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林泰辅
太祖虽开创王业,不久避位,定宗在位亦甚短,故诸事犹未整备,至太宗时始稍就绪。
且王于守成时代,思学问教育之必要,于十一年,设中东西南四学,使教所管之儒生;十四年,亲临轩试文臣,始设谒圣之试,命艺文大提学卞季良掌文衡;而其尤与后世利益者,活字印刷之事业是也。
活字印刷之事恭让王四年(即太祖即位之年)尝置书籍院以铸字,印行书籍,何人之创造虽不详,然自高丽末业已开其端,王更利用之,三年(明永乐元年西纪一千四百零三年)二月,谓左右曰:“凡欲为治,必博观典籍,然后可致格致修齐治平之效;然书籍甚寡,故欲铸铜为字,印行所得之书,以广其传。”乃置铸字所,出内府之铜,命判司平府事李稷、知申事朴锡命、右代言李膺等,以古注之《诗》《书》《左传》为字本,铸造活字数十万,是名癸未字;然以其中字样未善,世宗二年(永乐十八年庚子)十一月,命工曹参判李藏更为改铸,字样稍小,颇为精好,是名庚子字,世宗犹以其字体纤密,不便于阅览,十六年(明宣德九年)七月,复命中枢院事李藏、及集贤殿直提学金墩、直集贤殿金锁等,出《孝顺事实》《为善阴荐》《论语》等书为字本,所不足者,命首阳大君瑈书之,凡二阅月,作大字活字二十余万,是名甲寅字;于是文字始鲜明。其后文宗[2]又命安平大君瑢所书者,名壬申字;世祖命姜希颜书者,名乙亥字;命郑兰宗书者,名乙酉字;祖命姜希颜书者名乙亥字,命郑兰宗书者名乙酉字;成宗又用《王荆公集》《欧阳公集》之字,名辛卯字;用《通鉴纲目》之字,名癸丑字;皆以其铸造之年而定其名也。如此,改铸活字之事,历代之王皆颇注意,且当时印行书籍有误时,有杖责监印官之规定,可谓绝无错谬。然世宗二年,一日所印仅二十余纸,十六年,四十余纸,殊不能与后世之迅速者同日而语,然有稗于书籍之刊布,可谓甚大也。
更考之于中国,宋之庆历中,毕昇[3]始以胶泥刻字作活版,虽为其权舆,而字既不精整,又易破碎;元时有木板活字[4]之法;明正德中,有毗陵(江苏武进县)人以铅材作活字,然隆庆中,无锡(江苏无锡县)人印《太平御览》,五年仅得十之一二云;至清乾隆时,户部侍郎金兰择《四库全书》中之善本,用活字印刷,改名聚珍版。所谓《武英殿聚珍版》是也;中国之活字,于是渐有可观。日本于足利氏之末,有木制活字,则在太宗之后,而德川氏之初,用铜制活字者,系文禄之役得于朝鲜者也。西洋活字之发明,在西纪一千四百五十年[5],自太宗三年后四十八年也。
由是观之,朝鲜活字之发明,虽较中国为后,而其进步之速,则在中国之上;又铜制之活字,实系出朝鲜创造云。然其后反不如他国之进步,数百年间,依然安于旧态,不能神速巧妙,诚可惜也。
本文节选自《朝鲜通史》,[日]林泰辅著,陈清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96—98页。
【导读】
林泰辅(1854—1922),1854年幕府末期出生于日本千叶县香取郡,自幼在著名的朱子学家并木栗水门下学习程朱理学,打下了坚实的汉学基础。1883年进入东京大学古典讲习科汉书课学习。明治二十年(1887)七月,林泰辅从东京大学古典讲习科汉书课毕业后,历任一高、山口高中教师,东京高师教授,主要研究朝鲜历史、经学、金石文字等,著有《上代汉字的研究》《周公及其时代》《中国上代之研究》等著作。通过考察林泰辅著作及论文集可以发现,他的著作都与疑古批判观、周公研究、经学思想、甲骨文字研究等方面有深刻联系,他的先驱性研究理论对中国上古时期的甲骨学以及朝鲜等早期的社会研究具有开拓性的贡献。林泰辅求真求实的严谨作风不仅体现在学术上,在生活中也有如实的反映,他为人谨慎端正,真挚质朴,在起居举止等方面自有一番纪律。他的大多数著作的手稿都是正楷书写,整洁有序,毫不杂乱。林泰辅在著作《朝鲜通史》中客观地阐述了朝鲜半岛金属印刷术的起源、发展等学术问题,以经学家之深厚学术素养进行了严谨考辨。
此段选文部分的内容是以朝鲜太宗时期为历史背景,以时间的延伸为历史线索,从宏观的角度揭示了古朝鲜时期金属印刷术的发明、完善、影响的发展过程,而作者在论述中着重阐述了古朝鲜统治者对金属印刷的高度重视。“世宗二年(永乐十八年庚子)十一月,命工曹参判李藏更为改铸,字样稍小,颇为精好,是名庚子字。”这段论述讲的是世宗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字样,使“精好”的字模通过铜质活字印刷能够呈现美感,该段论述在明宣德朝鲜铜活字本《文选五臣并李善注》六十卷中也可以找到相似记载。“凡书籍刊印者,均重视字样”,后来文宗、世祖等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字模,所以相继出现了壬申字、乙亥字等字模。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高丽人不仅重视活字印刷技术,对活字印刷的文字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作者说“毕昇始以胶泥刻字作活版,虽为其权舆”,这句话中“权舆”是“起始”“萌芽”的意思,在这里作者关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史实还存在疑惑,这体现了作者疑古批判观的怀疑精神。接下来作者在把朝鲜活字版事业和邻国进行了对比,他说毕昇胶泥活字“字不精整,又易破碎”,这是胶泥活字印刷的缺点,毕昇的方法是先用胶泥刻成单字,用火烧坚,制成字模,然后一个一个地排列进行印刷,然而印刷出来的字质强度不够,字体结构易断,所以在相关的书籍上经常会看到字体有断笔缺画的情况。作者接着又说“隆庆中(江苏)无锡人印《太平御览》,五年仅得十之一二云”,清朝时期用活字印刷《武英殿聚珍版》之后,活字印刷才“渐有可观”。因为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甚至是没有泥活字的实物来证明中国是最早发明泥活字的,尽管有较多的文献记载,也未必能使人信服,所以作者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应该是后面的论述:“日本于足利氏之末,有木制活字,则在太宗之后,而德川氏之初,用铜制活字者,系文禄之役得于朝鲜者也。西洋活字之发明,在西纪一千四百五十年,自太宗三年后四十八年也。”我们从韩国现存的铜活字古籍善本中的数量和出版的时间来看,朝鲜王朝在太宗年间已经发明了铜活字的技术,远远早于邻国以及西方国家。根据大量的资料的记载,朝鲜之所以能够大量的研制和使用铜活字印刷书籍,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独特的物质条件。“乃置铸字所,出内府之铜”,据明董越(1431—1502)的《朝鲜赋》一文中说到:“朝鲜所产最多者铜”,且云其“地产铜最坚而赤,食器匙箸皆以此为之,即华所谓高丽铜也。”朝鲜的铜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政府拥有大量的铜,连民间使用的各种器皿基本上都是铜质的。第二个原因是统治者的重视以及浓郁的人文环境的影响。“活字印刷之事恭让王四年(太祖即位之年)尝置书籍院以铸字,印行书籍。”在14世纪末,朝鲜政府成立了专门的书籍院,作为铸字和印刷的场所。然而书籍还是稀少,所以统治者下令建立铸字所,以满足儒生欲“博览典籍”的需求,从而达到“修齐治平之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朝鲜王朝统治者早已认识到发展书籍刊印事业对于国家统治的重要性。
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家强调要用辩证的批判眼光去看待事物,同样,经学家、史学家,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存有疑问的历史记载持有疑古批判的精神,更需要在符合史实的基础上,去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此段选文中作者没有堆砌太多的资料,却以充分的论据和清晰的理论逻辑阐述了朝鲜王朝时期金属活字印刷史的发展,显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和能力,这段选文也为当代以及后人继续研究有印刷技术相关的领域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参考。
此段选文只是截取了作者林泰辅在研究朝鲜通史时涉及书籍出版技术发展部分中的一些论点,虽然在整本著作中所占的篇幅不大,但是确有很大的学术价值。近年来,诸多的中韩学者在古代印刷史这个问题出现了分歧,例如金属印刷术最早起源于哪里,谁最早使用金属活字等学术问题都受到了重视。作者在选文中的辩证的敏锐观点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可供借鉴的研究参照。
(刘玉娟)
[1] 题目为编者所拟。
[2] 文宗(1414—1452):李珦,字辉之,李氏朝鲜的第五位国王,即位前被封为大君,在位期间的主要成就是对全国的寺庙进行布施供养,而且最主要的是他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3] 毕昇(?—约105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据同一时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毕昇在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在胶泥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变成活字。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政和年间(1111—1118)进士江少虞的《皇朝事实类苑》中关于活字印刷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可是因为一直没有泥活字的实物来证明此项技术是中国发明的,所以后世关于泥活字的起源颇有争议。
[4] 木板活字:元朝著名的科学家王祯著的《造活字印书法》中记录可能在元末明初已经有人用字模浇铸出锡活字了,它比欧洲人谷腾堡用金属活字印书,要早一二百年。在锡活字发明不久之后,元朝人又创造了木活字,它的创始人就是最早记载锡活字的王祯。
[5] 欧洲第一部关于活字印刷的著作《活字印刷的发明》是马蒂亚斯·里希特于1566年出版于丹麦哥本哈根的,其中记载了欧洲早期的活字印刷的来源及其在文化领域带来的技术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