俄国出现了第一份印刷的报纸,这是一件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事情。在此之前曾有一份手写的《自鸣钟》报,在宫廷内部发行。这份报纸非常简略地报道国事、外交和经济生活各方面的消息。消息几乎都采自外国报纸。《新闻报》是《自鸣钟》报的直接继续。两报都刊载关于俄国国内外各种事件的简短消息。读者从报纸上得知关于莫斯科人口增加、关于航海学校学生人数、关于外国船只驶入刚刚建立的彼得堡和开凿拉多加运河等消息。报纸对北方战争状况的报道颇多。
《新闻报》的材料来源有官方文件(例如大使的报告、战报等),私人获得的消息,而更多的是外国报纸的消息。最初几期报纸都经过彼得一世亲自审阅。报纸的主编由莫斯科印书馆领导者费奥多尔·波利卡尔波夫担任。《新闻报》的发行份数不定,从几十份到几千份不等。报纸起初在莫斯科印刷,后来分由莫斯科和彼得堡两地印刷。二十多年间,报纸名称几经改变,后来改为《圣彼得堡新闻报》。俄国的第一份定期印刷报刊,提高了彼得一世时代人们的文化水平,引起他们关心国家和社会事务。
18世纪头25年出版的书籍不仅是用新体铅字印刷,而且还是用新的语言写成的。在彼得一世时代,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吸收了大量德语、荷兰语、法语、波兰语、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在俄语中掺入像“维多利亚”(виктория)、“交战”(ьаталия)、“堡垒”(фортеция)“勋章获得者”(кавалер)、“爱国者”(патриот)、“访问”(визит)、“航行”(навигация)、“商船船长”(шкипер)、“两桅横帆船”(брит)、“港湾”(тавань)、“有利的”(Авантажный)、“委婉的”(ДеликатньIй)等新词。科学和技术更带来了许多新的术语,如物理、地理、化学、稜堡、船舱、航道,等等。
新词的渗入,其中包括许多外来词,使贵族语言发生混乱,特别使宫廷集团的语言中掺杂了外来的名词。市民,特别是官吏语言中也出现了许多仅为时髦而使用的新词。但这些新词在外国的影响下掺进俄语中,作为外来的成分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被口头语言和文学语言摒弃。
世俗的高雅语言在彼得大帝时代丧失了原来的那些宗教的成分。国语和宗教语言分离开来。这一现象反映出国家生活逐渐摆脱无孔不入的教会影响。在彼得一世时代的进步人士中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其中宗教的因素已比莫斯科罗斯时代要少。
本文节选自《俄国文化史纲(从远古至1917年)》,[苏联]苏联科学院历史所列宁格勒分所编,张开、张曼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04—206页。
【导读】
本文的编著者是苏联科学院历史所列宁格勒分所,苏联科学院前身是俄罗斯科学院,于1724年在圣彼得堡成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科学院成为国家科学组织,并于1925年更名为苏联科学院。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科学院重新更名为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是俄罗斯联邦的最高学术机构,是主导全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中心。在苏联时期,拥有全苏联最著名的科学家,属苏联部长会议直接领导,负责协调全国科学活动,以便按照国家计委编制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要求,确定国家科学研究的总方向。苏联科学院总的任务是组织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强调科学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通过将人力物力集中于主要科学项目来消除重复和不出成果的课题。它要求通讯院士每年要向本学部或各种团体报告自己的工作,这些工作是由主席团和院落大会分配的。
在苏联时期出版的俄国文化史著作,无论数量和品种都很多。但是,由于对各个文化部门的研究不平衡(有的比较充分,有的比较薄弱),已出版的宏观的综合性著作很少。1917年苏联科学院历史所列宁格勒分所所编的《俄国文化史纲》至今还是唯一叙述了从基辅罗斯时代直到1917年大约一千年的文化史著作。它是俄国文化的千年总结,是读者了解俄国文化全过程的简明读本。这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对科学、文学、思想艺术进行分析,展示了俄国文化所创造和达到的辉煌成就。
本节选文论述了18世纪初俄罗斯的书籍和报刊出版情况,并谈到了印刷业在俄罗斯出版中的重要作用。早在1492年,印刷术就由马克西米利安(今奥地利)的印书技师瓦尔福洛美·戈坦传到莫斯科,但当时没有引起较多关注。直到16世纪,以伊凡·费奥多罗夫为首的一批俄国印书人将俄罗的出版业创办起来,在16世纪50年代印出第一批如《斋戒三重颂歌》等宗教书籍。印刷的影响越出了宗教界,俄国的许多代人都是从宗教书籍学会读和写的。另外,文中提到的俄国的出版符号——俄语字母(西里尔字母,Cyrillic)——源于希腊字母,普遍认为是由基督教传教士西里尔(827—869)在9世纪为了方便在斯拉夫民族传播东正教所创立的,被斯拉夫民族广泛采用,因此有时也称为斯拉夫字母。早期的西里尔字母又称作古斯拉夫语字母(现代的斯拉夫字母经过修改),目前使用西里尔字母的文字不少是斯拉夫语族的语言,包括俄语、乌克兰语、卢森尼亚语、白俄罗斯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马其顿语等。是从保加利亚的文字中发展和演变而来的。这些现象都说明俄国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很多出版活动与技术都是由其他国家传入,同世界各国有着悠久的文化联系。
在本节中主要讲述了彼得一世时期的俄国的出版概况,彼得一世注重文化教育,主持创建了博物馆、图书馆和剧院,为18世纪初期俄国文化的发展做了一些推动性的工作。俄国《新闻报》也是由彼得一世在1703年下令在莫斯科创办的报纸,它标志着俄国从此开始了定期刊物的历史,并且由彼得一世亲任主编。
18—19世纪中叶,俄国长期处于高度集中统治之下,信息封闭,绝大数人没有文化,俄国没有从民间新闻报刊转向官方报刊的新闻出版的发展过程,加上西欧已经出现现代报刊,所以俄国最早的现代报刊是由沙皇直接钦命创办的。1702年12月,为了报道俄国与瑞典的战争,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出版一份印刷报纸,于是便开始了俄国的现代新闻出版史。1703年1月2日该报以《莫斯科王国和邻国发生的值得知道和记载的军事和其他事件新闻》为报名出版。1719年该报改名《圣彼得堡新闻》,简称《新闻报》。
该报从初期的200份逐渐上升到4000份,主要阅读者是政府官员。尽管具体管理机关有过变动,但该报始终是沙皇政府的官报。最初,报纸的出版不定期,1728年确定为周二刊,由俄国科学院出版;1815年起变成日报,是俄国最早的日报。1875年该报由国民教育部出版,直到1917年停刊。该报存在了214年;由于俄国皇室与德国皇室的姻亲关系,该报还在1727—1914年出版了德文版,持续时间长达187年。
由于这份报纸由皇室直接创办,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政府控制、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一份刊物,到19世纪沙皇统治时期,俄国新闻出版业的控制和审查更是严厉,文字狱和书刊查禁事例屡见不鲜,这一现象也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
本文有助于简单了解俄国在18世纪的印刷发展中带来的出版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以及俄国第一份官方报纸《新闻报》的具体情况,对我们横向比较18世纪的世界出版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李仪)
[1] 题目为编者所拟。
[2] 在今波兰的格但斯克。——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