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撒马尔罕纸[1](1 / 1)

[阿拉伯]萨阿利比

在撒马尔罕的特产中应提到的是纸,由于纸更美观、更适用和更简便,因此它取代了先前用于书写的莎草片和羊皮。纸只产于这里和中国。《道里邦国志》一书的作者告诉我们,纸是由战俘们从中国传入撒马尔罕的。这些战俘为沙利之子齐亚德·伊本·沙利(Ziyad ibn Calih)所有,在其中找到了造纸工。造纸发展后,不仅能供应本地的需要,也成为撒马尔罕人的一种重要贸易品,因此它满足了世界各地的需要,并造福于人类。

本文节选自《中国造纸史》,潘吉星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4页。

【导读】

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大唐与大食在中亚的怛罗斯城爆发了著名的“怛罗斯之战”,被称为汉人和穆斯林,中华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在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规模战役。这次战役虽未持续很长时间,双方参战人数也未达到极大数量,但对于中西文明交流进程的推进却是至关重要的,造纸术从中亚开始的西传是其中最重要的结果之一。

关于这次战役,中阿史书均有记载,“仙芝之掳石国王也,石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番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怛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2]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3]高仙芝,大唐安西节度使,史书称其“性贪”,是怛罗斯之战的导火索,使得大唐与大食的冲突进一步激化。大食国,661年由穆斯林先知默罕默德的继承者奥马亚家族成立,都城大马士革,史称奥马亚王朝,因衣着尚白,中国称之为白衣大食。怛罗斯之战爆发前一年,即750年大食国爆发内乱政变,阿巴斯王朝建立,国人衣着尚黑,中国称之为黑衣大食。

黑衣大食怀着扩张版图的野心一路东侵,采用高压和笼络政策收服了中国与波斯之间原本臣服于唐的许多小国,其中石国因两边均靠河,地险阻隔得以在两帝国之间立足,其邻国撒马尔罕[4]已为大食所占,石国也成为大唐与大食的缓冲带。

其时唐虽盛世,但平息高丽、突厥之乱,国力受损,且玄宗朝后期正值多事之秋,朝廷无力回应诸藩属国的求救,寄望边关将领自行处理西域之事。因此掌管边关的安西节度使可谓权力巨大,新上任的高仙芝以“无藩臣礼”为由讨伐石国,未遇抵抗,将石国国王遣送至朝廷诱杀,石国王子乞兵大食国,缓冲地带的消失,两国正面相遇。高仙芝听闻后率兵数万讨伐大食,两军在怛罗斯城交战,但最终高仙芝惨败,余兵皆成俘虏,随后这些俘虏被押送至撒马尔罕。

中国史书中对战况均有所记载,但关于俘虏中造纸工的情况鲜有提及,最早将怛罗斯之战与造纸术西传联系起来的是德国汉学家夏特,指出纸传入阿拉伯与怛罗斯之战有关,其所依据的史料便是萨阿利比《世界明珠》中的相关记载。萨阿利比(961—1038),阿拉伯历史学家,其著作《世界明珠》与《奇珍趣闻》中均描写了造纸工的情况,是关于造纸术西传方面较早的记载。

撒马尔罕国王沙利在唐军战俘中找到的造纸工,利用当地丰富的水源和亚麻,在许多地方做起了造纸,建设造纸厂,“撒马尔罕纸”风行一时,“造纸发展后,不仅能供应本地的需要,也成为撒马尔罕人的一种重要贸易品。”怛罗斯之战后不久的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由盛转衰,大食国的势力也进一步扩大。造纸术这一意外的战利品让阿拉伯人尝到了甜头,之后又在巴格达、大马士革开设造纸厂,“大马士革纸”与“斑毕纸”均曾出口欧洲。900年,阿拉伯人从大马士革出发,前往埃及开罗开设造纸厂。埃及自古使用莎草纸,莎草纸还传入古希腊并被广泛使用,历时悠长,但以中国造纸法生产的纸既易着墨也不易破损很快便取代纸莎草纸,获得使用者的青睐,也包括进口纸张的欧洲人。从开罗以后,造纸术通过西班牙和意大利两条线路继续西传,最后转传到欧洲内陆各地。

对于中世纪的欧洲而言,造纸术的传入和普及,是之后印刷术传入和改良的基础,而这些又是西方摆脱黑暗中世纪,迈向文艺复兴与近代世界的基础,可谓意义重大,而这些“蝴蝶效应”的产生却是中阿这场“怛罗斯之战”的意外之果。萨阿利比关于“撒马尔罕纸”来源的记载,补充了中国史料对这次战役结果记录的空白,为我们认识“怛罗斯之战”与造纸术在中亚的落脚与西传之间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在世界史与出版史上均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作为中华瑰宝的造纸术借由此开辟了新的征程,中西文明也正是在这样的盘根交错中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

(张慧明)

[1] 题目为编者所拟。

[2] 葛罗禄:夹在东西突厥之间的部族。

[3] 《资治通鉴》,2182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4] 撒马尔罕: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于329年被亚历山大大帝攻占。6—8世纪先后被土耳其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和伊朗人占领。1868年并入俄罗斯帝国。1924—1930年为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的首府,1938年成为撤马尔罕州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