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弘历
校辑《永乐大典》内之散简零编,并搜访天下遗籍,不下万余种,汇为《四库全书》。择人所罕觏[1],有裨世道人心,及足资考镜者,剞劂[2]流传,嘉惠来学。第种类多,则付雕非易。董武英殿事金简,以活字法为请,既不滥费枣梨,又不久淹岁月,用力省而程[3]功速,至简且捷。考昔沈括《笔谈》,记宋庆历中,有毕昇为活版,以胶泥烧成。而陆深《金台纪闻》则云,毗陵[4]人初用铅字,视版印尤巧便,斯皆活版之权舆。顾埏泥体粗,熔铅质软,俱不及锓木[5]之工致。兹刻单字计二十五万余,虽数百十种之书,悉可取给,而校雠之精,今更有胜于古所云者。第活字版之名不雅驯,因以聚珍名之而系以诗:
稽古搜四库,于今突五车。
开镌思寿世,积版或充闾。
张帖唐院集,周文梁代余。
同为制活字,用以印全书。
精越鹖冠[6]体,富过邺架储。
机圆省雕氏,功倍谢钞胥。
联腋事堪例,埏泥[7]法似疏。
毁铜昔悔彼,刊木此惭予。
既复羡梨枣,还教慎鲁鱼。
成编示来学,嘉惠志符初。
乾隆甲午仲夏
附录: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目录(武英殿聚珍版)
奏议
成造木子(有图并木槽铜漏子式二)
刻字(有图并刻字木床式)
字柜(有图并式)
槽版(有图并式)
夹条(一分通长 半分通长 一分长短 半分长短)
顶木(与夹条总图总式)
中心木(与夹条顶木总图总式)
类盘(有图并式)
套格(有图并式)
摆书(有图)
垫版
校对
刷印
归类
逐日轮转办法(附轮转摆印课程)
本文节选自《御制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有序)》,(清)爱新觉罗·弘历撰。万安伦、崔潇宇据《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光绪二十五年广雅书局重刊本点校。
【导读】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由主持武英殿编印工作的金简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组织编写,由乾隆皇帝批准出版。此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的木活字印刷典籍,这本书不仅记载了清代宫廷先进的木活字印刷技术,而且因其具备的则例性质,成就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木活字印刷工程,并被收入应刻本《四库全书》之史部,成为中国印刷工艺文献之一。选文出自乾隆为此书所作的序,以及此书的目录部分。
《御制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有序)》是乾隆为此书所作的序,选文中还包含了《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目录,方便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此书的结构框架。乾隆在序中介绍“程式”的成书起因。最开始是乾隆在看了《永乐大典》等前朝大型类书后,发现天下出版的书籍有很多种,希望汇成万种遗籍,作成《四库全书》,但是为了后世流传,需要采纳新型印刷技术出版。根据前人记载的活字印刷的技术方法,乾隆在武英殿所刻印的相关书籍中,采用木活字印刷。主持武英殿编印工作的金简将这样的印刷技术完整记载下来,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康雍乾三朝是清朝印刷技术的鼎盛时期,康熙十九年(1680)设立中央编辑、出版和印刷机构——武英殿。最初为武英殿造办处,后改名为武英殿修书处,其下分设监造处和校对书籍处。监造处专掌监刻书籍,再分设铜字库、书作、刷印作。校对书籍处负责书籍付印前后的文字校正工作。武英殿印书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种方式。康熙初期,以雕版印刷为主,发到南方苏州、扬州一带刻版后运回武英殿印刷。雍正年间开展了大规模的铜活字印刷。乾隆年间的木活字印刷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出版为标志达到顶峰。嘉庆之后,武英殿逐渐走向衰落,同治八年(1869)武英殿被烧毁。武英殿有两次著名的印刷活动均与活字印刷有关,一是雍正四年(1726),用铜活字印刷《古今图书集成》,二是乾隆年间用木活字印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是我国古代官方颁布的木活字印刷标准,是对于出版技术的全面总结。自北宋毕昇发明了泥制活字,之后活字印刷术不断发展,到了清代逐渐达到顶峰,清末之后则是铅活字以及西传而来的印刷术。在这篇文章中,乾隆还赐诗来盛赞活字印刷之作用地位,说明活字印刷术在当时出版活动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这本书涉及木活字的材料、加工、质量、管理、制版,以及字体、版式、印刷流程、活字流转使用等内容。该标准详细记载了这次活字印刷的情况,介绍了木活字制作及印刷技术。在此之前,金简编撰了《武英殿聚珍版办书程式》(乾隆四十一年,1776),属于内部标准。这两个标准内容基本一致,是对《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木活字印刷实践活动的总结,是木活字印刷技术标准的典范,对清朝活字印刷技术标准化及其普及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木活字印刷标准是清朝《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大型出版实践的总结,其木活字排版技术与现代印刷排版技术基本一致,极大地推动了木活字印刷技术在地方和民间的推广以及宋体字的普及。
这本书分为十五个部分,从金简对乾隆的奏议起始,从成造木子、刻字、字柜、槽版、夹条、顶木、中心木木质的结构到大的类盘摆放的层次,摆书、垫版、校对、刷印、归类、逐日轮转办法,大致按照的是笔顺以及对于字的校对、印刷方式归类和逐日轮转的办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可见活字盘在当时其实是重要的机械工具,对古代印刷术的研究有重要启示。古代印刷技术、制墨技术,流传到现今的很少,在古代不同的印刷小机构、私坊或是官刻,都有不同的技巧。但是由于古代小农社会的局限,这样的技术都以一种保密或家传的形式进行传承。所以这部书记载了一种比较普遍的而不是小众的活字印刷术的方法,为后世所借鉴,是浩繁的古代印刷技术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出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和推广,但是,局限于其技术条件,活字印刷并没有因此替代雕版印刷而成为我国古代图书印刷方式的主流。选择木活字印刷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就世界范围来看,是一种落后的技术标准。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在1456年已经发明了铅锡锑合金活字。在我国,早在元朝,王祯的《农书·造活字印书法》已经提及锡活字,但仅有记录,未见有实物存世,推测并未形成规模化使用,可能与当时的锡冶炼技术、锡的生产成本和规模有关,有待专门考证。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无疑是我国活字印刷技术的一个重要标准文献,是《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印刷活动的总结和标准化,对于规范清朝印刷业、推动活字印刷技术在地方书局和民间印社的普及起到了指导性作用。《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虽然规范了木活字印刷,但“局限于清朝的工业技术水平,缺乏相继的技术创新和标准升级,尤其缺乏与印刷产业链相关的技术创新,结果导致我国古人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没有催生现代印刷技术”[8]。
清朝木活字印刷术标准,说明标准是实践的总结这个标准化基本道理,反映了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官方颁布的标准对于技术普及和推广的重要作用。一个产业技术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产业链相关技术标准的支持。一个技术标准形成后,如果缺乏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标准升级,原有技术标准将会被淘汰。一个产业的形成需要与该产业相关的各个环节的技术创新和标准化的支撑。标准化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缺乏技术创新的标准是没有生命力的,最终不能逃脱被淘汰的结局。这就是解读《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现实意义。
(崔潇宇)
[1] 觏(gòu):见。
[2] 剞劂(jījué):雕版,刻书。
[3] 程:同“成”。
[4] 毗陵:今江苏常州市。
[5] 锓(qǐn)木:锓板,释义为刻书。
[6] 鹖冠(héguān):用鹖羽(一种类似雉鸡的鸟的羽毛)作装饰的冠。
[7] 埏(shān)泥:以水和泥。
[8] 胡雄伟:《清朝木活字印刷标准——解读〈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载《标准科学》,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