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出版技术(1 / 1)

【选文】

朝鲜王朝早期的出版技术与成就[1] [朝鲜王朝]徐居正[2]

永乐元年春二月,殿下谓左右曰:“凡欲为治,必须博观典籍,然后可以穷理正心,而致修齐治平之效也。吾东方在海外,中国之书罕至,板刻[3]之本易以剜缺,且难尽刊天下之书也。予欲范铜为字,随所得书,必就而印之,以广其传,诚为无穷之利。然其供费,不宜敛民,予与亲勋臣僚有志者共之,庶有成乎?”于是悉出内币,命判司平府事臣李稷,骊城君臣闵无疾,知申事臣朴锡命,右代言臣李膺等监之。军资监臣姜天霔,长兴库使臣金庄侃,代言司注书臣柳荑,寿宁府丞臣金为民,校书著作郎臣朴允英等掌之。又出经筵古注诗,左氏传,以为字本。自其月十有九日而始铸,数月之间多至数十万字。恭维我殿下濬哲之资,文明之德,万机之暇,留神经史,孜孜无倦,以濬出治之源,而阐修文之化,思广德教,以淑当时而传后世,拳拳焉为铸是字,以印群书,可至于万卷,可传于万世,规模宏大,思虑深长如此,王教之传,望历之永,固当并久而弥坚矣。是年十一月初吉,推忠翊戴,佐命功臣,正宪大夫,参赞议政事,判礼曹事,宝文阁大提学,知经筵春秋[4]成均[5]馆事,吉昌君臣权近拜手稽首敬跋。

铸字之设,可印群书,以传永世,诚为无穷之利矣。然其始铸字样,有未尽善者,印书者病其功不易就。永乐庚子冬十有一月,我殿下发于宸衷,命工曹参判臣李葳,新铸字样,极为精致。命知申事臣金益精,左代言臣郑招等监掌其事。七阅月而功讫。印者便之。而一日所印,多至二十余纸矣。恭维我恭定大王作之于前,今我主上殿下述之于后,而条理之密,又有加焉者。由是而无书不印,无人不学,文教之兴当日进,而世道之隆当益盛矣。视彼汉唐人主,规规于财利兵革,以为国家之先务者,不啻霄壤矣!实我朝鲜万世无疆之福也。

本文节选自[朝鲜王朝]徐居正《东文选》卷一百三,以及《奎章阁所藏六臣注文选》秀州州学刊本。以上史料转录自张秀民:《朝鲜的古印刷》,载《历史研究》1957(3)。以及屈守元:《〈文选六臣注〉跋》,载《文学遗产》,2000(1)。

【导读】

关于这两段文字,见于张秀民所著《朝鲜的古印刷》一书附录,以及屈守元《〈文选六臣注〉跋》中对《奎章阁所藏六臣注文选》秀州州学刊本书末文献四种的摘录。

张秀民所著《朝鲜的古印刷》一文附录中写道:“关于朝鲜铸字历史,详见朝鲜权近、卞季良、金镔、金宗直等字跋及李朝实录。为便利读者进一步研究,今将原文全部汇录于下。”也就是在此处,笔者见其言此两段文字于“《东文选》卷一百三”。而《〈文选六臣注〉跋》中:“第四个文献,即朝鲜李氏王朝印此书时其臣僚卞季良的跋文,其文云”之后,记载了选文第二段。

《东文选》为朝鲜王朝当时一代文宗徐居正与时贤卢思慎、姜希孟、崔淑精等23人共同编纂。其中,选录工作主要由徐居正完成。主要收录的是7世纪新罗统一之后至李朝成宗年间(1470—1494)的作品。其中真实记录并保存的诏敕、制诰、批答、表笺、状、檄书、奏议等,可作为史料真实反映朝鲜半岛当时的历史文化情况。选文所选两段内容,曾被日本学者川濑一马引用和研究。而《奎章阁所藏六臣注文选》秀州州学刊本中记载的这一段,让后人知道了这个版本的源头,也让我们知道了《文选六臣注》第一个六家合并注本产生的准确时间及合并的过程。正是朝鲜印刷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今天得以见到这部《文选六臣注》最好的本子。

永乐元年,即1403年,李氏朝鲜第三代君主,朝鲜王朝第一任国王李芳远认识到:由于地缘因素,中国许多书籍很少传至朝鲜。原先采用的雕版印刷,木刻刻板又易于损坏。他希望改变这种情况,于是决定采用更易于保存,遇水不会膨胀、撑开版框的铜活字来印刷书籍。《慵斋丛话》[6]中记录了铸这种铜字的方法:“大抵铸字之法,用黄杨木刻诸字,以海浦软泥平铺印板,印着木刻字于泥中,则所印处凹而成字。于是合两印板,熔铜,从一穴泻下,流**分入凹处,一一成字。遂刻剔重复而整之。”《篆刻针度》[7]中也记载了朝鲜铸铜字的方法,其灵感大致来源于中国铸铜钱术:“铸印有二,翻砂如铸钱之法。将沙泥锤熟,做成二方,以已就之印夹和砂泥中间,先印其式在内,留一小孔,以铜融化铸之。”

朝鲜发明铜活字印刷,比之明弘治三年(1490)江苏无锡华燧[8]以铜活字印成《会通馆印正宋诸臣奏议》50册要早出八十余年,较欧洲金属(铅)活字的发明,也早出三四十年。且从本文“自其月十有九日而始铸,数月之间多至数十万字”“一日所印多至二十余纸矣”中不难看出,朝鲜的铜活字较为成熟,能够大规模投入使用,极大提高了当时的印刷效率。在朝鲜王朝文教之兴、世道之隆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太宗李芳远不仅加速了铜活字在朝鲜的使用,让我们认识到当时朝鲜先进的出版技术。而从出版活动及成就的角度来看,其做法也颇有值得探究的地方。

李芳远将司平府、知申事、军资监、长兴库等级别不同、职能不同的部门中的官员,悉数囊入其设立的出版印刷机构,成为出版的大规模研究和实践机构。在同时期的中国,明代中央出版印刷机构虽然以司礼监为主,但是国子监、兵部、钦天监等不同部门均开始刻书印书,也形成了初步的分工。两国出版机构中出现分工情况,大致是同一时间段开始的。

由于铜活字的铸造需要耗费大量钱财,李芳远认为“不宜敛民”,并未从百姓中征收赋税,而是“予与亲勋臣僚有志者共之”,自己与亲近重臣一起出资铸字。这样一来,铜活字印刷就被掌握在皇家、政府手中,形成了自身的体系与制度,与民间相隔绝。

尽管如此,在李芳远“凡欲为治,必须博观典籍,然后可以穷理正心,而致修齐治平之效也”“必就而印之,以广其传,诚为无穷之利”的思想指导下,对出版印刷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及所产生的影响直接关系着民间,形成了“无书不印,无书不学,文教之兴当日进”的良好社会风气,及“以印群书,可至于万卷,可传于万世”的深远社会贡献。《东文选》《奎章阁所藏六臣注文选》得以传世,亦有其功劳。

总而言之,由本文中我们可得知,朝鲜虽然并非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金属活字的国家(朝鲜由雕版印刷转向木活字印刷,再到1403年发展出铜活字印刷期间,中国已在南宋时期发明了锡活字印刷术)。但是朝鲜早在15世纪初期就大规模使用铜活字进行印刷,为世界最早,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与李芳远睿智的出版印刷文治思想是分不开的。通过对两段选文以及相关内容的查阅,我们也能从当时的史料记载中,身临其境地了解朝鲜王国初期出版印刷的历史足迹与发展脉络。这都是研究朝鲜出版印刷发展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魏辽辽)

[1] 题目为编者所拟。

[2] 只是由徐居正等人编选,选文选自两本书。第一段选自《东文选》,第二段于《东文选》、《奎章阁所藏六臣注文选》(秀州州学刊本)中均可见,所注标点略有不同。

[3] 板刻:木板雕刻。

[4] 春秋:朝鲜史馆称春秋馆。

[5] 成均:朝鲜半岛历代王朝最高学府。是除中国外,当时世界上唯一使用活字印刷技术的地方。

[6] 《慵斋丛话》:为稗说文学的代表作,朝鲜前期代表文人成倪(1439—1504)所著。

[7] 《篆刻针度》:中国清代印学论著,八卷,成书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系汇编前人论述之精华综合而成,其中有许多采自明人徐上达所著《印法参同》。

[8] 华燧(1439—1513):字文辉,号会通,江苏无锡人。明藏书家、刻书家、道家。铜活字印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