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御制《古今图书集成》序(1 / 1)

爱新觉罗·胤禛

钦惟我皇考圣祖仁皇帝[1],聪明睿智,亶生知之质,而又好古敏求,孜孜不倦,万几之暇,置图书于左右,披寻玩味,虽盛暑隆寒未尝暂旷,积数十载之久,研综古今,搜讨殆遍,屡命儒臣弘开书局。若《周易折中》[2]发四圣[3]之微言,《朱子全书》[4]会群儒之奥义,皆禀自睿裁,复躬加校定。若《律历渊源》[5]推轩皇之神策,叶[6]虞代之元声,皆亲行指授,以天纵之能而准于仪器,凡注经考史,选诗论文,以及博闻多识之资,所纂辑雕镌,充溢于内府,删述之功,嘉惠无穷,称极盛矣。而又以为未揽其全,乃命广罗群籍,分门别类,统为一书,成册府之巨观,极图书之大备。而卷帙浩富,任事之臣弗克抵承,既多讹谬,每有阙遗,经历岁时,久而末就。

朕绍登大宝,思继先志,特命尚书蒋廷锡等董司其事,督率在馆诸臣重加编校。穷朝夕之力,阅三载之勤,凡厘定三千余卷,增删数十万言,图绘精审,考定详悉。书成,进呈朕览。其大凡列为六编,析为三十二典,其部六千有余,其卷一万。始之以历象,观天文也;次之以方舆,察地理也;次之以明伦,立人极也;又次之以博物、理学、经济[7],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治国平天下之道咸具于是矣。

惟我皇考,法天行之刚健,协坤德之含弘,察于人伦,明于庶物,尊六经而礼先儒,厘六官以敷大政。故是书之成,贯三才之道而靡所不该,通万方之略而靡所不究也。我皇考金声玉振,集五帝、三王、孔子之大成。是书亦海涵地负,集经、史、诸子百家之大成。前乎此者,有所未备;后有作者,又何以加焉?敬藏石室[8],宝垂久远。用叙其本末,缀于篇首,上以彰皇考好学之圣德,右文[9]之盛治,并纪联继志述事,兢兢业业,罔敢不钦若于丕训云尔。

本文节选自御制《古今图书集成》,爱新觉罗·胤禛撰。万安伦、王松、翟钦奇据《古今图书集成》清雍正四年内府铜活字本及雍正御笔点校。

【导读】

本文节选自清代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由清代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作序。该序写作时间为清雍正四年(1726)九月二十七日。

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对吏治做出一系列改革,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耗羡归公等,同时建立养廉银制度,设立军机处,为康雍乾盛世做出重要贡献。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代康熙年间陈梦雷所编辑的一部大型类书,后由蒋廷锡重新编校。雍正四年,雍正帝亲自为该类书作序。该书首次采用铜活字排印64部,被称为《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该书编纂前后历时28年而成,内容有6编32典,共计10000卷正文和40卷目录,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

作为中国软质出版史上一项意义非凡的出版成就,《古今图书集成》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全书按照天、地、人、物、事的次序进行编排,涉及天文地理、人伦规范、文史哲学、自然艺术、经济政治、教育科举、农桑渔牧、医药良方、百家考工等内容。同时,作为中国铜活字印刷出版实践的产物,《古今图书集成》的出版是中国印刷术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

《古今图书集成》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分类标准,对各类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将典籍按照主题进行聚类。首任主编陈梦雷曾在《松鹤山房集》中写道:“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遗。其在稗史子集者,亦只删一二。”

该选文以《古今图书集成》的成书背景与内容作为切入点,充分显示出清康雍时代由于社会稳定,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从而有助于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编纂整理工作。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在图书汇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典籍汇编著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古今图书集成》是采用中国古代铜活字印刷术汇印成册的,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主持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字印刷实践,并取得了非凡成就。

(王松)

[1] 圣祖仁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2] 《周易折中》:一本解释《易经》的著作。清朝皇帝康熙下令李光地等人“采摭群言”,“折中而取”编成,全书共22卷。

[3] 四圣:此处指伏羲、周文王、周公旦、孔子。

[4] 《朱子全书》:朱熹著作的分类汇编,由李光地等人奉命编纂。全书将原有朱熹文集、语录等整理成册,以类排比,分为19门,共66卷。

[5] 《律历渊源》:《历象考成》《律吕正义》《数理精蕴》三部书的总称,分别介绍了中外历法、音乐、数学等知识,共计100卷,由允祉等人编成。

[6] 叶(xié):同“谐”,和谐。

[7] 经济:经世济民。

[8] 石室:机密坚固之所。

[9] 右文:崇尚文治。