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米·伊林
提高书籍出版工作的质量,是每个出版和印刷厂的最重要、(原文为逗号,编者注)最严肃的任务之一。毫无疑问,在这方面它们已经做(原文为作,编者注)了很多工作,并且还在继续努力。可是,由于技术编辑工作的低劣和印刷技术上的种种缺点,仍然有些书籍的设计不能令人满意。
为了不断提高书刊的出版质量,为了做到不再出版在美术设计和印刷技术上都不能令人满意的书籍,应该做些什么呢?
中央出版社(出版总署所属出版、苏联科学院出版社、国立铁道运输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在出版书籍、杂志中所积累的经验的总结和其他出版、特别是在地方出版社推广这些经验的总结,在争取高质量出版物的斗争中都能起巨大的作用。目前,在规模大的出版社同规模较小的出版社间,就没有进行这样的创造性的经验交流。实际上,各个出版社多半是孤立地在进行工作的。
经常举办一些展览会,展览各出版社的制成品,并把每一种出版物在设计上、印刷技术上的优缺点加以说明,是交流经验的形式之一。有些出版社,每年举行一次展览会来表明它们工作的成绩和缺点。例如,苏联科学院出版社每年便召开一次提高出版物质量的技术会议,在会议期间并举办书籍展览,各种书籍都附有关于设计和印刷方面的简单说明。
我们认为,这种展览会应该经常举办。在展览品中,并应经常补充能够表明出版社工作优缺点的新样书。这种展览会使我们能经常研究出版的书籍,并交流出版社的工作经验。例如,在展览会上,可以把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同一种书陈列出来。对同样作品的各种美术设计方法加以比较、评价,这就使我们能拟出一个完成工作任务的最正确的方法。出版总署负起责任来经常地举办这种以提倡创造性工作和促进生产为目的的书籍展览会,是完全可能的。
全苏出版印刷科学技术协会给出版社和印刷企业开辟了交流高质量(原文为高度质量,编者改)出版物出版经验的广阔的活动领域。必须指出,目前由全苏出版印刷科学技术协会出版部主持的出版工作者会议,在提高书籍质量上确实是有益处的。全苏出版印刷科学技术协会通过它的出版部,召集书籍著作人与苏联科学院出版社技术编辑进行有组织的会议,是该会推动这种工作的一个范例。在这种会议上曾经讨论过苏联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几种书籍。参加会议的人员评定了书籍的制作质量,并提高了进一步改善质量的建议。1月(指1950年1月,译注)中旬举行的一次会议,讨论了国立文学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几种书籍。
如果能和排版、印刷及装订这些书籍的印刷厂的工作人员来举行这种会议,特别是讨论书籍的印刷质量的会议,那会是非常有益的。这种会议是印刷工作人员和出版工作人员的良好的学校。互相交换意见和要求,会使大家更严格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但目前的实际情况,生产工作者却常常不能亲眼看到书籍的成品,不能听到或读到出版社所收到的读者对这些书籍的详细批评。
这种讨论那些在设计和印刷技术上有明显缺点的出版物的提倡创造性工作的会议,出版社和印刷厂也可以和供给它们原料和材料的业务相近的工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共同来举办。
报刊上对于技术编辑所做工作的不够熟练,对于技术编辑在书籍设计上缺少创造性的主动精神,曾经屡次地提出来让他们注意,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认为,下列各点对于提高技术编辑的能力,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一、无论在研究提高工作能力的研究所里,或是在出版社中,都要正确地、深入地布置技术学习。
二、组织定期的、提倡创造性工作的会议、使技术编辑与美术家聚会一起讨论设计的问题,使美术编辑、技术编辑同排字、铸版、印刷、装订(原文为“钉”,编者注)及其他车间的有经验的生产工作者聚会一起来分析具体的实例;全苏印刷出版科学技术协会应当把组织这种会议的工作担负起来。
三、在全苏出版印刷科学技术协会和出版社,举办交流技术编辑经验的晚会。
四、详细评阅一年中所出版的一切书籍,并在出版社和印刷厂的技术会议上加以讨论。
五、为各种工作人员出版在设计和印刷技术上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书籍;如果能出一套《美术家—技术编辑》的参考业书,将更有益。
六、设立版式设计室,使美术家和技术编辑能够在这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的计划。
七、举办讲演会,以便将科学的成就最迅速地灌输到生产中去。
关于最后一个问题,可以拿用彩色照片制作出版物的插图,特别是科学书籍的插图来作个例子。彩色照片能极真实地表现出东西的原样,所以它在书籍中有很大的效用。彩色照片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技术编辑和出版社的一般工作人员对这种原稿的特点却认识不清(采用彩色玻璃板底片[1]、胶卷底片好些,还是印在纸上好些,哪一种最耐久……),不知道在这种情形下使用那种复制方法最为适宜。
有些技术编辑,尤其是年轻(原文为“青”,编者注)的技术编辑,对现代的彩色复制法、胶印印刷术[2]和凹版印刷术[3]以及影写版[4]印刷术都不够熟悉,但在很多场合采用这些办法要比使用凸版印刷术[5]的效果更大些。尽管如此,他们大部分还是采用比较熟悉的彩色凸版印刷术。
在完成上述提高出版物质量的任务中,图书陈列馆可以起巨大作用,因此,组织图书陈列馆是目前迫切需要的措施。这种陈列馆一旦成立,就将成为研究俄国书籍事业史、书籍印刷事业史,以及现代书籍设计和书籍印刷技术问题的科学的和创造性的工作的中心。陈列馆不仅应当拥有许多各种各样技术设计的陈列用书,并且,还应该拥有一个大的参考图书室,各种各样的关于书籍设计和书籍印刷技术的实用教材和演讲厅。陈列馆中,还可以为书籍设计工作者设立一个版式设计室。建立书籍陈列馆和印刷艺术陈列馆的问题,广义地来说,出版总署、全苏出版印刷科学技术协会、苏联列宁图书馆及其他与制作和使用书籍有关的机构都应当重视。
依我们看,解决我们所提出的上述一系列问题,将有助于提高我国书籍出版工作的设计和印刷技术的质量。所有这些措施,应当在最短期间付诸实施。毫无疑问,出版和印刷界是会积极支持这些创举的。
本文节选自《提高书籍出版工作的质量》,[苏联]米·伊林等著,谢泓译,北京:时代出版社,1955年版,第21—24页。
【导读】
米·伊林(1896—1953)是苏联著名作家。他出生于乌克兰,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艺学院。1953年11月15日,在莫斯科逝世,终年57岁。
米·伊林从小就酷爱读书、畅游大自然,他还喜欢做科学实验。在读书方面,他尤其喜欢普希金等著名作家的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他常常接触大自然,会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习性,甚至还观察天空和星象。9岁开始,儿童时代的米·伊林就写了很多有关火星、热带森林、美洲豹和鳄鱼的诗。这为他日后用文艺的笔法、诗一般的意境,创作科普小说和诗歌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读大学时开始创作科学文艺性短文。1927年创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重要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喜爱。他是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善于把科学知识用文学性的手法表达出来,他的作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而又逻辑严密,能为青少年传递许多科学知识。米·伊林的作品作为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对我国科普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米·伊林的代表性作品有《十万个为什么》《不夜天》《黑白》《几点钟》《在你周围的事物》《自动工厂》《原子世界旅行记》《书的故事》《人怎样变成巨人》(第一、二、三部)等。
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基于其对提高出版质量的迫切希望。他认为在当时,苏联出版的许多刊物在美术设计和印刷质量上都不能使人满意。他指出这是由于当时技术编辑工作的低劣和印刷技术上的缺点造成的。当时中央出版社在出版中积累的经验较为丰富,而其他杂志社、出版社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各自为战,问题较多。
本文不仅呼吁出版业界关注提高出版工作质量,还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独特建议。在如今,出版工作依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需要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因此米·伊林对于出版工作所提出的建议对于我们依然有非常大的意义。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指出了当时影响苏联出版质量的重要问题:美术设计和印刷技术,并且介绍了苏联出版业的现实情况,并在后文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建议。
本篇的一个重要的建议就是:交流经验。针对这一点,作者提出了多个方法和建议。
首先,他指出苏联出版业之间缺乏交流,导致诸如中央出版社这样具有丰富出版经验的出版社,本应当传播自己的优秀经验来帮助其他的出版社提高出版质量,但是这样的活动却非常缺乏,因此阻碍了出版质量的提高。
其次,他主张要开展图书展览会,让出版工作者明确出版工作的得失,明确自己出版图书的优点和缺点,还可以提供一种不同出版社的出版物的横向比较,在展览会上,不同的出版社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交流。这种展览会早已有之,效果也很好,因此作者指出要经常性地、大量地举办这种展览会。
次之,是定期举行工作会议,会议讨论是互相交换意见和经验的绝佳机会。作者指出不仅可以有印刷厂的工作人员,出版社的出版人员,甚至还可以联合“供给它们原料和材料的业务相近的工业部门”共同举办。
最后,后半部分的文章里,作者主要针对的是技术编辑,他指出两个主要的问题是:所做工作的不够熟练,及在书籍设计上缺少创造性的主动精神。
作者一共罗列了七条建议,除了上文作者一直反复强调的交流经验的种种方式以外,作者强调要提高技术水平。
这一点上,首先是要组织定期的技术学习。其次,如有可能,应当为书籍出版的相关人员出版一套参考书。再者是作者提出应当举办讲演会,目的是希望在印刷出版上的科学技术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他还在后文指出许多的出版工作人员对现行的印刷技术并不是那么熟悉,这会阻碍他们在选择最佳印刷技术来提高出版质量。
其中第六条针对的是编辑的创造性问题,作者指出可以成立版式设计室,提供这样的平台供大家自由的发挥。
作者提出这些措施是因为他迫切地希望提高出版工作的质量,背后是其希望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阅读物,促进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
今天,我们科技发展得很快,但是如何将科技融入出版,直接创造出价值,依然是很重要的议题。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许多印刷粗糙、设计低劣的书籍。无论何时,多人的智慧总是胜于个人的力量,增加同行业、相关行业的交流,促进优秀经验的传播流动,依然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这篇文章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重要价值的原因。
(朱玥源)
[1] 玻璃板底片:用于成像的底片。先在玻璃片上涂一层薄薄的溴化银晶体,当溴化银晶体被光线照射时,晶体表面的银离子将被还原为银原子,成了图像中的黑点。再用硫代硫酸钠当作定影剂,把没有曝光的溴化银晶体溶解掉,一张成像的玻璃底片就“显”现了。
[2] 胶印印刷术:平版印刷的一种,是一种借助于胶皮(橡皮布)将印版上的图文传递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方式,这种印刷方式也因橡皮布得名。
[3] 凹版印刷术:指印版上图文部位是凹陷的,印出来的图文中油墨也是凸起的。这种印刷技术既对纸张有保护作用,又具有防伪性能。重要的证券即用凹印技术。
[4] 影写版:影写版也称照相凹版,即采用照相方法制成的凹版制版。
[5] 凸版印刷术:使用凸版(图文部分凸起的印版)进行的印刷。简称凸印。是主要印刷工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