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纸在欧洲的传播[1](1 / 1)

[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现在,让我们回到15世纪初,也就是谷登堡[2]刚刚出生的时代。

人类采用书写的方式记载历史已经有4000多年了。不过,将事情用手写的方式记录下来的确是一件非常缓慢而乏味的工作。即便在今天,一个特别勤奋工作的人,一天也只能抄写30页左右。我自己的记录是一天可以写出35页,但是我不能将这一速度保持数个星期。而且我写的字极难辨认,只有我那位经过多年“痛苦”磨炼的妻子才能知道它们的确切含义。

那时候写书几乎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书写好以后,或许根本没有人能看懂。一个一流的抄写工可能要花大约一周的时间才能完成整洁的抄写全书的工作。可能还要再花上好多天的时间来绘图。

当然,如果科学和文学还是一种奢侈品,如果阅读和书写的能力只是极少数神父的专利,那么花上较长时间来制作一本手抄书也就算不了什么,成千上万个耐心的抄写工(他们并不是神父)靠抄写少数几本书,生活得也相当不错。这些手抄本的书会摆放在科学家和富人的书斋里。一些有钱人对于当时被称之为“生命中高层次的东西”很感兴趣。但是,在罗马帝国衰亡以后,也就是所谓的“黑暗时代”[3]也许这段时期并不像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伟人们渲染得那么黑暗。但是,这的确是一个重新组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许多新兴的、年轻的、精力充沛的民族为了财富而争斗不休。在这场为争夺领土而进行的不负责任的争斗中,一切均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此外,国家被一些野心家们所统治(绝大多数中世纪著名英雄实际上比我们现在的匪徒好不了多少),所以文学和科学的发展空间非常狭小。

同样,商业和贸易也损失惨重。因为“国际警察”(古罗马军团)刚从驻地撤退,强盗们就控制了道路。桥梁本来是罗马人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但是却被轻而易举地毁坏。港口被填满沙子,灯塔无法再度使用,海盗猖獗,使得海洋中几乎每个角落都没有安全可言。而剩下的那点古代文明,只好逃避到几个强大君主的法庭上或是在一些修道院中找到避难所。在这种情况下,书籍常常是最先遭殃的。

尽管毁坏书籍的情形普遍存在,然而鹅毛笔却足以满足人们对文学的需求。这个世界并非是一个很好的栖身之处,成千上万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更乐于从充满痛苦和暴力的世界中隐退,在某个遥远幽静的修道院里寻求某种安全。那些不喜欢农业劳动的人则致力于抄写书籍的工作。尽管这些人的数量很少,他们也十分容易满足当时人们对《圣经》以及其他少量书籍抄写的微弱需求。

可以说,那时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没有用刻好的木块大规模地复制书籍的想法,因为即便复制出大量的书籍,也无人问津。

不过,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就知道这种复制书本的方法。为了将图案印制在不同的材料上,例如丝绸和棉布上,可以使用将图案雕刻在木块上的方法。早在9世纪下半叶,人们就通过雕刻木块来复制圣像、扑克牌以及一些名言警句等,以便识字的人可以告诉别人耶稣的话语和行为。

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想到用木块印制完整的书籍。尽管在16世纪初的亨利八世[4]的法庭上,曾有人详细介绍过印刷术,但是,因为大家对印刷术没有广泛的需求,所以对这种既便宜又省力的方法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当时的平民百姓觉得没有必要把图像印出来,就像我们现在考虑乘一架私人飞机去看足球比赛是否值得一样。如果汽车可以顺利地把人带到球场,为什么还要既费力又费钱地去买一架飞机呢?如果真的腰缠万贯,就可以雇人专门为他画像。当时有钱人毕竟太少,而一流的艺术家却很多,足以满足当时的各种需求。

对于书籍的需求同样如此。能读会写的人很少,“勇敢的骑士们”则压根儿瞧不起有写作能力的人,他们极度蔑视有知识的神职人员。因此,那个时候根本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古代英雄的故事也只是听说过,没有人真正读到过。

自从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科学受到极度的蔑视。因为科学与《圣经》之间有极大的分歧,而《圣经》却被认为是用来拯救人类邪恶灵魂的。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记录着不少古希腊人积累的智慧,这对于一般的需要来说已经足够了。书籍保持着老样子,把羊皮纸装订在一起,上面的文字是耐心的抄写工蘸着墨水写出来的。由于当时没有玻璃,他们只能用牛角作为墨水瓶,在抄写时,必须用左手牢牢抓住它。

这一切的一切在13世纪被彻底地改变过来,因为中世纪即将寿终正寝,欧洲开始从野蛮人的劫掠中恢复过来。现在人们安居乐业,在银行中有存款,各地的道路修整一新,海盗和路匪被处以绞刑,一切都以令人满意的速度进行着。随着商业和贸易的复苏,一个新生阶级正在崛起,他们既不是贵族也不是农民,而是“中产阶级”的成员,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财富和政治权力也在迅速增长。

这些所谓中产阶级的成员们意识到,其命运仍旧掌握在那些呆在防备森严的城堡里的封建贵族手中。为了摆脱这种命运,他们开始加强横向合作,从而促进整个欧洲大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在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充分认识到,为了保持自身的地位,必须运用“知识”这一有力的武器进行战斗。野蛮的暴力工具尽管都掌握在封建首领手中,但城市居民却有智力优势。社会上出现了对知识的大量渴求,自从柏拉图时代[5]以后就绝迹的学校和教师又重新出现。

大学发挥着双重的作用。最初主要教授神学,后来逐步增添了一些非宗教的学科,例如法学和医学。当时的教学方法十分落后,只有少量的书籍。各种思想都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交流的。此时,“知识分子”第一次而且是非常强烈地感受到,用一种成本更低的新方法复制书籍的必要性。在当时,为什么书籍那么昂贵?首先,羊皮纸价格昂贵;其次,复制书籍的成本很高。坐在小屋子里以抄写圣典为生的修士们,并没有通过拓展抄写范围来改善生活的奢望,而那些世俗抄写员则已经发展成为职业的“抄写工”,他们一再要求对这种既艰辛又费眼力的劳动支付更高的报酬。

为了使书籍更为便宜,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纯粹的经济问题,当时缺少一种可以在上面写字的便宜材料;另一个是寻找一种廉价的机械替代物,来代替职业抄写员们缓慢的手工劳动。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书写材料”问题。

所谓“羊皮纸”是以小亚细亚著名城市帕加马(古希腊城市,现为土耳其伊兹密尔省贝尔加马镇)来命名的。据说早在公元前2世纪,那里就发明了由各种动物的皮制成的羊皮纸,比如山羊、牛或绵羊,不过绝大多数的纸是用绵羊皮制成的。还有一种更高级的纸(一种三A级羊皮纸)是用牛皮制成的,被称为“上等犊皮纸”,这个词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小牛肉”同源。

羊皮纸的制作过程缓慢而昂贵,直到今天人们也无法加速这一过程。书籍之所以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奢侈品”,主要原因就在于此。由于羊皮纸十分昂贵,所以一般人很难支付。

为了使书籍成为“批量生产的产品”,必须首先找到一种与羊皮纸功能相同但却便宜得多的材料。在亚洲,人们很早以前就发明了纸张,但是却没有迅速传入欧洲大陆。人们发现直到12世纪后半叶,在彼得所著的《克吕尼修道院长》[6]一书中,才首次提到了它。由于强烈的偏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纸张都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因为这种材料极其便宜,所以掌权者根本瞧不起它。他们对于这种材料的态度,与奥地利前皇帝弗兰西斯·约瑟夫对待印刷品的态度一样,约瑟夫皇帝只阅读手写的报告,对他而言,印刷的文件代表着民主政府的形式,而他是不赞同民主政治的。约瑟夫皇帝的前任,即13世纪中期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禁止在其领土内用普通纸张书写各类官方文件,它们只能书写在牛皮纸上。因此,直到50年以后,才在奥地利和德国南部建造起第一家造纸厂。值得注意的是,美因兹[7]市后来成为该地区造纸工业的中心,而谷登堡正是出生在美因兹。事情往往有某种联系,不论从本质上还是从商业角度来看,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是偶然发生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种纸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它有一段奇特的历史。8世纪的时候,阿拉伯人就征服了撒马尔罕。在俘虏中有一些中国的造纸工人,他们把造纸的奇特工艺传授给了新的主人。而这种工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早已使用了10多个世纪。途经西西里岛和西班牙(这两个地方曾经是阿拉伯的殖民地),纸最后传到意大利南部和法国南部,从那里又慢慢地向北方流传。事实上,替代羊皮纸的进程是非常缓慢的,以至于直到1589年,贝丝女王还下令给其私人珠宝匠约翰·斯皮尔曼爵士一项特别的恩宠,允许他建立一个造纸厂,授予他享有10年“用破布、旧渔网以及破羊皮碎片制造各种纸张”的特权。在发现美洲大陆一个世纪之后还出现这类事情,真是让人莫名其妙。

为了引起美国人的兴趣,我顺便要提到北美殖民地的情况。1690年,首家造纸厂在宾夕法尼亚的德国聚居区建成。该工厂为著名的费城出版商威廉·布雷德福特造纸。在与费城的权贵们吵翻之后,布雷德福特将工厂迁到了纽约,在那里印制了美国第一部《祈祷书》、美国第一部剧本以及另外400项“美国第一”。从1725年到1744年他一直经营着纽约的第一家报纸,最后由于亏损而被迫放弃。

本文节选自《西方美术简史·欧洲印刷史话》,[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李丽、李丽娜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175页。

【导读】

本文节选自美国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的《西方美术简史·欧洲印刷史话》。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是荷裔美国著名学者、作家、历史地理学家,1882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曾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大学之前,房龙屡经漂泊,曾从事过教师、编辑、记者和播音员的工作,在各种岗位上历练自己,同时刻苦学习写作,还曾经从通俗剧场(通俗剧是以煽情的情节直接诉诸观众情绪,从而引发**的一种电影、戏剧或电视节目形态)学习说话技巧。1913年开始著书,于1921年出版了《人类的故事》,从此一举成名,饮誉世界。房龙是一位出色的通俗作家,在历史、文化、文明、科学等方面都有著作,被看作是伟大的文化普及者。年轻时的房龙因为经济问题决定出书赚钱以维持生活,因此闯入了出版界,但初次尝试的作品《荷兰共和国的衰亡》,尽管得到了书评界的好评,却仅仅售出不到七百本。但不久之后,一位名为霍雷斯·利弗奈特的出版商的赏识为房龙带来了一生的转折点,房龙先后和他签约了《文明的开端》《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作品。其中,《人类的故事》引来书评界一致好评,即使是给这本书挑错的历史教授也感叹道:“在房龙的笔下,历史上死气沉沉的人物都变成了活生生的人。”在《欧洲印刷史话》中,房龙延续了其生动鲜活的文风,将欧洲西方近代印刷术的历史,徐徐在我们面前展开。

选文部分从15世纪之初,也就是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古登堡刚刚出生的年代切入,从人们记载历史的方式入手,与历史背景相结合,介绍了纸张在欧洲的发展简史。选文的时间集中在西方近代活字印刷术产生之前的时代,按照欧洲历史发展的脉络,将历史背景、经济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几个因素相结合,讲述了“纸张”在欧洲是如何一步一步代替“羊皮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的。同时,在叙述这段历史的过程中,作者字里行间还传递着印刷术对于语言传递、文化沟通、国际合作和人类理解的重要性。

选文虽然尚未提及西方印刷术的发明,但着重记述的廉价的书写工具“纸张”的产生历史,是西方印刷术得以发明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可以梳理出这样的一串因果关系。13世纪,欧洲从黑暗的中世纪中开始慢慢恢复,商业贸易的发展催生了一个新的阶级的诞生,以往那种只有神职人员和贵族才有资格阅读和书写的旧观念被慢慢冲毁,社会上出现了对知识的大量渴求,而书写方式的落后严重阻碍了知识的传播。在那时,书籍的数量依然很少,并且,人们的书写工具依然是从古希腊时期流传下来的羊皮纸,书籍的制作基本依靠抄写员的抄写。抄写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乏味无趣的工作,从事抄写员这一工作的人数很少,而抄写员们此时又要求更高的报酬,羊皮纸又是一种昂贵的材料,一般人无法负担。因此,书籍的制作和传播成了一大难题。对于新兴的中产阶级来说,他们急需找到一种比羊皮纸更为廉价的书写载体和一种更为快捷的文字记录方式。而从中国发明造纸术到传入欧洲再到普及又经历了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从8世纪阿拉伯征服撒马尔罕,被俘虏的中国工匠将造纸工艺传给新的主人,途径西西里岛和西班牙,传入意大利和法国,再向北方流传,历经六七个世纪,才缓缓在欧洲普及。而纸张的普及,也最终促进了欧洲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选文不同于传统的历史记载,用生动的语言和翔实的历史事实,以西方印刷术的发明者古登堡所处的历史时期为起点,以不同国家和地区为对象,向前回溯了人类记载文字和纸张传入欧洲的历史,把印刷术诞生的最重要的因素,纸张在欧洲的发展历史以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从各个角度了解到了纸张在欧洲的发展,从而对西方印刷术诞生的历史背景有了一个全面而较为深刻的认识。选文中描述的事件,时间上跨越了近十几个世纪的欧洲历史,但大多集中于人们较为了解的历史时期,如罗马帝国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时间跨度较大,但并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周怡帆)

[1] 题目为编者所拟。

[2] 约翰内斯·古登堡(1398—1468)又译为约翰·古腾堡,或译为古滕贝格。原名约翰·朱姆·吉斯弗雷斯,后以母亲家乡的名字称自己为约翰·古腾堡。德国发明家,出生于德国美因兹,是西方现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与中国活字印刷发明者毕昇比肩。

[3] “黑暗时代”一词,由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发明。指中世纪(约476—约1453)的欧洲在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以后的几百年内,欧洲处于封建统治之下: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4] 亨利八世(1491—1547):都铎王朝的第二任君主(1509年4月22日—1547年1月28日在位)。

[5] 在此认为柏拉图时代指柏拉图所生活的时代。柏拉图生活的年代,雅典刚经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失败,民主制政治体制出现危机,希腊城邦体制走向没落。

[6] 克吕尼修道院指于910年在法国勃艮第索恩-卢瓦尔省克吕尼建立的天主教修道院。克吕尼修道院发起了天主教改革运动,并在其后的二百多年对天主教会有极大的影响。9世纪,经过几百年修道院运动的蓬勃发展后,渐受当时社会腐败风气影响,成为虚有行仪,却缺乏真正敬虔信仰的诚实心灵,反成为罪恶与黑暗交易的孕育之所。

[7] 美因兹:又称美因茨,是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古登堡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