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1 / 1)

[苏联]B.A.伊斯特林

第一章 文字的本质及其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文字理论的首要的问题就是文字本质的问题,也就是说,文字的用途如何,它使用的手段是什么,它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怎样。

有声语言同劳动一样是思维形成的条件之一,是人们交际的主要工具。

文字的产生比有声语言要晚得多。由于社会的发展,有声言语不再能满足人们交际中已增长了的和复杂化了的需要,这时文字才应运而生。

尽管有声言语具有许多优越条件,但它也有重大缺陷:这就是受空间的限制(言语只在短距离内可以听见)和受时间的限制(言语只在说话时才可以听见)。的确,在发明了扩音器、电话、无线电之后,言语的空间限制已部分消除;发明了录音机之后,言语的时间限制也部分消除了。但是这些传达和记录言语的工具只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才制造出来。然而,自远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要求:把言语传达到远处并把它在时间上固定下来。

…………

文字同语言和思维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呢?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已经牢固树立了这样的观点:把语言看作是思维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曾经指出:“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1]列宁在自己的著作[2]中发展了这一原理。这一原理还受到苏联现代从事思维和语言相互关系问题研究的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支持。

第三章 原始文字的起源及其特征

文字的起源是文化史上一个复杂而又研究不够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分成四个较小的问题:(一)原始文字的性质和功能;(二)它形成的时间;(三)促使它产生的社会条件;(四)作为它形成基础的源泉。

结论 文字发展的普遍规律及发展远景

从总的历史方面来看,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文字的发展以及一个个民族的文字发展的特点呢?

1.M.Cohen[3]归入这种因素的是:(一)社会对文字的需要的发展;(二)语言特点的影响;(三)以往文字体系的影响;(四)不同社会集团的影响;(五)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的影响。列举这些因素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其中刚好漏掉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原始文字的内容,以及文物文献的作用、民间艺术的特点和艺术中风格的替换对文字字形的影响;在文字发展的最初阶段,它的发展还同思维的发展相联系。此外,M.Cohen也象[4]其他作者一样,在影响文字发展的诸因素中,没有分出最重要的因素,也没有确定每一种因素的作用和意义;然而它们各自的作用和意义是很不相同的。

在本书的《结论》中将评述每种因素的作用[5]。我们所作的评述将援引第三章至第九章的材料。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将简要地把这几章的结论归纳起来。

2.在影响文字发展的诸因素中,首先应该突出社会对文字的需求。与决定不同民族文字特点的其他因素不同,社会对文字的需求的发展决定了文字发展的整个历史的规律性。

…………

3.因此,从总的历史方面来看,文字的发展是从偶然的图画文字的图形到经过整理的,但又是复杂的表词文字体系,然后再由后者发展为更简单的词素文字体系,以及(特别是)音节文字和字母-音素文字体系。这决定于社会对文字需要的发展条件。最初,由于国家的产生,就产生了整理文字并使它系统化的要求,那怕[6]让它复杂化(过渡到表词文字)。后来,由于文字使用范围的扩大和使用文字的人数增加,尤其是由于广泛使用文字来作贸易记事,对文字简化的要求就变得特别迫切(过渡到词素文字、音节文字和字母-音素文字体系)。

…………

4.上面描述的规律性应该理解为总的历史方面的规律性。个别民族的文字体系的发展往往经历不同的,特殊的道路。

…………

5.不同民族的原始文字的内容也应该归之于制约文字特点的因素之中。

例如,埃及人、阿兹特克人、玛雅人的原始文字的内容主要是国家历史记事和宗教祈祷祭祀方面的,这种内容容易用图画文字来表达,因而它促使这些民族的文字中保留图画文字的残迹。另一方面,这种内容决定了专有名词的频繁出现,从而导致这些民族的文字中很早就出现了音词字,以及“画谜式”表达多音节词的方法。

…………

6.除了语言特点和文献内容的影响以外,不同民族的文字发展的特征也还因为文字是一门特殊的技术的缘故。因此文字容易受到其他民族文字体系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加速该文字的发展,有时又阻碍它的发展。

…………

7.许多文字的发展中也经常表现出不同社会集团的影响,其中包括阶级的影响。

的确,文字也象[7]语言一样,是为整个社会,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服务的,因此在这方面它不是有阶级性的。但是阶级的影响表现在文字的历史发展和实际使用上要比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大得多。这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学习文字书写是有组织地在学校内进行的,要求花费大量时间和钱财,这并不总是被压迫阶级的成员所能做到的。第二,要求把文字当作交际的补充手段,只有在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才变得必要,而被压迫阶级和附属民族的文化发展总是被有意地加以阻碍。第三,国家对文字订的规章制度对文字的发展和使用有很大影响。

…………

8.在影响文字发展的诸因素中,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占有特殊的地位。可是其他因素既制约着文字的类型,又制约着符号的成分和音值,但书写材料和工具只影响符号的形式。

…………

9.除了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以外,文物的用途对文字字形也有很大的影响。

大多数最古的文物是一些刻在岩石、石碑和建筑物墙壁上的简短的国家记事性和殡仪祭祀的铭文,还有雕刻在武器、瓶子等物品上的赠予铭文及其他铭文。这些铭文是供远距离的人们看的。因此铭文的符号字体很大,由一个个仔细画出或刻出的笔画构成。在这些铭文中,交际功能和记事功能同图案装饰功能结合在一起。……

10.不同民族的造型艺术的特点对书写符号的形式,或者正确些说,对文字总的字形风格,有不小的影响。

例如,阿拉伯文字的图案性质主要是因为伊斯兰教为了避免偶像崇拜禁止在绘画和雕刻中有动物的图像。因此,阿拉伯国家模拟的植物图案和同样模拟的、图案式结构的铭文便广泛发展起来。在乌兹别克、塔吉克和其他苏维埃共和国用俄文为基础的文字取代了阿拉伯文字以后,他们的文字就不再相应地结合古老的民族图案了,这是因为另一种非图案式的、俄文的几何图式的性质所致。

…………

11.这样看来,某个民族在其发展的某个时期所使用的文字的类型和特点是由于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些因素中每种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文字的发展。

…………

12.文字发展的规律性也表现在文字体系的谱系群(家族)的形成上。

例如在欧洲,历史上形成了两种主要的字母—音素文字的谱系群。一群是在拉丁字母表基础上产生的,它用于拉丁语系国家、日耳曼和盎格鲁—撒克逊诸国家中;另一群是在斯拉夫“基里尔字母”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用于许多斯拉夫国家中。与此相类似,在近东出现了以阿拉伯文为基础的文字体系;在中东出现了以婆罗迷[8]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体系;在远东出现了以汉字为基础的文字体系。

…………

13.从长远来看,所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字中,大概文字(词素文字)有消失的可能,因为中国制订了过到字母—音文字的方案,从朝鲜文和日本文中排除了汉字。但是表词文字(确切些说是表意文字)型的书写符号无疑会在各种表示科学用语的系统中有更广泛的使用。音节文字大概在那些语言中只有有限数量的不同音节的民族那里(如在日本)会保留下来;辅音—音素文字会在语言中具有根词干的辅音结构的民族那里(如在阿拉伯人和希伯来人那里)保留下来。

…………

14.由于识字的广泛普及,还由于纸、印刷术的发明和各种报刊的发展,文字使用的范围特别扩大了。结果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文字所起的作用甚至比有声言语还要大。现代人借助文字所获得的信息比借助有声言语还要多。从事脑力劳动职业的人的思维,有时甚至是通过词的字形样式,而不是词的语音样式来进行的。

…………

本文节选自《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苏联]B.A.伊斯特林著,左少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53页,第543—572页。

【导读】

B.A.伊斯特林(1906—1967)是苏联著名的出版学家,对苏联的文字事业和印刷出版事业贡献颇大。他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文学艺术系,是一位语言学博士,他由书籍学进而研究文字史,发表过一系列有关的论文。《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这部著作以世界整体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为背景,阐述人文科学各学科与文字及其发展历史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从语言起源及其历史、语言特点、文字的发展规律等各个角度出发比较全面、科学地论述世界各主要文字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字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描述了从远古时期的原始文字的起源到现今许多文字体系的发展过程,比较正确地分析了文字的特点、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规律,同时还对文字发展的前景做了探索。

全书除引言、结论外,共10章,40多万字,附图近200幅。伊斯特林对“文字”的理解比较宽泛,他认为不仅包括通常说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且包括各种特殊类型的书写符号(第十章就专门讨论这些符号)。这个问题是在讨论文字、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第一章中就被伊斯特林提了出来。作者第一章中在肯定语言是思维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文字记录语言的一般前提下,提出并论证了文字和思维即书写符号和概念之间可以有直接关系。

伊斯特林在第三章“原始文字的起源及其特征”的一开头就回答了原始文字产生的时间和社会条件,接着便讨论并回答这些问题。作者研究了有关人类学的著作后认为,音节分明的言语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结束时才最终形成。伊斯特林认为言语划分为音节是思维发达的表现,这同第一章开头注文所引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俄文版“首先是劳动,然后是分音节的言语同劳动一起,成了思维发展的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的论述是照应一致的,从而认定图画文字的最终形成大概在新石器时代,或者甚至在铜石并用时代。

并且,伊斯特林还对文字类型进行了合理的划分。他用大量篇幅在接下来的第四章至第八章分别研究表词文字和词素文字、音节文字、字母—音素文字、辅音—音素文字、元音—音素文字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在第九章中,伊斯特林详细地对斯拉夫—俄罗斯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规律进行了介绍。这也对之前学术界在有关语言问题上有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进行了澄清。例如,在谈到斯拉夫—俄罗斯文字的时候,指出学界存在一些既不符合文字发展的普遍规律,又不符合斯拉夫—俄罗斯文字发展的观点。在第十章中,伊斯特林还相对详尽全面地介绍了特殊类型的书写符号。在最后的结论中,伊斯特林对前几章进行了结论性的归纳,总结了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一书中,伊斯特林不赞成把文字分为图画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等的传统分类法。因为这种分类法不是根据同一标准。他说,“既然文字用来表达言语,所以书写符号和图形就应根据它们表达言语的何种要求来分成各种类型”。据此,他把文字分成句意字、表词字、词素字、音节字、音素字五种类型。而且,他还认为,“根据提出的一般文字类型字,汉字分成四类是最正确的”。一、纯意词字:简单意词字(有一个要素构成);合成意词字(有两个或几个简单表意要素组合而成)。二、音意字(由音词字与意符即偏旁组合而成):通过使用一个汉字来表示几个读音相近,但字源上彼此没有联系的词的方法产生;由于该汉字表示的词出现新的字源上相近意义的结果而产生。伊斯特林从普通文字学的角度把汉字分成纯意词字和音意字两大类四小类型,这些观点与陈梦家、裘锡圭等中国文字学家的汉字类型归并理论作比较,其实均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学术成果,为打破传统的创新说。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古文字材料,包括对各种文字类型不同阶段的论述和图片,也包括像玛雅文字、复活节岛文字以及南斯拉夫—俄罗斯文字、苏联各民族文字等这些研究尚不深入、人们了解不多的文字的状况。此外还谈到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以及文献的制作情况。在目前关于外国文字史的汉文材料不太多的情况下,本书将可给我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总体上来说,这本书既是一本学术著作,同时又是一本比较通俗的知识性读物,包含有大量的史料和各方面的资料,可以说这是一本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完美结合的优秀读物。伊斯特林这部著作被译成汉语并在我国正式出版以后,受到我国学术界特别是语言文字学界许多学者很高的评价。

(杨莹莹)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 列宁:《哲学笔记》,242、2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 M.Cohen:1953年在巴黎出版《文字》,在第8页中有提到决定文字发展以及一个民族文字发展的因素。伊斯特林1955年在《古代历史通报》杂志第2期上发表过对他的著作的评价。

[4] 象:应为“像”,编者注。

[5] 本书作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作(《世界史手册》,奈沙台,1957年)中发表的文章《文字、它的分类、术语以及它的发展规律》中首次评述了这些因素的作用。

[6] 那怕:应为“哪怕”,编者注。

[7] 象:应为“像”,编者注。

[8] 婆罗迷:又译为“婆罗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